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共3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1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共3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29 08: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5
1
2
3
4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新课标
1.
内容标准 学业要求
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2、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为例,了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进行说明。
2、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育教学价值
揭示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元素和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和系统思维框架;
A
学生需要建构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而这需要实验或者事实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
B
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发展了学生对于元素观的认识,有助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
C
指导我们探索物质性质的研究,预言指导新元素、新材料的发现,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D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学 情
2.
学生知道要通过研究物质性质来论证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但总将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混淆,未能理解金属性与还原性、非金属性与氧化性之间的差异。
1.概念不清、思维无序
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简单识记层面,在解释具体问题时很少会从结构角度入手探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2.片面认识、厚此薄彼
学生预测未知元素相关性质的方法单一,缺乏系统分析和推理论证的思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基本上只是借助于物质分类和知识记忆。
3.思维的系统性不够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 材
3.
本节课则在此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使学生综合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归纳出元素周期律,进一步认识“位-构-性”的关系。
第一节已经分别讨论了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和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变化规律,构建了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了“位-构-性”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试验及事实进行说明。(重难点)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引导学生构建“位—构—性”的系统认知模型。
教学设计
课前
课堂
数据分析
发现规律
科学猜想
设计方案
科学探究
证据推理
探寻实质
构建模型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规律预测
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
构建模型
规律解释
基于数据分析收集证据的方法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基于实验证据论证元素的金属性变化规律。
环节三
03
证据推理
基于科学事实论证元素的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环节四
04
展示交流
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法论证周期性变化。
环节二
02
游戏引入
比比谁的速度快,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一
01
实际应用
利用“位-构-性”模型,预测一些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环节五
05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比比谁的速度快】将代表前18号元素的磁贴放入元素周期表中正确的位置上。
环节一
游戏引入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比比谁的速度快】将代表前18号元素的磁贴放入元素周期表中正确的位置上。
环节一
游戏引入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回顾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磁贴上需要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本节课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这一内容做铺垫。
复习巩固“构”、“位”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二
展示交流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对所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原子序数为自变量,分别以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为因变量,构建坐标系,绘制图像,并从中探寻规律。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探究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驱动性问题2—“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1—“点”观察
像2He、10Ne 、18Ar 这样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属于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多少?
驱动性问题3—“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任务二 探究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驱动性问题2—“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1—“点”观察
不同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3—“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驱动性问题2—“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1—“点”观察
不同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3—“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任务三 探究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驱动性问题2—“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1—“点”观察
不同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3—“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驱动性问题2—“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1—“点”观察
是否所有原子都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3—“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的主要化合价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任务四 规律解释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电性作用增强
最外层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缩小
原子半径减小
驱动性问题:为什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会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变小?
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对所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原子序数为自变量,分别以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为因变量,构建坐标系,绘制图像,并从中探寻规律。
环节二
展示交流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通过绘制曲线图,数据分析,对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和解释,诊断并发展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水平素养。
促进学生理解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科学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钠、镁、铝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环节三
实验探究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任务一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金属性强弱
回顾碱金属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从同主族元素迁移到同周期元素,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钠、镁、铝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小组根据所给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
方案1 钠、镁、铝分别与水发生反应
方案2 钠、镁、铝分别与2mol/L的盐酸发生反应
方案3 比较NaOH、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
方案4 溶液中,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教学过程
任务二 实验探究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基于实验证据,论证钠、镁、铝金属性变化规律。(注意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
Lorem ipsum
三格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再分别滴入1滴酚酞溶液。再分别加入钠镁铝,记录实验现象。
再向镁、铝两格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2mol/L的盐酸溶液,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元素金属性:
Na > Mg > Al
教学过程
任务二 实验探究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基于实验证据,论证钠、镁、铝金属性变化规律。(注意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
Lorem ipsum
元素金属性:
Na > Mg > Al
科学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钠、镁、铝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环节三
实验探究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互评、实验探究、证据推理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体验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明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建立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收集教材中的事实证据和导学案中相关资料,归纳论证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环节四
证据推理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基于科学事实验证非金属性强弱
回顾碱金属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从同主族元素迁移到同周期元素,收集教材中的事实证据和导学案中相关资料,归纳论证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教学过程
任务二 规律解释
请从原子结构角度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小组讨论分析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呈现这种递变性的原因。
Lorem ipsum
收集教材中的事实证据和导学案中相关资料,归纳论证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环节四
证据推理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构建。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建立“位-构-性”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五
实际应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应用元素周期律和“位—构—性”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
实际应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应用元素周期律和“位—构—性”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
实际应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教学过程
应用元素周期律和“位—构—性”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元素周期律和“位—构—性”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
实际应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解决
问题
体会元素周期律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意义。
建立学生从元素到物质、从物质到元素的系统认识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驱动
以预测为引导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