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乎无还手之力。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挖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材料二:
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而《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
传统文化类综艺的文化互通在形式上吸引年轻人注意,表述上建立现代文本编码,呈现上古今碰撞逐步实现观众对典籍文化的认知。如今,青年群体作为媒介参与和意义建构的主要群体,具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常将某一议题推向社会进程深处。面对青年文化现象,《典籍里的中国》使用现代化表达方式建立具有引导力的文本编码,其现代日常话语呈现依托于舞台场景营造冲突感和趣味性。古今碰撞的节目表现以读书人撒贝宁为代表,撒贝宁个人风格搞怪有趣,受到观众喜欢,他的现代人物形象将现代化思潮审美品味带到古代,古今碰撞产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表达、穿越符号搭载在现代性文化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向青年群体靠拢,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楚辞》篇中,撒贝宁将现代橘子带给屈原,求问《楚辞》何以灿烂不朽,一个橘子贯穿屈原少年玩乐、青年得志、楚秦交好、国家灭亡全过程,橘子代表屈原对土地上的人民情感的隐喻,是爱国家、爱人民、上下一心的象征。这种现代文学意向表达以穿越元素的搭载为包裹,以情动人,实现观众戏剧情绪共振,家国一体的认知得以建立,使节目获得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年轻受众中确立有效传播的印象管理路径,用现代化意向、青年文化文本以及更新的传播想象力激活观照人本的文化向心力。
《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选择特定的典籍并从中选择句子进行演绎,节目开始由读书人撒贝宁打开书籍引入,在节目呈现上由访谈间、典读会、戏剧演绎依次向观众展示认知优先级,观众经过节目次序的排列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典籍及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和观众建立共识。另外,典籍人物的选择从司马迁到李时珍,再到屈原、孔子、徐霞客、老子,这些经议程设置的典籍承载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如老子集天下大道传递世人智慧,袁隆平为家国粮食储备奋斗在科研一线,屈原为国投汨罗江明志,这些典籍文本映射的家国情怀在传播中得以凝聚观众共识。《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建构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
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专家讲解+识读典籍+演员演绎”三重叠加的媒介仪式重复解释,不断积累受众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尚书》篇传递自古华夏一体的想象性主题,《天工开物》篇传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心思想,《史记》篇讲述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主题,《本草纲目》篇传递家国天下、大医精诚的价值信仰,《论语》篇讲述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中华民族智慧,《孙子兵法》篇传递兵者是国之大事的家国之重,《楚辞》篇传递了为国为民的大国情怀。三重叠加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接受、认同节目的意义。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
C.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D.《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
B.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C.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
D.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闸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
B.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
C.“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
D.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
4、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某卫视将打造一档传统文化综艺类节目,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你的建议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地位
[法国]安妮·埃尔诺
①虽然有的时候当着外人的面儿,父亲试图用客气的方式教育我,可他已经养成很久的习惯还是不自觉地露了馅儿。记得有一次他想阻止我爬上石堆,他朝我叫嚷时的语调是那么粗暴,他的诺尔曼人的固有的腔调和脏话还是将他竭力想营造的好的效果给破坏掉了。因为他不懂得有教养的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也不相信良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打耳光的方式来进行威胁。
②家长与子女间的礼貌相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用了好长的时间想搞明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简单的问候语中都能表现出无限的热情和客气。和她们交谈,我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礼貌待遇,有时我甚至产生错觉,想象这是人家对自己产生了好感。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些匆匆的淡淡的问候,这些微笑与吃饭不发出声响或是悄悄地擤鼻涕没什么两样。
③现在我不得不将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细致的剖析,它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我曾经认为它们无足轻重。只有在受到羞辱的记忆里才能够将它们存放起来。我服从着我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愿望,它试图让人们忘记对下层社会的回忆,好像这是件恶劣的事情似的。
④每当晚上我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业的时候,父亲总是走过来翻翻我的书,尤其是历史、地理和科学课本。他喜欢让我给他出难题。一天,他要求我给他做听写,以便证明他写一手好字。他从来不知道我在哪一个班上课,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说:“她在某某小姐那儿读书。”
⑤父亲总是说“你的学校”,而且他在说寄宿学校、修女嬷嬷(校长)的时候,总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好像正常地发出这些词的音会让他感到有一种过于随便不够庄重的感觉。父亲总是拒绝去参加我的学校组织的活动,即便我在演出活动中还扮演什么角色的情况下也不去。我的母亲气不过他这样,就说:“你没有理由不去的”,而父亲则说:“可你知道我是从来不参加这些活动的。”
⑥父亲常常摆出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用庄严的语气说:“你在学较要认真听讲!”他担心命运给予他的这一奇怪的照顾(我的好成绩)会突然终止。我每一篇作文的成功,后来,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都会让他欣喜若狂。
⑦不知是什么时候他的这个“希望我生活得比他好”的理想取代了他自己的理想。其实他曾经袒露过一次他的梦想:在市中心开一家漂亮的带露天座位的可以招待路上行人的咖啡屋,在吧台上还要放一台咖啡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他又不敢再冒险,所以也就放弃了,不然又怎么办呢?
⑧父亲永远都不会打消小商人脑子的这种看法:好人和坏人。对他来说,所谓的好人就是那些到他这里来消费的人,而坏人就是那些到战后市中心新建的商店去买东西的人。即便是那些好的顾客也还是分等级的,最好的是在我们的店里购买他需要的所有的东西,而那些差一些的人则只是过来买一些他们忘记在大商店里买了的东西,并且还对我们说些风凉话。另外,就是对这些好人,也还要当心,要好好招待他们,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认为我们会在价格上宰他们而背叛我们。每当在这个时侯父亲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他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他恨自己的低三下四,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和所有生意人的心理一样,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商店卖东西。
⑨父亲并不是不幸的,咖啡厅里总是暖融融的,收音机播放着节目,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顾客人流不断。当顾客进门时,他总是与顾客交换着“大家好!”“您好!”等客套话。聊天的主题无非是下雨呀,疾病啊,谁家死人了,哪里又招工了,下旱啦等等,对事物发表些评论,总之老一套,间或开个玩笑。“是我的错,明儿见,头儿,走好。”接下来就是老一套活儿:清理烟灰缸,擦桌子,抹椅子。
⑩在咖啡厅两个营业高峰的中间,父亲还要到后面的杂货店帮忙,他其实更喜欢在咖啡馆呆着,或者说二者他都不喜欢,而只愿意在菜园子里种菜,或是随心所欲地建房子。春末盛开的女贞树,花香阵阵。十一月清脆的犬吠声以及隐约传来的火车的轰鸣声,让人意识到寒冷的季节又快到了,是啊,所有这一切都让主宰这个世界的人,也就是在报刊上写文章的那些人说“这些人生活得就算不错了”。
到了周日,洗澡,参加一会儿弥撒,再玩上一局多米诺骨牌或是下午开车出去兜兜风。周一,清理垃圾;周三饮料进货;周四,食品进货等等。到了夏天,他们把买卖停业一天去看朋友,比如去一个铁路工人家玩上一整天,或是到里滋去朝圣。上午他们去参观卡尔迈勒,去参观透景画,参观大教堂,去餐厅吃饭,下午又开车去布索奈和图威尔·多威尔,父亲挽着裤腿,浸湿了脚,而母亲把裙子撩起来。后来再过周未他们也不再这样了,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每个周末,我们都要改善伙食。这个习惯至今未改。
从此,父亲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他认为生活也不可能再比这更幸福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和所有诺尔曼人一样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因此教育子女时言谈举止粗鲁无礼。
B.“我”始终无法理解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把对下层社会的回忆看作恶劣的事情。
C.父亲虽然会给店里的顾客分等级,但即使是与顾客的简单客套也会让他略感温暖。
D.“我”的父母意识到生活不可能变得更幸福,便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固定下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将“微笑”“问候”与“吃饭不发出声响”“悄悄地擤鼻涕”类比,表明“我”已经认识到他人这些礼节的虚伪本质。
B.文中用父亲喜欢翻“我”的课本、让“我”给他做听写等细节,表现父亲对“我”关爱,愿意参与到“我”的学习中来。
C.文中写了春末和寒冬将至时的种种景象,引出“这些人生活得就算不错了”的评价,表明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着阶层隔阂。
D.文章没有曲折连贯的情节,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片段,以冷静、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体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质。
8.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探究。(6分)
9、埃尔诺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称“我”,具有自传性质,但又不仅仅是“自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罃,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
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四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
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多被朝廷采纳。
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
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2)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房兵曹胡马诗①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
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
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
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16.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明写诗人写书品茗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上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2)《客至》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的生活贫困的诗句是: , 。
(3)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 。
(4)黄庭坚的《登快阁》中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其中 句是化用伯牙子期的典故,隐喻世上已无知音。
三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小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① 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 ② ,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 ③ ,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18.请在文中画线的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B.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C.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D.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研究大树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个科学谜题——如何把水分和矿物质营养从树根里面,送到高高在上的枝头呢?
比如说,科考队发现的不丹松,高度为76.8米,换算成居民楼,大概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如果没有水泵提供压力,我们根本无法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 ① ?
最初,人们认为, ② 。所谓毛细作用,就是水会顺着很细很细的管道向上“爬”,这些管道越细,爬升的高度就越高。但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
实际上,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枝干顶端的叶子。叶子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 ③ 。因为跟蒸腾作用有关,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不过,这个供水系统究竟是如何常年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拉力,到目前还是个谜。这次发现的刷新纪录的树,对于我们研究植物的生理,特别是水分和营养的运输的生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千山万水的随心所欲里,“交情”似乎张口就来,“友谊”好像信手拈来。
B.再孤独的内心,也不欢迎指手画脚的“友情司令”;再热络的态度,也不必充当无微不至的“友情保姆”。
C.其中“龙娃子”让广大网友直呼心疼——累了困了,往头上浇一瓶水;中暑呕吐,又跨上摩托一溜烟骑走。
D.“上得了国际舞台,入得了百姓生活。”冬奥场馆的赛后运营业态更为丰富,为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更多新路径。
22.请在文中画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材料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了“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冬奥冠军等现身说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年轻的我们绝不能做时代的旁观者,我们应自豪而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在”!
“我在”是“我在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积极参与,让时代打上我们的烙印;“我在”也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坚定信念,是担当,是责任;“我在”还是“我还在”,是面对艰难险阻时,对真理与正义、良知的坚守……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面对这个奋斗的时代,你对“我在”有哪些思考和感悟?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1.C2.D3.A
4.(4分)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公共话语的表达: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分)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炼主题,搭建意义:讲究文化传播策略,活化经典,打破壁垒:凝聚价值观,影响精神世界。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C7.A
8.(6分)“我”曾对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习以为常;与他人交往时感受到的礼貌和热情,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经历;表现出作者对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阶层的审视。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本文取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表达的真实性;“我”同时也是群体的代表,“我”的经历可以引发共鸣,使读者思考以“我”之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见证者,这使“自传”兼具社会性。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0 .A11.D 12.A
13.(1)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2 )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1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③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④为人端正谨慎。(答出其中任意三点)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恨甚”的主语是“伊王”,“又为骥所抑”的主语也是“伊王”,故是两个句子,他们之间要断开,排除C;
“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中“陪位行礼”是“往”目的,不需要断开,排除D;
“诬骥后期”和“执而桎梏之”是同主语的两个谓语,中间要分开,排除B。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 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谦让”。两个例句中“让”意思不相同。句意:写信责备伊王/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数四”是个约数,意为多次,并非具体指“四次”;另外,“李骥没有答应”错,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奏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
故选A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
(2 )“署”,写;“为”,编写;“振”,摇着;“徇”,巡行。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等句子可见李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
②从李骥对刑部侍郎施礼和伊王的态度,可以得出他不思强权,敢于抗争;
③李骥在任新乡知县时,“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事有病民,辄奏于朝,哭免之”都体现了李骥恪尽职守,政绩显著;
④从“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可知李骥为人端正谨慎。
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以政绩卓著出名。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15 .A16.(1)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房兵曹的英勇无畏。(2)胡马所向披靡,纵横驰骋,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3)诗人以马喻好友房兵曹,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表达了诗人对房兵曹建功立业的期望和祝愿。(4)诗人以马自喻,愿将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托付于国家和君王,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连用三个比喻”说法有误。前两联中,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颔联“竹批双耳峻”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运用了比喻手法。“风入四蹄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运用了两个比喻,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
故选A 。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展现了一匹神清骨俊、气度不凡的“神马”形象,有一匹如此英勇俊健的好马,它的主人房兵曹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展宏图。所以,这里的“托死生”首先是指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骏马和房兵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诗歌写马能逾越一切险阻,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房兵曹和胡马,就像一对忠实的朋友。房兵曹因为骏马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场杀敌,胡马也因为有房兵曹这个知己才能“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胡马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毫无顾忌地所向披靡,纵横驰骋,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
诗歌称赞马的骁勇腾越之力无可匹敌,即使是万里崎山险路,也可自由驰骋。这里的“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一语双关,蕴意深远。明写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实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强盛的大唐时代,开疆拓土,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所以,作者所写的,表面上看似是英勇的骏马,以及骏马与主人心有灵犀如知己敢于托生死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想以马自喻,表现自己像马一样敢于上阵杀敌,为己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像房兵曹、像诗人自己,以及与他们一样千千万万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将士、百姓,敢于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
18 .①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各式各样)②束之高阁(置之高阁)③不负众望19.D 20.拟人手法。“耳鬓厮磨”赋予墨与砚台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出墨与砚台相伴相生的特点;“横插一杠”赋予墨汁人的行为,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墨与砚台被现代科技冲击而遭受冷落的惋惜。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依据前文“徽墨式微”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的对比,体现出书写工具的多种多样,可以填“五花八门”。“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填写“形形色色”“各式各祥”均可)
第二处,依据前文“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以及后文“制墨传习几乎无人向津”可推断,墨块已很少被人使用,可以填“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比喻放在一旁,不去管它。(填写“置之高阁”也可以)
第三处,根据前后文权威人士言之凿凿,确认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可见虹关徽墨虽然式微,但因为虹关徽墨的历史美誉,最终为虹关换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由此推断可知,此处可以填“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不仅……也……”连接的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应该把“我”放到“不仅”之前。
二、搭配不当,要把“揣摩……底蕴”改成“感受……底蕴”。
只有D 项修改正确。故选D 。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和“被墨汁横插一杠”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其中,“耳鬓厮磨”让墨和砚台有了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墨与砚台”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特点;而“横插一杠”则让“墨汁”有了人的行为特点,结合前文“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和“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可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墨与砚台”被现代科技冲击而遭受冷落的惋惜之情。
21 .B22.①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
②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
③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A. 引号表强调;B. 引号表特殊含义;
C. 引号为特定称谓;D. 引号为引用。故选B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为承上启下句,下面两段阐述大树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方式,结合句末的“?”,故可填写“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之类的句子。
第①空,结合句前“最初,人们认为”可知,此处是人们对大树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方式的理解,再结合“所谓毛细作用……”可知,这个方式与毛细作用相关,故可填写“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之类的句子。
第①空,结合“通过这样的传递”可知,此处应是填写结果,故可填写“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之类的句子。
23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冬奥冠军等现身说法讲述感人的故事,体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这一观念。
材料中特别提出关键词“我在”,可以理解为“我在场”,体现奋斗者融入时代洪流,积极参与,奉献进取;可以理解为“有我在”,体现奋斗者的责任与担当,求真务实,秉持正义;可以理解为“我还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逃避,坚守良知,勇敢追梦。
任务方面,“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面对这个奋斗的时代,你对‘我在’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要求结合时代思考“我在”的内涵。“我在”蕴含了特殊的新时代含义,体现新时代主人翁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同时新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好的机遇。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大潮的融合尤为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鲜明地提出观点“逐梦向未来,强国有我在”,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设置具体的分论点,可以写时代的奋斗者,应该与时俱进,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大潮相融合,可以写奋斗者勇担时代重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也可以写奋斗者无畏艰难,一往无前,砥砺前行的时代风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个人与时代、责任、家国的联系,强调时代召唤我们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担负起民族重任,锐意进取,勇当先锋。最后重申论点,号召风华正茂的时代青年在新的追梦之路上谱写更新更美的奋斗华章,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要勇于创新开拓,争做坚强的孤勇者、时代的逐梦者。
立意:
1. 责任担当成就梦想。2. 逐梦向未来,强国有我在。
3. 奋斗在人生舞台,逐梦新时代。
4. 青春逐梦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