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09: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的咨文中,提出遏制共产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 )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
2.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声明指出:“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这一声明说明( )
A.苏联已在执行冷战路线 B.争取民主成为苏联外交首要目标
C.苏联大国主义导致冷战 D.苏联在冷战对抗中处于进攻态势
3.苏联一位领导人在回忆录中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他谈到的事件是( )
A.德国分裂 B.古巴导弹危机
C.朝鲜分裂 D.第一次柏林危机
4.二战前,美国在东南亚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反对旧的殖民帝国的封闭式的经济结构和贸易壁垒;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升级,美国将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变动( )
A.是为实现殖民地的民族独立 B.服务于全球霸权策略需要
C.旨在联合欧洲抗衡共产主义 D.积极践行非殖民地化原则
5.“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极对峙只是经济方面的分裂 B.冷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C.两大集团都是欧洲国家的联盟 D.冷战直接加速了全球一体化
6.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这说明( )
A.法德两国消除矛盾,已开始全面合作
B.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
C.两极世界的国际格局瓦解
D.美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动摇
7.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使美欧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这说明欧共体的成立( )
A.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B.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促成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8.1982年,日本首相中曾根说:“日本必须朝着受世界信赖的国际国家的方向前进,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做出符合国情、国力的贡献。”这一言论反映出( )
A.世界经济新格局形成 B.日本欲取代苏联的地位
C.日本谋求大国的地位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9.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截至目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已达120个。不结盟运动成员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 )
A.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 B.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 D.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10.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连同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共同构筑了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构建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的建立( )
A.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危害 B.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C.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11.在法国经济计划的编制中,现代化委员会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化委员会号称由各方面的人物所组成,如第六个计划期间的委员会,代表资本家的成员占37%,工人、农民代表占24%,其余专家学者都站在资产阶级一边。这表明( )
A.法国经济计划化的实质是推动国有化 B.经济计划化消除了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
C.法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12.20世纪,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出现“大政府”,国家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史无前例。最富的7个国家,公共开支在196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00 年则占37%。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干预经济日益增强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国家服务社会职能强化 D.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
13.有学者在评价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时说:“只有那些感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得到充分保障的人,才能利用自己争取自由的机会,因此,为了争取自由,必须要求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全面 的社会保障。”可见,该学者强调了福利制度( )
A.对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意义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依赖
C.创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弱化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4.1953年9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其中包括违反了农业劳动组合章程关于允许“每个集体农户都有权拥有小规模的经济作为个人财产”这个“最主要的原则”。这一认识( )
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强调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D.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B.体制弊端开始显现出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D.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16.“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失败
C.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D.改革对于东欧没有任何作用
17.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1981年,每百个家庭拥有汽车40.2辆,电冰箱14.2台,电视机1088台。1981--1985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4%.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600元这史实可用于研究(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D.欧共体发展历程
18.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巴积极支持安哥拉的民族独立斗争,不仅有武装援助,并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大力支援。材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古巴导弹危机持续发酵 B.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两极格局受到一定冲击 D.亚非人民联合反殖
19.以下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重要史事简表》。表中这些史事说明二战后世界历史的重要变化是( )
时间 史事
1947年 印度独立
1956年 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0年 非洲17国先后独立,这年被称为“非洲年”
1999年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欧美国家社会运动高涨
C.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0.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这反映了( )
A.亚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B.部分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
C.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一致 D.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必要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943年,罗斯福就授意戴维斯提出了以美、英、苏三大国合作为前提,树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的构想。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把苏联看成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制定了遏制苏联、扶助盟友、控制中间地带的进攻型扩张战略。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了美国国务院一份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遏制”政策的理论概念。
——摘编自王玉红《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这一时期尼克松意识到,对中国的遏制与孤立已经失败,希望谋求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外政策中对外扩张势头明显放缓,逐渐专注于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入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
——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史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在1957—1968短短的12年里,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独立国家,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它们是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均势理论一度被称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代表。均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学者认为:均势能够防止世界性霸权;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即通过使侵略者意识到其扩张政策可能导致敌对联盟的建立而阻止其敌对行为。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出四种主要的类型:欧洲均势(维也纳体系至一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范图,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性的特点;两极均势(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反映出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均势,影响波及全球;全球多极均势(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
——摘编自赵斌《均势理论与构建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明确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即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B项正确;拉开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排除C项;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才宣告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根据题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美国已经实施冷战,苏联认为已经形成两种相对的政治路线,即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这表明苏联已在执行冷战路线,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争取民主不是苏联外交的首要目标,排除B项;题干没有探索冷战的起源,排除C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刚成立时美国处于进攻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苏联领导人,肯尼迪,以及美苏在防止军事冲突上的共同立场和语言,可知此事件为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通过秘密谈判,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双方理性解决了危机,使世界避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B项正确;1949年,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当时苏联领导人为斯大林,排除A项;朝鲜分裂发生在1945年,当时苏联领导人为斯大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起因是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值改革,引发苏联不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前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由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到将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政策的变动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策略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将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不是支持民族独立,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东南亚并不是欧洲,排除C项;把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非殖民地化原则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冷战时期,两大集团对峙局面下形成了两个平行市场,并且集团内部高度协调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两极对峙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分裂,排除A项;冷战时期两大集团的成员涵盖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地区,排除C项;冷战直接导致全球分裂为两大阵营,而不是直接加速全球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充分说明了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B项正确;A项错在“消除”、“全面”,排除A项;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的国际格局瓦解,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可知,欧共体的成立,致使美国在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说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经济因素,没有涉及政治格局,排除A项;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欧共体的成立对美国霸权产生影响,但同样无法撼动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欧美经济方面的冲突,以及采取的相应政策调整,无法判定欧美是否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可知体现的是日本对政治经济大国地位的谋求,C项正确;世界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排除A项;当时苏联仍然是重要一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七十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数目还在增加,这说明其实力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后自身战略地位的改变而削弱,进而说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D项正确;1991年冷战结束,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即南南合作,而南北对话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所述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受冷战和经济体制差异的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资本家和学者等组成现代化委员会编制本国经济计划,表明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D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法国国有经济发展,计划化并不等于国有化,排除A项;经济计划化消除了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法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各国政府规模扩大,掌握的权力和资源丰富,用于教育、医疗、保险等福利事业的公共开支日益增加等,反映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强化,C项正确;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公共开支和政府职能的增多,并非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排除B项;各国公共开支增多并非都是为了称霸,不足以说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到了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加强民众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与追求,这对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依赖”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福利国家制度对培养民众对自由、平等及互助等价值的追求,没有体现出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反映了政府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干预,加强了政府管理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解析】据材料“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对市场经济下的物质利益刺激生产原则的认可,A项正确;当时苏联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排除B项;当时苏联已经是工业化国家,农业经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依据材料“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可以看出原有干部队伍更新一部分,有利于队伍的稳定,但是到二十六大直接是原班人马,突出反映了干部队伍的僵化,A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国家机构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发展本国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东欧剧变,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排除A项;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非失败,排除B项;“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可以看出战后东德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东德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和平演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共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根据材料“古巴积极支持安哥拉的民族独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支持非洲得安哥拉进行民族独立的斗争,冲击了两极格局,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安哥拉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内容为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大事件,说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A项正确;材料中都是亚非拉国家,不是欧美国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C项;民族独立运动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解析】依据材料“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可以看出这场金融风暴折射出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单一,并不合理,对抗危机的能力较弱,B项正确;无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亚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方,排除A项;“挑战一致”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金融风暴对亚洲国家以及地区的影响,未涉及各国经济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21.(1)变化:从与苏联合作主宰世界到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
原因:美国自身实力在战争中得到壮大;杜鲁门对苏联的认识的改变;“遏制”政策理论概念的推动;战后苏联力量的强大对美国造成了威胁。(任答2点)
(2)特点: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美国对华政策实现调整。
影响:推动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建立相对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解析】(1)变化根据“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把苏联看成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制定了遏制苏联、扶助盟友、控制中间地带的进攻型扩张战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与苏联合作主宰世界到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美国自身实力在战争中得到壮大;杜鲁门对苏联的认识的改变;“遏制”政策理论概念的推动;战后苏联力量的强大对美国造成了威胁。
(2)特点根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可知是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美国对华政策实现调整。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推动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建立相对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2.(1)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特点:发展迅猛,范围广,各国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
影响: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新兴的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解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可知,非洲独立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非洲独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根据所学知识,非洲独立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特点:根据材料“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猛,范围广,各国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影响:根据材料“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根据材料“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它们是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3.论题:大国均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二战结束后,由于西欧国家实力削弱,美苏崛起,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且“冷战”期间东西方以政治对抗、美苏军备竞赛和地缘争夺为特点展开了全面较量,使世界处于恐怖的核战争的威慑下,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美苏两国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冷战结束后,面对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多极化是力量均衡的基础。总而言之,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学者认为:均势能够防止世界性霸权;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即通过使侵略者意识到其扩张政策可能导致敌对联盟的建立而阻止其敌对行为。”可见大国均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可以此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由于西欧国家实力削弱,美苏崛起,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且“冷战”期间东西方以政治对抗、美苏军备竞赛和地缘争夺为特点展开了全面较量,使世界处于恐怖的核战争的威慑下,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美苏两国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冷战结束后,面对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多极化是力量均衡的基础。总而言之,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