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同步习题
A卷、基础知识(80分)
文学常识(7分)
本文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二、课下注释默写(6分)
①【旨】 ②【至道】
③【困】 ④【自反】
⑤【教学相长】 ⑥【学学半】
三、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6分)
①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4分)
学①学学半: ②学学半:
其①其此之谓乎: ②不知其旨也:
四、理解性默写(14分)
①《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 , ; , , 。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 , , ; , 。 : 。
五、选择题(1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 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 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 其真无马邪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六、重点句子翻译(8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其此之谓乎!
七、课内简答题(23分)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有何作用?(3分)
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2分)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4分)
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4分)
6.你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4分)
7.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B卷:对比阅读(29分)
对比阅读(一)(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⑥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⑦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题:写。⑦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⑧易:交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知其旨也 ( ) ⑵负笈不远险阻(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⑵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4分)
对比阅读(二)(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旨也( ) (2)故曰教学相长也( )
(3)何谓也( ) (4)子曰:“绘事后素。”( )
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
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
1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八年级下《虽有嘉肴》同步习题参考答案
A卷:基础知识(80分)
文学常识
《学记》(或者写《礼记正义》),《小戴礼记》,儒 礼仪 49 《礼记》 教育学
课下注释默写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④【自反】自我反思。
⑤【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三、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
①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②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③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学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四、理解性默写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择题
1. B
【解析】B都是“学习”之意。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C反思;同“返”;D表示转折,表并列关系。
2.C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B知道;同“智”。C虽然;虽然。D表转折;表并列。
3.A
【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B道理;道路。C反思;反向。D说;命名。
4.A
【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 A
【解析】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所以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6.B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嘉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故选B项。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课内简答题
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类比论证。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用“嘉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3.【答案】道理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景,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答案】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教”跟“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而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知道不足,并自我反省,对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教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教与学的过程会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意时间,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B卷:
对比阅读(一)
1.
⑴甘美 ⑵背
2.
⑴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⑵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3.B
4. D
5.
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知识并证明道理是最好的。
翻译: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对比阅读(二)
6.(1)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
7. 甘美 所以 什么 先生,即孔子
8.(1)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学相长也
1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