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群像特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群像特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20: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群像特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上
陆柱国
天快亮的时候,部队闪开了公路,都弯到堆积着大雪的山头上宿营去了。
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折些松枝插在四周的雪上,就这样打开背包睡觉。山风嗖嗖的,又尖又毒,连被子带棉衣全都吹透了。刚刚行过军,身上的汗被风一吹就像泼了一身冷水,又湿又凉。
于林从团部听完报告回来。他清晰地复诵着团政治委员刚才讲的几句话:“我们出国作战,而且又是在这严冬的季节,遇到山多的地区。我们的敌人又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强盗。不过我们怕的不是困难,而是怕我们的干部、党员不动员大家想办法去克服这个困难!……”
于林在一个石崖下找到了他的连部。通讯员刘玉孩苦费心思地用很多松枝成排地斜靠在石崖的“隐头石”上,两头挡上两块雨布。
“指导员,你钻进去吧!你钻进去吧!我把油布放下来压上石头,这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了!连长恐怕已经睡着了。”从他那孩子气的口音里,听出他对于自己这一工作是很满意的。
“谁?老于你回来啦!”
“回来啦!你怎么还不睡?”
“怎么能睡着呢?这种鬼不到的冷地方,咱们都到了。战士都睡在雪地里!这才是第一天!如果不想点办法,连队恐怕很难带了!团里有什么指示?”
“团里也没有这些经验,要靠我们自己研究办法,不要冻坏一个人。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吧,等天亮了召集大家研究研究,我们不能硬挺!"
黎明的光辉夹杂着积雪的光辉,从松枝的缝隙中映进来。无论如何,于林再也坐不稳了。他又从连部钻出来。他到班排睡觉的地方去,第一眼就看见那个机枪手李鸿。李鸿蜷缩着高大的身子,把被角裹住脑袋,只露出两只眼睛,正和睡在他一边的一个战士在说话:“过去我在山东的时候,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那时候我们夜晚行军,白天睡觉,那时候我们还说俏皮话呢:今晚上宿营又是‘天亮庄’!可是现在更进步了——住起‘天亮山’来啦!”
于林禁不住笑了起来。
“哟!指导员,怎么起得这样早?那个朝鲜小孩找下家了吧?”
“找下了,交给一个朝鲜老太太养着。”
“唉唉!这孩子长大以后,恐怕也不晓得他的爹娘是哪一个!”
“没办法!朝鲜像这样的孤儿多着呢!他们总会知道是谁杀死他们的爹娘!”于林看了一遭。战士们都冻得像芝麻虫似的,拼命蜷成一团。他微皱着双眉,走回连部。
于林一面用手巾擦去结在眉毛上、胡子上、头发梢上的冰粒,一面和连长谈起来:“老郭!的确是个问题!政委叫我们动员大家想办法来克服这个困难,今天得开个支部会,把这问题着重地指出来,不然的话,队伍就拖出毛病来了!”
太阳出来了,光线又黄又弱,丝毫没有暖意。但是,战士们对它还是那样的亲呢,各班都不睡了,围着被子坐起来。
支部会在一个松林里召开。党员们坐在雪地里的背包上,大声争论着。机枪手李鸿站起来发言,他现在显得如此严肃,他不停地做着手势说:“我们是党员,我们不怕一切困难和艰苦。我们党员如果忍耐不下去,那就要影响整个部队!"立刻有人站起来反问他:“李鸿同志,光是不怕苦、忍耐过去就完了吗?我们怎样去克服这个困难?怎样去带领其他同志呢?”李鸿红着脸坐下去了。大家讨论如何在山上睡觉、如何保护手脚、如何行军……支部书记于林背靠着一棵大树,记录着大家的发言,他不时地跺着脚,或者呵呵手,这样来减轻冷痛。
最后支部书记总结说:“同志们!这是进入朝鲜的头一个支部会,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大家的意见是:我们几个人挤在一块,空出几条棉被来,剪开分给大伙包耳朵、包手、包脚……同志们,团的党委会要求我们支部——”于林的面孔更加严肃了,他停顿一下说:“在这寒冷的地区不冻坏一个人。政治委员说,这也是战斗!而且还是艰苦的战斗!……”
飞机又来了,好多啊!它们飞得这样低,看样子几乎能碰到山头。飞机从头顶上飞过,机翼带来了更大的冷风。
“开放冷气了!你看见个鬼!”李鸿大声骂起来,引起同志们一阵哄笑。飞机绕了几圈往山头上盲目打了一阵机枪,看看没有动静,就又飞走了。
支部会继续进行。
一个年轻的孩子站起来红着脸发言。他叫金三宝,今年才十六岁,是个农村中的青年团员。因为该连的青年团支部尚未建立,所以吸收他参加党的会议。
“我提个意见,我们三班的王海同志,昨天夜里行军哭了。我希望他作个检讨,我们党团员要是受不了考验,那怎么能去带领其他同志呢!”金三宝羞涩地闪着两只机灵的黑豆眼,他看了看坐在他一边的王海,又看一看于林,就红着脸坐下去了。
于林大吃一惊。他还没有想到第一夜党内就有人吃不下这苦。他清楚地记起第一个写血书请求入朝的就是这个王海,练兵最起劲的也有王海,他有些茫然了。
“我怕苦我还参加志愿军吗?”王海猛然站起来,有些气愤地说,“解放战争那几年,我什么苦没有吃过?昨晚上我看见指导员抱起那个朝鲜小孩,同志们不知道,我的老婆、孩子就是被美国飞机炸死的!看见朝鲜被炸的女人、孩子,就不由想起自己的了!”王海的眼圈又要发红,于林点点头让他坐下去。于林感动地想:战士们就是带着这些仇恨过鸭绿江的,连队中有多少人的身上还带着美国子弹打伤的疤痕呢!
中午的时候,散会了。党员们回到班里,立刻动作起来。各班集合研究把抽出的棉被如何裁法。等到下午出发时,连队的面目改变了,都戴上了棉护耳和手套。当然,战士们的手工千奇百怪:有的把护耳缝成一长条围在脖子上,有的像扎绷带一样缠在耳朵上,有的手套简直是一只圆筒筒,还有的手套不过是用布把棉花包成一疙瘩罢了!
连长郭怀忠看着自己的队伍既好气又好笑:“这队伍要是拿出去参加检阅,你以为人家的评论会怎么样?”
“这是最优秀的军队!”于林果敢地回答。
(有删改)
1.小说塑造了抗美援朝官兵的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一群像的主要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
在南口那边站着一个巡警。他看上去是个“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那一头来了一个盲人,一手扶着小木杆,一手提着破柳罐。他一步一步踱到巡警跟前,后面一辆汽车远远地响着喇叭,吓得他急要躲避,不凑巧撞在巡警身上。
巡警骂他说:“你这东西又脏又瞎,汽车快来了,还不快往胡同里躲!”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盲人头上,只挥着棍子叫汽车开过去。
盲人进了胡同口,沿着墙边慢慢地走。那边来了一群狗。它们一面吠,一面咬,冲到盲人这边来。他的拐棍在无意中碰着一只张牙咧嘴的公狗,被它在腿上咬了一口。他摩摩大腿,低声骂了一句,又往前走。
“你这小子,可教我找着了。”从胡同的那边迎面来了一个人,远远地向着盲人这样说。盲人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他蓦然听见叔叔骂他的声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叔叔走过来,拉着他的胳臂,说:“你这小子,往哪里跑?”盲人还没回答,他顺手便给他一拳。盲人“哟”了一声,哀求他叔叔说:“叔叔别打,我昨天一天还没吃的,要不着,不敢回家。”
叔叔一面骂,一面打,把盲人推倒,拳脚交加。破柳罐也摔了,掉出几个铜元,和一块干面包头。叔叔说:“你还撒谎?这不是铜子?这不是馒头?你有剩下的,还说昨天一天没吃,真是该揍的东西。”他骂着,又连踢带打了一会。
盲人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只会求饶。
路东五号的门开了。一个中年的女人拿着药罐子到街心,把药渣子倒了。她想着叫往来的人把吃那药的人的病带走,好像只要她的病人好了,叫别人病了千万个也不要紧。她提着药罐,站在街门口看那人打他的瞎眼侄儿。
路西八号的门也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脸丫头,提着脏水桶,往街上便泼。她泼完,也站在大门口瞧热闹。
路东九号出来几个人,路西七号也出来几个人,不一会,满胡同两边都站着瞧热闹的人们。他们当中怎么没有一个人走来把那人劝开?难道看那盲人在地上呻吟,无力抵抗,和那叔叔凶狠恶煞的样子,够不上动他们的恻隐之心么?
盲人嚷着救命,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叔叔见有许多人在两旁看他教训着坏子弟,便乘机演说几句。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叔叔把他的侄儿怎样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布露出来。他好像理会众人以他所做的为合理,便又将侄儿恶打一顿。
盲人的枯眼是没有泪流出来的,只能从他的号声理会他的痛楚。他一面告饶,一面伸手去摸他的拐棍。叔叔很快把拐棍从地上捡起来,就用来打他。棍落在他的背上发出一种霍霍的声音,显得他全身都是骨头。叔叔说:“好,你想逃?你逃到哪里去?”说完,又使劲地打。
街坊也发议论了。有些说该打,有些说该死,有些说可怜,有些说可恶。可是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更不愿意管别人的家事,所以只静静地站在一边,像“观礼”一样。
叔叔打够了,把地下两个大铜子捡起来,问他:“你这些子儿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说!”
盲人那些铜子是刚在大街上要来的,但也不敢申辩,由着他叔叔拿走。
胡同口的大街上,忽然过了一大队军警。听说早晨司令部要枪毙匪犯。胡同里方才站着瞧热闹的人们,因此也冲到热闹的胡同去。胡同里的人,都到大街上看热闹去了。这里,盲人从地下爬起来,全身都是伤痕。巡警走来说他一声“活该”!
他没说什么。
(有删改)
2.小说除盲人外,还集中写了群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类人的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准扶贫
侯发山
精准扶贫来到牛村后,全村八十五户人家,家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伊南高兴得差点去买挂鞭炮“噼里啪啦”一下。他是牛村的第一书记,任命没半个月,正琢磨着怎么给牛村脱贫呢,精准扶贫来了,正想瞌睡哩给个枕头,能不乐得蹦起来
牛村属于穷乡僻壤,传统的农耕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典型的贫困村。整个村落的形状像一头牛,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精准扶贫实施一段时后,伊南发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回事。
帮扶脱贫的人经常来牛大家,每次都送来不少衣服,顺便带点水果,还有米面油之美的日常生活用品。
伊南对牛大说,这样也好,省得你买衣服穿。
牛大鼻子一哼,冷冷地说,衣服都是穿过的,谁知道有没有传染病 说不定是从火葬场捡来的呢
牛二家,帮扶他的人来过一次后,再没来过,倒是每月寄五百块钱过来。
伊南掰着指头算了算,牛二家五口人,每人每月一百块,这也达不到脱贫标准啊。再说,这钱也没保证,不定啥时候就断了。
牛三家,帮扶他家的人可能有点关系,安排牛三家的四口人都进城打工了,牛三和他老婆到某医院做保洁,就是打扫厕所卫生,两个孩子当保安,说白了,看大门。按说,这也不错,可是,这些工作都是临时的,一旦帮扶的人退休了或是调走了,牛三一家是不是有下岗的可能 不好说。
牛四家,帮扶的人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一个小科员。这个小科员每星期都要来,到家后,给牛四家扫地,帮助烧火做饭、洗衣服,若不是叫牛四“大叔”,不知道的人真以为他是牛四的儿子呢。弄到后来,牛四反倒不好意思了,对那个小科员说,小伙子,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脱贫了中不中
还有真脱贫的。牛九,孤寡老人。帮扶他的人是某单位的老一,认牛九作干爹,给牛九过了个生日,牛九就收了几万元的红包。
伊南回城后,从当地的电视新闻里发现,牛村还有三户也脱贫了,一户是牛五家,从家里的摆设上足可以看出来,五十时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多开门冰箱等新潮家具家电应有尽有;一户是牛六家,被记者采访的小伙子自称是牛六的儿子,亮了亮手腕上的名表,拿出几万元的手机,抽的烟也都是中华烟,还对着镜头乐呵:“脱贫了,脱贫了。”一户是牛七家,从各种表格和数据上,还有主人按的指印上,看出牛七已经奔上小康了。
伊南感到疑惑,当即打电话给牛村村委会牛主任。牛主任吭哧半天才说实话,说都是唬人的。牛五家的家具录过像后就被拉走了,牛六压根就没娶老婆,哪来的儿子 牛七家,那些表格都是胡填的。
伊南说,牛七都按指印了牛主任说,牛七说只要不是枪毙他,按指印没啥大不了。看着人家大热天跪在地上填表格,怪可怜的,牛七说,咱权当积德行善了。
……
如此看来,猪八戒啃猪蹄,还得依靠自己才能不被饿死。伊南回到牛村后,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就是那四座木桥。这几座桥年年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旦垮掉,村民就得集资修桥。年年集资修桥,村民的日子愈加贫困。他还得知,当地流传一个说法,四座桥相当于牛的腿,腿要走路,不能修成死的。
伊南哭笑不得之余,找到牛主任。他故作神秘地说,牛主任,我找风水先生看了,牛村之所以穷,问题出在“牛腿”上。
牛主任不明就里,惊诧地看着伊南。
伊南说,风水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他好说歹说,风水先生才吐露实话,说牛本身就不如骡马走得快,牛腿老是断,那就更慢了。
牛主任眨巴着眼睛,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看到牛主任的表情,伊南心里有了底,继续“忽悠”牛主任,说不如把木桥换成钢筋水泥的。
钱从哪里来 比不得修木桥啊。牛主任说着说着皱起了眉头。伊南说,只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钱嘛,我想办法。
原先也有一些年轻人提过修桥的事,一直没付诸实施。牛主任说罢,又给伊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地取材,修成石桥咋样 山上石头多。
伊南心里豁然一亮,说石桥好,与古村落协调。牛主任,咱兵分两路,您负责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回城找有关部门筹措资金。
事情比想象中的要顺利。
短短三个月后,木桥换成了石桥。
记者报道牛村修桥的新闻后,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
后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这下,牛村算是彻底脱了贫,伊南呢,据说也被提拔了。他要离开牛村时,村民还舍不得他走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8期,有删改)
3.小说借助典型人物描绘了一幅牛村人物群像图,请简要分析牛村村民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
1.①意志坚强。如战士们在雪山扎营不畏严寒。
②积极乐观。如机枪手李鸿调侃巡逻的敌机,引起战士们哄笑。
③团结一致。如各班集合共同研究棉被的裁法。
④同仇敌忾。如战士们带着对美国仇恨援助朝鲜。
2.①无聊爱看热闹。盲人挨打,众人都出来当热闹看。
②冷漠、自私、麻木。盲人被打,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
③残忍无情(人性)。盲人的叔叔边打盲人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
3.①尖酸、不知感恩:牛大怀疑衣服上有传染病。②朴实:牛四情愿不当贫困户也不好意思小职员每周给自己做家务,还有牛七在表格上按手印也说明了这一点。③封建迷信:当地流传的“牛腿”“不能修成死的”的说法,牛主任对伊南编造的关于风水的话深信不疑可以看出当地村民比较浓厚的迷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