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质量评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质量评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15:01:44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 5 月联合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A 4.D 5.D 6.B 7.D 8.D
9.B 10.C 11.C 12.C 13.A 14.B 1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 16题 14分,17题 12分,18题 15分,19题 14
分,共 55分。
16. (14分)
参考答案:调整: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调整为尊崇儒术(2 分)
解释:据资料①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
据资料②,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据资料③,依《史记》《汉书》
《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据资料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
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每点 2
分,共 8分)
教材的这一调整使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
果,体现了教材的表述与时俱进;诸子百家思想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客观
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共 4 分,答出 2 点即可
的 4 分)
17. (12分)
【示例一】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色彩。(3分)
北魏洛阳城形成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处于中心位置,凸显其政
治上的核心地位,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北魏洛阳城的道路以宫城正门为核心建立城市
布局中轴线,形成 “T”字形的道路格局,显示了皇权的权威与至高无上。明堂与圜丘作
为帝王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的礼制建筑,以服务皇权为主要职能,彰显了皇权至上。(6
分)
综上,洛阳城的形制布局、道路交通和礼制建筑都体现出封建皇权政治的色彩,对后
世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示例二】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3分)
北魏洛阳城以宫城为中心,布局规整有序,遵循了中原传统的礼制秩序;修建明堂等
国家礼仪祭祀建筑,体现出鲜卑族对汉族礼仪典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修建,表明
北魏对儒学的尊崇和汉族文化的认同。(6分)
综上,洛阳城的建筑规划、布局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学习借鉴,有利于巩固北
魏的统治,树立正统地位;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对后世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示例三】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3)
魏晋时期,佛教兴盛,寺院众多,白马寺等寺院的存在,表现出佛教在北魏占有重要
地位。在北魏开明民族政策的作用下,洛阳城商业发展、文化昌盛,设四夷馆、四夷里处
理民族与外来事务,为来自周边或外国的使节、商人提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圜
1
丘、灵台等祭天、观测天象的建筑分布在城市南部,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6分)
总之,北魏洛阳城的布局体现出中原儒家文化、外来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交
流。展现了开放、多元的时代风貌;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推动后世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3分)
【示例四】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3分)
北魏洛阳城北依邙山,宫城坐落于北部地势较高之地,以俯瞰全城,凸显皇权的至高
无上。洛阳城南临洛水、伊水,商品贸易区大市、小市和永桥市位于城市的南部,与洛
水、伊水临近,交通便利,便于商贸交易、货物运输。(6分)
总之,北魏洛阳城宫城与商业贸易区的布局受到了周边地势、河流影响。地理条件是
影响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3分)
(其他论题: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布局深受儒学影响;北魏洛阳城承续前朝遗址,彰显
正统地位;北魏洛阳城复原图反映了都城的多重功能等。)
评分说明:论题3分;论述6分,答出2点即可得6分;总结3分。
18. (1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唐朝海陆并举到宋朝只有海路。(2分)
原因:多民族政权并存使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政府重视,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经济重
心的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北宋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等;指南针的
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4分,学生能从政治、经
济、技术层面任答一点得 2分,最多得 4分)
(2)示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2 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唐宋制瓷工艺不断发展成熟,使得瓷器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火药的应用也带动了硫磺的进口;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助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造船和
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巨大沉重的木材、易碎的瓷器等商品能够实现大规模、远距离贸易;
宋朝印刷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文化产品的出口。(6
分,答出 3点即可的 6分)
因此,科技进步推动了新的贸易商品的出现,扩大了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了对外
贸易的发展。(1分)
(学生若从其它角度谈认识,言之有理,老师可依据示例分数分配办法酌情打分。)
19. (14分)
参考答案:
在政治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
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
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任意两点得 4分)
经济上,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转,元朝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小农经济发展。(2分)
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
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4分)
民族关系上,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推动民
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2分)
综上所述,元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发展。国家治理要多角度,在继承中创新发展。(2分)
2试卷类型: A
2022~2023学年5月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
2023.5
)高 二 历 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 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面具,这尊面具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 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这体现了
A. 中华文明的起源渊远流长
B. 中原文化发展领先于全国
C. 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图1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例如:老子认为“我无为,而 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於民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 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 厚”。这反映了当时
A.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B. 社会转型急剧变化
C. 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D. 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3. 据《左传》记载,姜戎驹支对历史和现实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史记 ·吴太伯世家》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对于中原华夏文化颇为熟悉和赏 识。这些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C. 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 少数民族尊崇儒学
4.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会稽山,祭大禹,命李斯立《会稽刻石》。刻
石上有: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
容。这反映出秦朝
A. 重视儒家思想在治国中的作用 B. 强化政治认同以扩大统治基础
C. 旨在发展小农经济以增加税收 D. 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
5. 汉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 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 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
A.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推动了农用动力的变革 D. 为解决边患提供了条件
6. 《史记》记述人物籍贯的方式多样,或记封国国名,或记县名、郡名、郡县名。《汉 书》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很少有忽略郡名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 专制皇权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治国思想的调整 D. 国家疆域的扩展
7. 图2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画于2— 4世纪,
带有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该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图2有翼天使
A. 亚欧游牧民族迁徙 B. 中西方之间的直接贸易
C. 佛教本土化的推动 D.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8. 汉魏之际,东吴虞翻、蜀地李一等儒家学者乐于撰述儒家经典;现存的《十三经注 疏》中,除汉唐学者的八部经注外,其余均为魏晋学者所作,王弼《易注》,何晏 《论语集解》等在经学史上均颇负盛名。这说明了汉魏之际
A. 南方士族大力提倡儒学 B. 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强化
C. 儒释道出现了融合趋势 D. 儒学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9. 唐德宗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仅剩高参一人也以病免,德宗不给补员,如有 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学士和其他官员代拟,出现了“中书省案牍不行”的局面。 贞元四年二月,用翰林学士吴通微等五人并知制诰,致使中书省“六员舍人皆缺”。 这说明
A. 朋党之争加剧了政治混乱 B. 君主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 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 D. 三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10. 唐天宝二年(743年),在长安广运潭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商品交易盛会,被视为
这个富庶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下表列举了部分郡的商品,从中可以反映出
广陵郡(扬州) 锦、铜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镇江) 京口绫衫缎
会稽郡(绍兴) 铜器、罗、吴绫、绛纱
南海郡(广州) 玳瑁、真珠、象牙、沉香
豫章郡(南昌) 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椀
宣城郡(安徽宣城) 空青石、纸、笔、黄连
A. 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 B. 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C. 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局面 D. 饮茶在唐代社会蔚然成风
11. 日本正仓院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精妙绝伦的唐代琵琶,纯用唐法的《太 平琵琶谱》,还有日本光明皇后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这些反映了
A. 唐文化圈在东亚影响扩大 B. 中日间经贸文化交流频繁
C. 中国文化在日本影响较大 D. 中日两国政府间友好交往
12. 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部分史料(单位:万贯)。它反映出当时
年份 赋税总收入 农业税 茶盐酒税及商税 农业税:非农业税之比
至道末(997) 3559 2321 1238 65:35
天禧末(1021) 5723 2762 2936 48:52
熙宁十年(1077) 7070 2162 4911 30:70
A. 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人民赋税负担较重
13. 会子是两宋时期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因主要用于东南地区,又称“东南会子”。南 宋朝廷创立“钱会中半”制度,规定百姓向政府缴纳赋税时,采用铜钱与会子搭 配的办法。这一制度的实施
A. 有利于会子的有效流通 B. 增加南宋政府财政收入
C. 导致通货膨胀会子贬值 D. 解决了铜钱短缺的问题
14. 北宋太祖朝宰相事权特重,事无不总;太宗时事权大减,然其主要部分未动;真宗 时中书事权复振,虽不及太祖朝,亦能总文武大政。这体现了北宋初期
A. 专制皇权的加强 B. 宰相地位的尊贵
C. 宰相权力被削弱 D. 中枢机构的调整
15. 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开始
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祗,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
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这一现象说明
A. 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 B. 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
C. 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 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 题14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下是关于汉武帝时期尊儒政策的描述
①司马迁 《 史 记 》 司马迁曾问学于董仲舒,其在《史记》中记载:(董仲舒)“终 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 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董仲舒 《春秋繁露》 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 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 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 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 改 造 。
③吕思勉 《 奏汉史 》 ‘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 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 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 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 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 书观之,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 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④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 史》1910年 出版 ‘我国伦理学说,发轫于周季。其时儒墨道法,众家并兴。及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言始为我国唯一之伦理学。” 这是目前所见比较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始 出 处 。
材料二
以下是普通高中不同版本教材中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 《历史必修3》(2004年岳麓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 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 《 中 外 历 史 纲 要 ( 上 ) 》 (2019年人教版)
依据材料一,对材料二中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述的调整,做出合理的 解释。
注:①灵台,即天文台(古代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②明堂,帝王举 行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所;③圜丘,帝王祭天的地方;④四夷馆、四夷里,北魏接 待四邻和外国使节、商人所设的宾馆或居住区。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将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遵从《周 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秦汉以前宫殿、苑圈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 中轴线上,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 形制。
—摘编自郭引强《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
北魏洛阳城伊水、洛水旁乃市场繁盛之区,其所以置市于城南者,殆由伊、洛 水道运输与当日之经济政策及营造便利有关。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依据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以北魏洛阳城布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 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3北魏洛阳城考古复原图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4、图5分别为唐、宋时期对外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4唐朝对外贸易路线图 图5宋朝对外贸易路线图
材料二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简表
时期 贸易交往国家 进口商品种类 出口商品种类
唐朝 百济、新罗、林邑、倭 国、真腊、堕和罗、盘 盘、埃及、大食、罗 马等 香料、玻璃、琥珀、药 材、珍珠、矿产、马 匹、鹦鹉、玛瑙等 丝绸、三彩陶和青白 瓷等
宋朝 日本、高丽、占城、勃 泥、大食、古逻、麻 逸、三佛齐等 黄金、硫磺、木材、稻 谷、槟榔、马、玻璃、 香药、犀角、象牙、鹦 鹉、乐器等 各式瓷器、丝绸、铜雕 像、漆器、铜钱、香 料、药材、文化用品、 书籍、印版、佛教典 籍、佛事用品等
—据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整理 (1)据材料一分析唐宋以来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宋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予以阐 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9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国家形态,它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中 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保障,逐步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 动了中华文明绵延发展。
材料一
若元,则起朔漠,并
西域,平西夏,灭女真,
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
南,而天下为一。
益岭北、辽阳与甘肃、
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
是,今皆赋役之, 比 于
内地。
(
图6元朝形势图(1330年)
)— 《元史》
材料二
中统元年(1260), (忽必烈)设劝农官。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
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曰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
奉……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
— [元]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材料四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 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表现
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烟、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不同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说
明。(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