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00: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课标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
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甲午
中日
战争
列强
中国
瓜分狂潮
民族矛盾上升
义和团运动
反帝








八国侵华
背景:民族矛盾的尖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19世纪末,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等组织发展起来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其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一、义和团运动——背景
廊坊
义和团和清军
在廊坊顽强阻击
八国联军
张德成、曹福田
和聂士成在天津
抵抗八国联军
义和团和清军
围攻使馆和教堂
1900年6月
天津
战 役 结 果
廊坊阻击战
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天津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狼狈出逃
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一、义和团运动——经过
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天津失陷(聂士成壮烈殉国)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 1899年11月28日
“近日京城内外,拳匪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 ——《上谕》 1900年6月20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
1900年9月7日



一、义和团运动——经过
清政府
义和团
“扶清灭洋”
“扶清”
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灭洋”
反帝国主义斗争意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盲目排外。
材料:(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 迷信色彩。
表明了当时民族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听命于联军的巡捕将
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
慈禧颁布“绞杀义和团”的诏令
义和团运动结果
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影响
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主观因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一、义和团运动——评价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口号
过程
结果
性质
影响
民族矛盾的尖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扶清灭洋”
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反帝爱国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一、义和团运动知识梳理
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北京保卫战
各国公使、商人纷纷进宫,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过了片刻皇帝瘾。
俄军在屠杀中国百姓
法国抢来的耕牛
被屠杀中国百姓
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罪行!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登陆,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时间
参与国
经过
结果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英,美,俄,日,意,法,德,奥
廊坊狙击战→攻占大沽炮台→占领天津(聂士成)→攻陷北京(同义和团)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荷兰比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容 危害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清廷处于各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使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丧失军事自主权,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三、《辛丑条约》190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三、《辛丑条约》1901
战 争 侵华 国家 时 间 签定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影 响
鸦片战争 英 1840-1842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夏、福宁、上 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美俄 1856-1860 1858《天津条约》 汉口、南京等十口通商 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北京条约》 九龙司 800万两 增开天津
中法战争 法 1883-1885 《中法新约》 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
甲午中日 战争 日 1894-1895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2亿两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地加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八国联军 侵华 俄、德 法、美日、奥意、英 1900-1901 《辛丑条约》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4.5亿两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一步步沦为双半社会
四、侵华战争梳理
背景:民族矛盾的尖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口号
过程
结果
性质
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
借口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课知识梳理
原因
时间
参与国
经过
结果
(2021·云南)图2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D
A
(2022·四川攀枝花)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渝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六、真题演练
5.(2021·河北)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的侵略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的侵略
C
六、真题演练
(2021·江苏)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致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六、真题演练
(2021·广西百色) 120年前,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的《辛丑条约》。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六、真题演练
(2022·湖南常德)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B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六、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