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能对杠杆进行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3) 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
画杠杆的力臂
四、教学方法:
1、物理模型法
2、实验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一)、感知杠杆、认识杠杆
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工具:
1、用来撬动重物的撬棒
2、起瓶盖的起子
3、用来起木头内钉子的羊角锤
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这些工具使用时的共同点:
1、在力的作用下都不会弯曲变形,是一根硬棒。
2、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3、都有使硬棒发生转动的动力和阻碍硬棒转动的阻力。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最后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形成杠杆的概念。然后引领学生认识杠杆的五个要素:
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引领学生画出使用撬棒、天平、羊角锤时的力臂,加深学生对力臂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生活中的杠杆
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之后,再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开启瓶盖的起子、夹取煤球的火钳子、夹碎核桃外売的夹子、、赛艇的船桨、人体的上臂等,以加深学生对杠杆本质特征的认识。并引领学生按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对杠杆进行分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对杠杆进行分类,即:
l1>l2 省力杠杆 省力费距离
l1<l2 费力杠杆 费力省距离
l1=l2 等臂杠杆
引领学生进行分析: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杠杆平衡条件
[问题引领] 为什么当l1>l2时,杠杆会省力,而当l1<l2时,杠杆会费力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同学位们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讲解]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问题引领] 请同学们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引领学生进行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可能与力、动力臂和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调节杠杆的平衡
(1)使杠杆重对杠杆的平衡不产生影响,
(2)实验时的作用:便于测出力臂
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环节一:
由于影响杠杆平衡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因素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适当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循序渐近地开展实验教学,在学生进行前三次探究实验中采取了控制变量法,即采取了控制动力、动力臂不变,只探究阻力与阻力臂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发现动力与动力臂之间的成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环节二: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平衡条件后,引领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按每个实验小组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随意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并把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教学环节三: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最终得出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写为 F1×l1=F2×l2
教学环节四:引领学生理解省力杠杆省力和费力杠杆费力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六、教堂小结: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