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查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试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分布图,由图可见其分布特点是
A.满天星斗,自成体系B.依水而生,相对集中
C.多元一体,南多北少D.贫富不均,阶级分化
2.《尚书》在论述上古政治运作模式时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据此分析,上古政治
A.将血缘伦理引入国家管理 B.要求统治者德才兼备
C.体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符合儒学的施政原则
3.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淄博因独具特色的烧烤爆红网络。《战国策·鲁共公择言》中有载:“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据此可以推断出
A.齐国亡于贪恋美味B.春秋战国已有烧烤
C.齐国兴于关注民生D.齐桓公最喜食烧烤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遣戍":公元154年,汉桓帝诏“减天下死罪一等,徙边戍"。这些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A.完善交通以增进交流B.着力垦荒以增加税收
C.施行仁政以缓和矛盾D.加强边防以巩固统一
5.下图是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趋势图,其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变化根源于
A.分裂走向统一B.铁犁牛耕的使用
D.人口大量减少D.休养生息的推行
6.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直至贞观六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朝洛口仓库的储积,隋末李密用过;东京所积布帛,王世充曾占据过;西京的府库也为国家所用,到现在还未用尽。”可见隋朝
A.广设粮仓B.国富民穷C.盛极一时D.苛政而亡
7.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B.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8.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全国人口的南北分布概况。该表侧面反映了
A.人口分布形成南多北少格局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生存环境恶劣是其根源D.统治政策变化推动南方移民
9.宋以前的奴婢,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宋朝出现了“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的现象。这一变化缘于
A.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B.理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C.良贱制度已彻底瓦解D.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
10.宋代有文人写过这样的诗句:“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诗中现象
A.由官府设置民间经营B.体现城市经济的繁荣
C.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
11.李大钊先生1920年在家乡办女学聘请女教师时写家书道:“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就起程。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以便教习偕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 ”。该家书体现了李大钊
A.宜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决心 B.积极推动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C.发展教育以振兴中华的情怀 D.致力于为女性谋求自由平等
12.如图为腓尼基、希伯来、希腊、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该表说明
A.世界文化存在互鉴B.腓尼基文世界领先
C.世界文明多元一体D.异域文化冲突明显
13.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世界古代史某专题时,画出如下思维导图。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A.文明的汇聚与传播B.西亚中亚是世界中心
C.人类文明多元一体D.文明的征服与被征服
14.有学者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若据此分析,印第安文明衰亡是由于
A.西方入侵、疾病传播B.独立发展、文明中断
C.彼此孤立、缺乏交流D.环境独特、难以统…
15.1772年,卢梭在《关于波兰政体的思考》中建议波兰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波兰于次年成立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近20年时间里创建了近200所世俗学校。波兰最后一位国王在日记中写道:"只要今后200年内仍有人自称为波兰人,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该教育委员会为波兰培育出了最有才华的一代爱国者和文人。波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此举意在
A.传播启蒙运动精神B.为武装起义做好思想准备
C.推进波兰宪制改革D.通过教育培育国民认同感
16.每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发展日(即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其宗旨是“为多样性和包容做一件事”,通过鼓励世界各地的个人或组织采取具体行动支持多样性。该节日的设立
A.缘于国际冲突皆文化冲突B.保证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助力增强文化对话的意识D.消弥了不同文化间的差距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大迁徙。中国与罗马境遇相似,走向却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每当草原寒潮来临,北方的游牧族群都会向南迁徙。草原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只是农耕地区的十分之一,游牧族群必须从中原获取粮食、茶叶、丝麻织品以维持生存和开展贸易。中原对周边族群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建起了众多政权,并主动走上“汉化之路”。在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鲜卑的北魏统一了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
在西迁匈奴的压迫下,东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利用罗马帝国表落的机会,潮水般地涌入罗马,并建起一个个“蛮族王国”(如上图)。这些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大部分彻底地“去罗马化”。如哥特人建立了“二元政治”,实行“族群分治”制度,禁止罗马人与哥特人通婚;哥特人用蛮族习惯法,罗马人用罗马法;不倡导学习拉丁语与古典文化……西欧形成了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正如英国史家佩里·安德森所说,蛮族建国“用得更多的是分裂而不是融合的方式”。在他们几百年征伐中,最终分裂成一个个封建国家,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勉力维系。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中国和罗马“走向却不同”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近世说”(其学生及后继者发展为“唐宋变革论”)。该理论认为唐代是中世之终末,而宋代则为近世之发端。政治上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兴起。君主由贵族阶级的共有物,到近世成为全体臣民的共有物、绝对权力的主体。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和财产私有权与贵族时代大异其趣;官吏选用制也发生变化,科举制普遍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经济上处于实物经济结束期和货币经济开始期交替之际。文化性质亦有显著变化,经学、文学、艺术都呈现出庶民性质。宋元社会发展进入“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伊斯兰教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的近世社会形成期”。
——据(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922年)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当代学者对“唐宋近世说”颇有争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藤湖南“唐宋近世说”的依据。(6分)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唐宋社会变革与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实质差异,并谈谈你对“唐宋近世说”之辩的认识。(8分)
(12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 汉唐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此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摘编自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围绕两则材料相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12分)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后,伴随俄国社会逐渐形成饮茶之风,以晋商为主力军开辟了一条由中国内地通往欧洲,长达13000余公里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1792中俄《恰克图市约》后,双方贸易快速发展。19世纪20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基本达到顶峰。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万里茶道有了新变化(如下表)。1862年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使俄商获得在华茶叶贸易免税、低税,及深入中国内地贸易的特权,晋商在与俄商的竞争中逐渐失势。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侵华动乱之机对在俄华商加重税收,加上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万里茶道受到致命打击。到20世纪初万里茶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俄商贩华茶数量与在华茶行、人数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论述》等
材料二 万里茶道见证了中蒙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互动,见证了沿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地区各民族在开辟、维护、繁荣万里茶道的历程中,培育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合作共赢、诚实守信的“茶路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以诚相待、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开放创新的时代品质,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是沿线各国人民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万里茶道申遗,符合打造文化交流互鉴平台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黄柏权,巩家楠《万里茶道:跨越亚欧的“世纪动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万里茶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贸易有了新变化"的原因。(6分)
(2)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及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