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时长 1课时
指导思想 与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根据概念的来源,把概念划分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称“前概念”,是指未经过专门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片面或错误的。“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的专门教学条件下形成的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特别是“日常概念”的正确与否,影响到“科学概念”的建立。 上述理论,为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概念教学不只是概念获得,也包含概念转变。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 本节课即基于概念转变与深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前调研问卷、课中问题设计等策略,了解学生对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前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及实际问题解决,达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并深化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价值分析 溶液是在继空气、合金之后学习的另一种混合物体系,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溶液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学反应只能在溶液中才能迅速进行,有些农药和化肥必须配成溶液才能使用。从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学好溶液知识,为后边的酸碱盐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高中分散系知识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本节课“溶液的浓度”是继定性的研究溶液的组成后转向溶液定量组成的研究。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确切地知道溶液的定量组成。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从定性到定量、定性与定量有机统一地认识自然界中混合体系的方法。 2.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内容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对本课题内容提出明确要求:(1)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材中本单元共有3个课题,课题1从定性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绝对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从相对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三个课题密切相关,层层递进。 在综合分析课标、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梳理出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并会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一是溶液定量组成、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二是由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特别是对溶液浓度的理解。 溶液的定量组成,指的是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关系。溶液的浓度是溶液定量组成的表示方法,它指的是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量,可以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来表示,也可以用溶质与溶剂的体积比、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比、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比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即溶质质量分数是本节课重点要学习的一种浓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1)本单元前两个课题的知识储备 通过前两个课题的学习,能从定性角度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有限度,能从绝对定量的角度即溶解度的角度认识溶液的定量组成。 (2)关于对溶液浓度的认识 设计如下调研问卷,了解对溶液浓度的已有认知。 问卷内容: ① 你认为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② 100g 10% 的食盐溶液,你能算出其中食盐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吗? ③ 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我们需要静脉输入5%葡萄糖溶液,你能说出“5%”的含义吗? 通过对学生调研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① 对于溶液的浓度,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溶质与溶剂的量的关系,少部分学生认为是溶质与溶液的量的关系,但均认为是质量之间的关系。 ② 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算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③关于5%的含义,典型的回答是下述两种:认为100g溶液里有5g葡萄糖,100g水里有5g葡萄糖,还有一部分同学说不清。 由此可看出,学生对溶液的浓度有一定的前认知,但认知有局限性和偏差。 (3)以往教学及学生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只强调溶质质量分数,并过分关注根据质量分数公式的计算。导致学生对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不清,对溶液浓度的理解比较狭义,只知道套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而忽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4)本课题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障碍点 对于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关系的理解及具体概念内涵的理解;对溶质质量分数表示的是相对关系,一部分同学可能理解不到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性,体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关键是建立物质间的相对关系。 2.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分析,逐步理清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并了解溶液浓度的广义含义,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通过贴标签、溶液配制方案的设计等活动,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和简单计算,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和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对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式与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包括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3个概念,核心概念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对于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教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概念。对于溶质质量分数教材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将概念教学与探究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前认知,通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不断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从而建立科学概念。 关于溶液定量组成的重要性教学:通过水族馆硫酸铜杀菌、氯化钠溶液选种两个素材分析,说明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等往往要知道溶液的确切定量组成。 关于溶液定量组成、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关系的教学:提出硫酸铜溶液浓稀的排序、氯化钠溶液浓稀排序的问题,经历由颜色深浅判断溶液浓稀、借助物理知识判断溶液浓稀、运用数据进行计算判断溶液浓稀的过程,体会溶液的定量组成即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相对关系,并逐步梳理出溶液的定量组成、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课前调研情况,分析认知冲突,逐步建立溶液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科学概念。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设计贴标签、设计配制溶液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活动,深化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一 认识溶液 定量组成的 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认识溶液定量组成的重要意义。 1分
环节二 建立溶液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对溶液浓稀有初步的认识。 2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二 建立溶液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无色溶液浓稀进行排序,借助外物完成设计方案设计,并叙述判断依据,深化对溶液浓稀的认识。 2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二 建立溶液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认识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建立物质间的相对关系。 3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二 建立溶液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体会浓度的多中表示方式,建立浓度的广义概念。 建立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2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三 深化对溶质 质量分数概念 的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12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三 深化对溶质 质量分数概念 的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突破难点,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总质量无关,是一个相对的量。 13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环节四 应用溶质 质量分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用溶质质量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的价值。 10分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主要是基于概念转变和深化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前调研,使我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前认知,并由此分析了学生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这样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如对于溶液的浓度,学生的原有认知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溶质的质量”,与科学概念中溶液浓度存在两点偏差:一是哪些量的关系(是溶质与溶剂,还是溶质与溶液?)。二是表示方法(只是质量关系还是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基于上述调研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及活动设计,逐步澄清认识,建立科学概念。再如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中百分数的理解,在课前调研中只有极少数的两三个同学能说出其含义,表明学生对其相对量的含义不理解。为突破该障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溶液配制方案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溶质质量分数是一个相对的量,与溶液的量无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使我认识到充分地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够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使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这对我一个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是莫大的收获。 由于对教材、课标等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的深刻,教学经验少,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课堂时间所限,部分学生对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存在疑惑,在课堂上没有解决;再如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总是担心课堂有留白,怕学生无事可做,从而设计的内容和活动较多,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