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20: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峰
去年夏天,我被分配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们的领导,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的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到的第九天夜里,山洪爆发了。接到电话,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来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说:“在汽车路东。”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那更没办法!”
“三岔河也发洪了!”小秦急忙跑进来。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跑回办公室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的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先往哪个水库蓄,后往哪个水库蓄……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爬上南坡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他走到防汛指挥部,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过了一会儿,堤坝决口了,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叫喊着,来来往往的运送沙袋。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在慢慢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很快就要合拢了。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
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老田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要真的决口了,南边这七个村,都得灌了老鼠窝!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老田一面叫喊让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看又跑出来几个,又是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乡党委瞿书记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瞿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
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堤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五年前的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1.小说既刻画了老田的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药品
余清平
井冈山红军医院里,脸色蜡黄的张子清师长在等医务主任王云霖。他是边哼着歌边等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这首歌,井冈山红军战士个个耳熟能详。
张子清因脚踝受伤,不得不躺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里。一颗罪恶的子弹“驻扎”在他的踝骨里。红军医院太缺少医疗器材,医务主任王云霖已经给他的脚踝动了五次手术,也没取出弹头。
张子清的伤口早就化脓了,腐烂的肌肉发出恶臭味,这一躺下,就是大半年,但是,他的指挥才能却没有“躺下” 。每隔几天,他都要战士抬着去巡查各个哨口、关隘。
那是1928年4月27日,张子清跟着毛委员去迎接朱军长率领的湘南红军上井冈山。他指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酃县城外的湘山寺、龙王庙等地,阻击三倍于己的湘敌,激战五小时,歼敌千余人。不幸的是,在追击敌人的时候,他的踝骨中弹。
看看时间到了中午,王云霖主任还没到,张子清看了看伤口,从床铺下抽出一把小刀,咬着牙,一刀一刀,割去腐肉,疼痛令他的额头淌下豆粒大的汗珠,病房里的战士们看了,也咬紧牙关,在心里给他们的师长鼓劲。战士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红军中早就传开了张师长刮骨疗伤的故事。在没有医疗器材和麻醉药的情况下,王云霖主任仅用一把小刀,在火上烤热了,先后五次直接割开他的伤口,用钳子在他的骨头上夹那罪恶的弹头,可是,无法取出弹头。
此后,张子清不再做手术了,让红军医生将精力放到其他伤员身上。他唯一的最好的消炎镇痛药就是食盐。然而,井冈山的食盐也很紧缺,他就让战士们给他储备了一些金银花等草药。敌人围困得太紧了,食盐、粮食都奇缺,红军战士不得不节衣缩食。饭虽说是大米煮的,可米少南瓜多,不过,米香味倒是不吝啬,依旧在战士们的鼻端缭绕,菜是野菜和竹笋,没有食盐的菜难以下咽。
张子清艰难地伸手在床头下摸摸,那里有一小包食盐,这是他清洗伤口消炎的“救命灵丹药”,他舍不得用。他想自己是共产党员、红军干部,必须带头廉洁,关心战士。
张子清曾经也有过两包盐。
第一包,是红小鬼刘小虎带来的。
刘小虎是毛委员派来的联络员。刘小虎没说食盐是谁送的。张子清自然猜得出赠送者是毛委员。那次,毛委员来探视他,看到他疗伤,痛心地说: “张子清是红军的关云长!当年关云长做‘刮骨疗毒’的手术,咬得牙关铮铮响。现在张子清切开脚板用钳子夹弹头,痛得昏过去也不说苦,这不是与关云长一样吗?”
井冈山的食盐是珍稀之物,红军干部不搞特殊,张子清知道,肯定是毛委员为了给他清洗伤口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
第二包,是警卫班战士们凑的。警卫班战士省吃俭用,将食盐留下给他们的张师长清洗伤口。可是,这两包食盐,张子清一点也没用,都暗中给了王云霖主任,用于其他重伤员清洗伤口。现在,张子清枕头下又有了一包盐,是炊事班战士们省下给他的。他又在等王云霖主任来。
张子清用小刀刚刚清理好伤口,刘小虎来了,手里捧着一个黄黑色的土钵,里面盛着米汤,还有一碗南瓜,放在小凳子上,劝说,师长,您不能不吃东西,吃了才有精神养伤。
张子清努力将嘴角向上拉伸,算是微笑,说小刘,你也得多吃点。师长,今天的菜好吃,有盐味,是特地多放的。
平时,这些盐是有严格控制的,多数时候,南瓜汤里只有一点盐。张子清知道,今天是红军前委开会决定,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打破敌人的包围,由毛委员带领部分红军去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今天菜里多放盐,是让战士们吃了有精神行军。
张子清端起土钵,用嘴吹一吹,抿一口,点点头,嗯,好吃。
下午,王云霖主任进来给张子清检查伤口。他顺势将盐包放在王主任口袋里,嘱咐说,王主任,部队要行动,战士们的伤口得仔细清洗,我这点盐,你看着用。
这怎么行?张师长,您的伤口急需清洗,这是您的救命盐。别担心我,我留守井冈山,伤口有金银花清洗。张子清说。
(有删改)
文本二:
张子清是井冈山斗争时的一位红军师长,我军初创时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英勇善战,沉静坚毅,关心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井冈山老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张师长送盐”的故事。
红四军下山后,张子清留下担任红五军参谋长。1929年春井冈山失守后,张子清转移到井冈山一个山洞里达数月之久。1930年春,张子清转移到永新里田养伤。这时,他的伤势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弱。5月,张子清在里田的一个祠堂住地与世长辞,年仅29岁。
(摘编自柏柳编著《苏区英风录——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
2.文本一既刻画了张子清这一典型形象,又塑造了革命战士的群像,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青年
龙平平
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出刊时,除了陈独秀,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九月小阳春,上海城隍庙前的早摊铺里,汪孟邹、陈延年、陈乔年三个人边吃边聊。
汪孟邹问:“延年,我想正式聘请你们来杂志社做工,当个编务如何?”
陈延年毫不犹豫地回绝道:“不,我不和陈独秀共事。”
汪孟邹说:“延年,你别急着拒绝,先听我说。……”
延年想了想,说:“行,汪经理,我们愿意当编务。这是因为你,而不是因为他陈独秀。”
汪孟邹无奈地摇摇头:“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倔。好,你们慢慢吃,我去群益书社办事去。”
汪孟邹来到群益书社,陈独秀、易白沙正在和陈子寿两兄弟商量《青年杂志》发行的事情。他刚刚坐下,门外传来邹永成的声音:“仲甫先生,好消息、好消息!”陈独秀赶紧起身相迎。
后脚还没踏进门,邹永成就迫不及待地说:“仲甫先生,两件好事。第一件,《青年杂志》在湖南反响很大,他们一下子就订了三百本,要你们赶紧发送。第二件,震旦学校校董柳文耀来找我,想请你今天下午去他们学校做演讲,给师生们讲一讲你那个绕口的‘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讲一讲你提出的那个‘新青年的六个标准’。我自作主张替你答应了,还替你收了三十块大洋的演讲费。”
陈独秀激动地站了起来:“好事呀,走,我们现在就去。”
当天下午,震旦学校礼堂挤得满满当当,走道上也站满了听众,延年、乔年也在其中。
陈独秀一身西装,在柳文耀的引导下容光满面地走上讲台。他手中没有讲稿,张口就来:“各位,有人说,你陈独秀提的那个‘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太绕口,我们听不懂。那我就给你们说得明白一些。大家知道,道光十九年,林则徐禁了鸦片,英国人打进了中国。人家船坚炮利,我们一败涂地。于是,就有人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第一道觉悟一知道我们技不如人,要向人家学习。后来有人进一步认识到,我们不光是技不如人,最重要的是国不如人,是洋人的制度比我们先进,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是第二道觉悟。可建立了民国又怎么样呢?洋人照样欺负我们,老百姓照样吃不饱饭,袁世凯照样要当皇帝。这是为什么?这就不光是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了,最根本的是我们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家先进。袁世凯要复辟,首先要拜孔教三纲为国教,要用这个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腐朽思想继续奴役人民,而国民也习惯和听命于这个腐朽的道德理念。这就是我们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说的‘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说到底,是人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换脑子,要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塑造新一代的青年,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讲到这里,陈独秀的眼睛凝视着远方,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三个人的目光一碰撞,延年、乔年眼中闪着光,陈独秀立刻表现出异样的激动,提高了嗓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是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我辈青年,应该是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的新青年;应该是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的新青年。当代中国的新青年,我以为应该有六个标准: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条标准,总的来说,就是民主与科学。造就中国的新青年,唯有民主和科学并重。民主与科学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绳。凡违反民主与科学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民主和科学是朝阳,而现今的中国却是一个被捂得严严实实,发着霉、烂着疮、流着脓的老房子。怎样才能让民主和科学的阳光照亮老房子呢?过去,我们用的是最简单的方法,把房子给推倒。可是你推倒了房子,那霉、疮、脓依然藏在里面,长出来的依然还是那些腐朽的脏东西。所以,中国要强大,不仅要推倒那所老房子,更重要的是挖掉腐朽的根源,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用民主和科学的理念武装我们的青年。怎么武装?大家都在探索。我的意见是,让我们先从入心入脑的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的说话、写字做起,我们要提倡白话文,说大家都懂的话,写大家都能明白的文字,我们要用新文学的力量去启蒙大众的思想。”
演讲结束了,礼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响彻天宇,经久不息。人们沉浸在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碰撞中,久久不愿离去。
(节选自《觉醒年代》,有删改)
3.文中对于演讲听众的描写,既有群像描写,也有个体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对此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文本一刻画张子清的典型形象,又塑造革命战士的群像,是属于点面结合的手法。
(1)张子清坚韧不拔、关爱同志、心系革命、不搞特殊待遇的形象,是点。作者通过他这个典型的人物,向读者展现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的坚定意志和独特风采,让人肃然起敬。
(2)革命战士的群像是面,如试着克服器材药物不足的困难,多次为张子清取子弹的医务主任;观看张子清自己动手割腐肉而在心里为他鼓劲的伤员们;带来毛委员特意节省下来的食盐并劝他吃东西的刘小虎等,他们身上展现出红军战士们更多的精神品质,如艰苦奋斗、互相关爱、全军一心、矢志抗敌等特点,说明张子清的形象不是个例,而是全体红军都拥有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出红军战士们的精神风貌。
3.①写群像中的个体,写陈延年、陈乔年受到的触动,使兄弟二人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为真切、鲜活地体现新思想对青年的触动。 ②由个体到群像,真实展现了“新思想”对整个青年群体的震撼影响。演讲结束后,礼堂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愿离去的人群都是青年群体受到震撼影响的明证。 ③个体和群像相结合,点面结合,全方位、真切地展现陈独秀提倡的“新思想”给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带来的思想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