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边城》知识整合专练
一、选择题。(6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 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B. 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
C.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D.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白 光①
鲁 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地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地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③往外走,刚进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地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悚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
[注] 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③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3.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一句,反映了陈士成落榜后悲凉、绝望的心境。
B. 小说在陈士成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其实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C. “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一段,生动刻画了陈士成利欲熏心、醉心权势、狂热地希望爬上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心态。
D. 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 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 文章重在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是静止的,而是与情节的进展相结合,心理活动牵制着行动,行动进一步推动心理活动。
D. 作者把主人公几十年应考不中的遭遇,浓缩在一天内集中体现,以陈士成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搜寻圆图”这一情节,把陈士成扭曲变形的心理,推向了高潮。
5. 小说以“白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6. 有人说,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6分)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材料一: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老二老、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边城〉为例》)
材料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 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C.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
D. 材料三,《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创作主旋律的转变。
8.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
B. 《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着“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
C. 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D. 《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9. 下列材料,不能说明“人性自然美好和生命本性之美”的一项是( )
A.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B.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C.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D.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0. 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我感觉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翠翠楼”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又像凤凰的女子,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写的故事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
1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 因为张载家住陕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诗歌《登高》中的名句。
D. 她虽然天生患有哑疾,但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依然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1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直到苗族姑娘放声歌唱,黎明到来,我才醒过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五、语言表达。
14. 几个同学在讨论“说不尽的阿Q”时,从不同的角度简短地说了他们对阿Q的认识:
①阿Q是个破产的农民。
②阿Q生活在闭塞的旧中国农村。
③“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性格特征。
④鲁迅写《阿Q正传》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民。
⑤阿Q是“愚弱的国民”的典型。
在写短论时,这五句话可以整合为长句表达。你整合的长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16. 阅读下面三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段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简要回答:
(1)三段话谈论的共同点:
(2)鲁迅侧重:
(3)歌德侧重:
(4)历史学教授侧重:
17. 按照要求,把下面四句话从两个角度改写成两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
②沈从文是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
③小说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④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被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1)以《边城》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沈从文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描写翠翠时穿插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
玩笑”应改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B项缺少主语,应在“终于”前加“他”。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2. 【答案】C
【解析】A项“因而”多余,删掉。B项“鳞次栉比”不能修饰“群山”。D项偷换主语,“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的应是竹子。
3. 【答案】D
【解析】D项,“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分析错误,从文章主题来看,主要是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因此没考中的原因应是科举制度的黑暗,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4. 【答案】D
【解析】D项,高潮应该是“挖银子”这一情节。
5. 【答案】①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描写内容。小说就是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的。②小说以“白光”隐喻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而陈士成连考十六次未中,并最终因追求这种功名利禄而死,从而以其为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6. 【答案】陈士成与孔乙己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他们都热衷于封建科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受科举制度之害而不觉悟。但两人又有不同,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从未放弃过功名,他总想着通过科考赢取功名,光宗耀祖,渴慕名利,而孔乙己则迂腐不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7. 【答案】B
【解析】“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错。原文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选项去掉了“更多的”,说法过于绝对。
8. 【答案】D
【解析】A项因果倒置。材料二的表述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B项“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错。二者应该是解释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C项“激起了……”错。依据材料二“《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可知,应该是作家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创作追求,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9. 【答案】C
【解析】“雨中黄叶树”系衰败的自然景色,“灯下白头人”也只是外观而没有内在生命本性的描写。
10. 【答案】①人性美;②语言美;③民俗风情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11. 【答案】D
【解析】D项与文段中“阅读”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强调的内容;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12. 【答案】①句中把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比作沉重的历史书页,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青石板路由一块块青石板连接而成,历史书由一页页纸张装订而成,两者在形式上有相似性;③青石板岁月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历史书内容丰富,两者在内涵上有相似性。
【解析】要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比喻,首先要找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分析二者的相似性。画横线的句子中,本体是“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喻体是“沉重的历史书页”。这两者在形式上、内涵上有相似性。
13. 【答案】①黎明到来,本是自然现象,但原文用“唱开黎明”来表达,好像黑夜一层层退去、黎明一点点来到这一现象是在苗族姑娘的歌声中产生的,充分赞美了苗族姑娘蓬勃的生命力。②黎明是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的,形象地写出了苗族姑娘的歌声清脆,具有穿透力。
【解析】题干要求比较两个句子:原文句子运用了化主动为被动的写法;而改写后的句子则直白,没有表现力。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 【答案】为了唤醒沉睡的国民,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生活在旧中国农村的、破产的、以“精神胜利法”为性格特征的“愚弱的国民”阿Q的形象典型。
15. 【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解析】本题属于短句变长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句子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16. 【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17. 【答案】(1)《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或: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2)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在小说中,他讲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用什么作主语,然后再组织这四句话,把主谓宾搭配正确,再合理添加枝叶成分。一定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更不能更改原有信息。这属于典型的短句变为长句的题目,注意整句话的协调一致。
18. 【答案】借描写景美衬托人美。极力渲染的景物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好图景,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