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19:38:42

文档简介

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号数 成绩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温柔敦厚”诗教观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问题。
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礼乐教化的不断深入,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逐渐形成,“温”、“柔”、“和”、“中”等品质成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它们对“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另外,“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周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温柔和顺、持中合度是周代教育所着力培养的一种人格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温柔敦厚”诗教观就是周代贵族理想人格在诗学观念上的体现。“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
(摘编自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材料二:
情操,名词。
情操,此中含有理智在内。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信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总之,人是要感情与理智调和。
感情与理智调和,说虽如此说,然而若是做来,恐怕古圣先贤也不易得。吾辈格物致知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知识。学问是自己真正地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要了解《诗》,便不得不理会“情操”二字。《诗》者,就是最好的情操。也无怪吾国之诗教是温柔敦厚,无论在“情操”二字消极方面的意义(操守),或积极方面的意义(操练),皆与此相合。所谓学问,浅言之,不会则学,不知则问。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梁任公说英文gentleman不易译,若“士君子”则庶几近之矣,便“君子”二字即可。
君子之材,实在难得。“士君子”乃是完美无瑕疵的,吾人虽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悬此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则人高于动物者也。人对于此“境界”有所谓不满,孔夫子尚且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
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表现这种温柔敦厚的、平凡的、伟大的诗,就是“三百篇”。而其后者,多才气发皇,而所作较过,若曹氏父子、鲍明远、李、杜、苏、黄;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乐天之流。乐天虽欲求温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为人不及处。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诗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吾人之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要好好保持、维护,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则,小则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
走“发皇”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有才气、有功力,写华丽的诗不难,要写温柔敦厚的诗便难了。一个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举千钧的人蜕然若不胜衣,这是怎么?才气发皇是利用文字——书,但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合乎这种条件的是诗,否则虽格律形式无差,但算不了诗。“三百篇”文字古,有障碍,而不能使吾人易于理解;唯陶诗较可。“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美而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而不美。宗教家与道家以为,吾人之感情如盗贼,如蛇虫;古圣先贤都不如此想,不过以为感情如野马,必须加以羁勒,不必排斥,感情也能助人为善。情与欲固有关,人所不能否认。
(摘编自顾随《中国经典原境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问的最高标准要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作者看来,达到这一标准的有《诗》,有陶渊明,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文豪达不到这一境界。
B.感情与理智调和,用理智约束情感,做到“发而皆中节”,甚至“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很难的。
C.《诗》是最好的“情操”,因为不管是“情操”的积极意义还是“情操”的消极意义,都与《诗》的“温柔敦厚”契合。
D.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这类人秉持“发而皆中节”的理念,自然可以创作出温柔敦厚的诗。
B.孔子五十岁还在学习《易》,而且细致严谨,以求为人处世“无大过”,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
C.“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用《诗》交流、抒发感受有关,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促使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D.禅宗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的一项是( )(3分)
A.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韩愈《古意》)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C.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韩愈《南山诗》)
D.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诗依违(依顺,依仗)讽谏,不指切(指摘,指责)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 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 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 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 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 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 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
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 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 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 怎么? 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 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 粱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 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 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 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 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 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 瞧,都挤成碎碴碴“带在路上吃没吃完。 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 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粱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 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 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 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 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 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 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 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 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 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 我惊愕了! 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 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 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 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 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 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 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 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
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 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 70 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 (6 分)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0分)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国无陋矣。”厚贿之。
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邵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从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 ”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 ”乃皆出战,交绥。
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城诸及郓,书,时也。
(节选自《左传·文公十二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B.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C.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D.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无陋矣”与“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陋”字含义相同。
B. “将以老我师也”与“使老有所终”(《礼运》)两句中的“老”字含义不相同。
C. “有宠而弱”与“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两句中的“弱”字含义不相同。
D. “不待期”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秦伯派西乞术携带重宝美玉去鲁国聘问,并告知秦国将要讨伐晋国,襄仲对秦君的美意表示感谢,并对西乞术带来的美玉再三推辞。
B. 秦国为报令狐之役之仇攻打晋国,晋国派出三路大军进行抵抗,臾骈认为秦军不能久战,可用深垒固军之计等待他们。赵盾同意了。
C. 秦国准备出战,士会献计说,这次晋国采用的计谋必定出自赵氏家臣臾骈,但受宠的赵穿年少轻狂,我们用计离间两人就可以成功。
D. 秦军突然袭击晋国上军,晋军依照作战部署按兵不动,赵穿追击不成大发雷霆,后不顾军吏劝告一意孤行,带领他的部属独自出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
(2)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
14. 秦军夜晚派人与晋师约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计谋得逞的原因何在?(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谦恭虔诚地哀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4)著名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就画名来看,明显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 , ”。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 , ”。
(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提出全文的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南方民间舞狮子分文、武狮,由于是民间舞狮,故而其中深层的文明原理迄今阐明不多。武狮之勇猛可见,而“狮”字的一边为“师”,与表示征伐战争的“出师”有关。天子任用带兵的主帅要得当,才能 。主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刚愎自用,要 。
较之武狮子,文狮子则是相对 的。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舞文、武狮子,更是显示 之道。
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不是一味的武力勇猛,这就像中国军人不同于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而是老百姓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元宵节舞文、武狮,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更进一步地体会幸福生活的追求。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雨同舟 谋略过人 和蔼可亲 软硬兼施
B.上下同心 谋略过人 和蔼可亲 刚柔并济
C.风雨同舟 有勇有谋 温柔可爱 软硬兼施
D.上下同心 有勇有谋 温柔可爱 刚柔并济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元宵节舞文、武狮里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到。
B.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C.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从元宵节舞文、武狮里深刻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元宵节舞文、武狮使我们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下面小题。
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 ① ,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着看不见的 ② ,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就如同 ③ ,随时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而硒就像一个将军,担任着增强细胞防御工事的工作,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平衡机体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B.平衡机体由此发挥了出来
C.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作用 D.因此有平衡机体的作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春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答案】D(3分)
【解析】1.D.“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错误。原文为“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是“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选项曲解文意。
【答案】C(3分)
A.“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错误,原文有“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是“有学问的人”中的最高境界者士君子。可见选项扩大了范围。B.“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错误。原文为“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文中说的是孔子达到了士君子的境界,但还是不满足于此,学习不辍,此为特例。不是说谁都可以这样。选项以偏概全。D.“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错误,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可知,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温柔敦厚”这一看似平常的品质。
【答案】B(3分)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为诗歌体现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人要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是“发而皆中节”,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结合。
B.诗句平淡冲和,呈现出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再结合文中“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可判断此诗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
A.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不符合“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C.语言太过平淡,缺少韵味。没有“文字之美”。
D.诗意为“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思想偏激,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标准。
4.(4分)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段,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三段,“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 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4分)“依违讽谏”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不指切事情”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解析】 “依违讽谏”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
“不指切事情”,指文学的表现,必须含蓄委婉、中和得体,谓之“尽美”。这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即“发而皆中节”,要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
文中谈到“要感情与理智调和”“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可知是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
原文有,“‘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可见“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6.A(A 项“主要原因是沂蒙人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错,主要原因是想省钱)
7.B(B 项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
8.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 160 华里到连队。
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
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 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
(6 分。 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语言描写传神。 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
②动作描写传神。 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
③细节描写传神。 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
④场景描写传神。 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
⑤神态描写传神。 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
(6 分。 答对一条 2 分,答对三条得 6 分。 其它答案,如分析“侧面描写” “心理描写” “形象描写”等描写手法,或使用“善用动词”“善用对话”等表述,只要于文有据、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10. C 【解析】 (句意:十二月戊午日,秦军突然袭击晋国的上军,赵穿追赶秦军,没赶上。返回时,发怒说:“装好了粮食,披上了甲胄,本为寻求敌人决战。敌人来了却不出击,还等什么呢?”军吏说:“将要有所等待。”“晋上军”是“掩”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反”和“怒”的主语都是赵穿,分属两个句子,中间断开,排除D;“敌至不击”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将”是下句的状语,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
11.A 【解析】 (A.陋:鄙陋,粗野;浅陋,浅薄,见识短浅。“陋”字含义不同。句意:秦国并不鄙陋/而嘲笑李勃的见识浅陋。B.老:使……疲劳;老年,晚年。句意:准备用此计来使我军疲劳/使老人得以安亨天年。C.弱:年少;削弱。句意:受赵盾宠爱而且年少/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D.期:约定,约定的时间;服丧一年。句意:不等到约定的时间/在外面穿大功服小功服的近亲。故选A。)
12. C 【解析】 (“我们用计离间两人就可以成功”错。原文“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可见晋国的情况是客观事实,无需用计;本就不和,无需离间。故选C。)
13. (1)用来帮助(传达)我国国君的命令,缔结两国的友好关系,因此才敢献上它。(“所以”,用来……;“藉”,帮助(传达);“致”,奉献,献上。)(2)使者眼珠转动而声音夸张(失常),是害怕我们了,他们要逃跑了。把他们逼到黄河边上去,一定能打败他们。(“肆”,夸张,失常;“遁”,逃跑;“薄”,原义为迫近,此处为使……靠近,逼近;“诸”,之于。)
14. 真实目的是麻痹晋军,趁夜色撤退(逃跑),得逞的原因是赵穿嫉妒臾骈,不愿意他建功,故而用借口横加阻拦。
【解析】第一问:结合“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可知真实目的是麻痹晋军,趁夜色撤退(逃跑)。第二问:结合“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可知,得逞的原因是赵穿嫉妒臾骈,不愿意他建功,故而用借口横加阻拦。
参考译文:
秦康公派西乞术来聘问,并且告知秦国将攻打晋国。襄仲辞谢西乞术带来的圭玉,说:“君主不忘和先君的友好,派人光临鲁国,安抚我们国家,把贵重宝器厚赠给我们,寡君不敢接受圭玉。”西乞术回答说:“我国菲薄的一块圭玉,不值得您辞谢。”襄仲辞让了几次。来宾回答说:“我国国君希望在周公、鲁公面前求得福禄来事奉贵国国君,一点菲薄的先君的玉器,让下臣送达执事面前,作为祥瑞的信物,(以此来)缔结友好关系,用来帮助(传达)我国国君的命令,缔结两国的友好关系,因此才敢献上它。”襄仲说:“没有君子,哪能治理好国家?秦国并不鄙陋。”送了重礼给西乞术。
秦国因为令狐之役的原因,冬天,秦康公攻打晋国,夺取羁马。晋国发兵抵抗。赵盾率领中军,荀林父辅佐他。郃缺率领上军,臾骈辅佐他。栾盾率领下军,胥甲辅佐他。范无恤驾驭战车,在河曲迎战秦军。臾骈说:“秦军不能久战,请用深垒固军之计等待他们。”赵盾听从了。
秦人准备出战,秦康公对士会说:“用什么办法对付晋军?”士会回答说:“赵盾新启用的家臣叫臾骈,这必定是他出的主意,准备用此计来使我军疲劳。赵盾有个旁系子弟赵穿,是晋国国君的女婿,受赵盾宠爱而且年少,不懂作战,喜欢逞勇而又狂妄,而且讨厌臾骈辅佐上军。如果派一些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去突然袭击,也许可以取胜。”秦康公把玉璧投到黄河中,以此祈求胜利。
十二月戊午日,秦军突然袭击晋国的上军,赵穿追赶秦军,没赶上。返回时,发怒说:“装好了粮食,披上了甲胄,本为寻求敌人决战。敌人来了却不出击,还等什么呢?”军吏说:“将要有所等待。”赵穿说:“我不懂得你们的计谋,我准备独自出击。”于是带领他的部属出击。赵宣子说:“秦军如果俘虏了赵穿,就是抓获了一个卿了。秦军获大胜而归,我将用什么向国人交代?”于是全军出战,双方刚一接触就退兵。
秦军使者夜里通知晋军说:“两国军队都没有损伤,第二天请再决战。”臾骈说:“使者眼珠转动而声音失常,是害怕我们了,他们打算逃跑了。把他们逼到黄河边上去,一定能打败他们。”胥甲、赵穿挡住军营大门高喊:“战死的人还没有收尸而抛弃他们,不仁慈啊;不等到约定的时间就把人逼到险处,这不算勇气。”于是晋军停止出击。秦军连夜逃跑。后来秦军又攻打晋国,攻入瑕地。在诸地和郓地筑城,《春秋》记载,因为合乎时令。
15、(15分)【答案】(1)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2)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3)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6)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7)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6.D【解析】 “风雨同舟”: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上下同心”:上下一心,多指团队人员一心一意完成使命。依据选文语境“天子任用带兵的主帅要得当,才能……”,可知表达的意思是军队人员要团结一致,故选“上下同心”。
“谋略过人”:谋略计策超过一般人,指一个人很聪明,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有勇有谋”:既有胆量又有谋略。依据选文语境“主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刚愎自用,要……”,可知表达的意思是主帅不仅要有谋略,也要有勇气,故选“有勇有谋”。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一般形容长辈或年纪比自己大的人。“温柔可爱”:形容人和动物,性格温和,顺从,讨人喜欢,喜爱。依据选文语境“较之武狮子,文狮子则是相对……”“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可知表达的意思是文狮子温和可爱,故选“温柔可爱”。
“软硬兼施”: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依据选文语境“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可知显示的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相辅相成,故选“刚柔并济”。
17.B【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成分残缺,前句“元宵节舞文、武狮”缺少介词,应为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修饰主语“我们”,故修改为“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
二是语序不当,“更进一步地”和“深刻”,多个状语顺序不当,应为“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
修改为: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故选B。
18.将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和中国勇猛有谋、爱护百姓的军人进行对比,充分突出中国军人仁义之师的一面,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得引出“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文明根源”这一观点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
【解析】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原文用“纯粹武力”的西方军人和“仁义之师”的中国军人做对比。突出中国军人是“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得出“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样就使得“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一观点的引出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
19.C【解析】根据“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知,这句话的主语是“硒”,故衔接的句子主语也用该是“硒”。而A项的主语是“平衡机体的作用”,B项的主语“平衡机体”,故应排除AB;
再“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知,此句是强调硒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的结果,即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而D与前句是因果关系,应排除D。
20.(6 分)①免疫功能差 ②病菌及病毒 ③戍守疆土的将士
【解析】 第一空,根据前句“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后句“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免疫功能差会导致一个人生病,故补写内容为“免疫功能差”。
第二空,根据后句“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中的“它们”和后面的“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可知,此处的“它们”是指我们生活四周且我们看不见的病菌及病毒,故补写内容为“病菌及病毒”。
第三空,由句中“如同 ”和后句“硒就像一个将军”可知,此处可补写比喻句。再结合“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可知,此处,可以把“免疫系统”比喻成“戍边将士”,故补写内容为“戍守疆土的将士”。.
21.(60 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价。
【分析】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相等、同等。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是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平等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亦如此。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在文中回答平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点来谈,或者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谈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沟通,达到双赢的结局。“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都有话可说,但切忌大而空,可以选择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立意:
1.以平等之姿,造大同世界。
2.万物生而平等。
3.平等是交流沟通的前提。
4.唯有平视,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远。
例文:
平视,一种温和的力量
汪曾祺在谈创作时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视。而只有作家与人物采取平等的态度,才能理解人物,把人物写得亲切。”其实,不只写作,现实中与人相处也会有这三种态度,而平视是最温和善良的态度。儒家也曾有言:“富而不骄,贫而不谄。”同样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论处在什么境遇中,我们都要不卑不亢,学会平视,温和待世界。
人生在世,难免有得志或失意之时,在失意时做到不自卑,在得意时做到不自傲,这就是平视。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特别喜欢文中孔子的态度。因为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曾被神化,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可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端起架子,俯视学生,而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地谈理想、说做人,忠厚之态跃然纸上。
哲学家罗西说:“在权威面前,能够不仰视对方,这是一种高贵;在穷人面前,能够不俯视对方,这是一种善良。”可见,平视,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也是一种高贵、善良而又温和的品质。
同样,在自然面前,人类既不要因为力量的渺小而过分仰视,也不要因为自身力量的增强而一味俯视。最好的视角,莫过于平视。
上个世纪,人类最爱说的话就是“征服自然”。人类从过去仰视自然的力量,到盲目自大地俯视自然。其实,自然怎么可能被“征服”呢?十几个人,准备一年半载,背着沉重的物资,惴惴不安地躲过风暴和雪崩,侥幸爬到山顶,插个旗子,这就是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了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就是平视心态下的感恩与尊重。
人类若胆怯退让,用我本渺小的心态仰视自然,这是自卑;若自以为是,以万物灵长的姿态俯视自然,这是自负。唯有平视自然,感谢自然的赐予,用人类的力量温柔地改造它造福它,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做到平视,需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知己之短,知人之长;二是,不卑不亢,心怀悲悯。世界是动态的,自然是变化的,人也是成长的。正因如此,身处低位时,我们不必一味仰视高位者;身处高位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俯视低位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不失为一种温和的力量。
一棵参天古木,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片平静的湖水,本可以围成公园,但人们没有打扰它;一座圣洁的高山,本可以做成景点,但人们没有打破它的神秘与宁静……
这就是平视的力量,既不自惭形秽,也不趾高气扬,只是温柔以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