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宁波中考科学模拟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05月宁波中考科学模拟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6 16:17:55

文档简介

2023年05月宁波中考科学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有关健康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和同桌进餐传染
B.吸烟对人无害,还可以使人打起精神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凸透镜矫正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常见的传染病;安全用药;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B、吸烟会危害人体健康。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解答】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此项说法错误。
B、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脑缺氧等,进而影响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影响学习,更为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此项说法错误。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此项说法错误。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为植物几种繁殖方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为有性生殖, ②为无性生殖
B.②③④属于营养生殖,能保留亲本的优良性状
C.③中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来
D.①要保证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
如图:①为嫁接,①为压条,③为有性生殖, ④为营养繁殖。
【解答】A:①为无性生殖,A错误。
B:③为有性生殖,B错误。
C:③中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C错误。
D:①要保证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正确。
故选D。
3.(2020·永嘉模拟)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检查气密性 B.乙:加入锌粒
C.丙:产生氢气 D.丁:收集氢气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判断;
(2)根据往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的方法判断;
(3)根据氢气的制取方法判断;
(4)根据氢气的收集方法判断。
【解答】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双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那么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往试管中加入锌粒时,首先将试管平放,然后轻轻放入锌粒后,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让锌粒慢慢滑入试管底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制取氢气时,在试管内加入锌粒和稀硫酸,再将单孔胶塞装在试管口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氢气从短试管通入,空气从长试管排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17·浙江模拟)下面四个图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饮料上升到嘴里是吸力的作用
B.图乙,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C.图丙,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
D.图丁,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A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A、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上升到嘴里;B、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C、图示喷水方式为,压力压缩活塞,使气体压强增大,压强将水压出;D、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解答】A、用吸管从瓶子里吸饮料时,先把吸管内的部分空气吸走,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吸管,上升到嘴里,所以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力是大气的压力,故A说法错误;
B、背包带要做得宽些,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B正确;
C、喷水壶的原理是,推动活塞压缩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利用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将气体压出,因此C正确;
D、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D正确。
5.(2021九上·定海月考)小明笔记中有处错误你认为是图中的哪一处(  )
A.a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
(2)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A.铁矿石中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 a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CO夺取氧,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b处笔记错误,符合题意;
C.该反应必须在高温下进行,c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d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2·滨江模拟)关于人类对地球表面板块的研究历程,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①舌羊齿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可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②“海底扩张学说”从解决动力来源方面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七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大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
【解答】①舌羊齿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可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正确。
②“海底扩张学说”从解决动力来源方面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正确。
③地球有六大板块,不是七大板块,错误。
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大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正确。
故选C。
7.(2022九下·温州模拟)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5N
B.在2~6s内拉力F等于7N
C.在0~6s内拉力F等于5N
D.在0~2s内拉力F等于7N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在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向上的拉力F,向下的重力G和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F=G+f=5N+2N=7N,故B正确;
在0~2s内时,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此时它受到向上的合力,即F-G-f>0,即F>7N,故C、D错误;
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无法判断,故A错误。
故选B。
8.(2022·温州模拟)如图(俯视图)所示,S为房间内的一盏灯,MN为房间的玻璃门,可绕M转动,当玻璃门逆时针打开时(从MN位置转到MN’位置),灯S的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
A.像距变大,像变小 B.像距变小,像变小
C.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不变 D.像距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玻璃门逆时针方向打开时,灯S到玻璃门的距离逐渐增大,根据“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也变大。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像的大小只取决于灯泡L的大小,与距离无关,即像的大小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2018·杭州模拟)在室温下,小乐完成了如下实验,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且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室温下,溶液①为饱和溶液
B.在t℃时,A的溶解度一定为50克
C.溶液②和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溶液质量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解答】A.在室温下,溶液①中加入5gA,部分溶解,可见溶液①不是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在t℃时,加热到t摄氏度时,溶液②中的A物质全部溶解,但A的溶解度不一定为50克。B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所以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符合题意。
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温度不同,物质A的溶解度不同,溶液质量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3·北仑模拟)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管乙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气体c代表氧气,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的血液更易于氧气结合
D.血管丙中流的是静脉血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血管甲是肺动脉,其中流动的是含氧量较少的静脉血,颜色呈暗红色;血管乙是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血管丙是肺静脉,其中流动的是含氧量较多的动脉血,颜色呈鲜红色;
【解答】A.血管乙是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正确;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错误;
C.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更易于氧气结合,所以与血管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更易于氧气结合,错误;
D. 血液中氧气含量较低的是静脉血,氧气含量较高的是动脉血,所以血管丙中流的是动脉血;
故答案为:A.
11.甲、乙、丙、丁四种易学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③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含有Ba2+ B.乙溶液含有SO42﹣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2+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离子的特点以及离子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白色沉淀物质是硫酸钡、碳酸钡和氢氧化镁,故说明甲是氢氧化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说明乙是酸,且是硫酸;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丙中含有氯离子,丙是氯化镁;故丁是碳酸氢铵,据此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即可.
【解答】解:白色沉淀物质是硫酸钡、碳酸钡和氢氧化镁,故说明甲是氢氧化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说明乙是酸,且是硫酸;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丙中含有氯离子,丙是氯化镁;故丁是碳酸氢铵;
A、甲是氢氧化钡,故甲溶液含有Ba2+,正确;
B、乙是硫酸,故乙溶液含有SO42﹣,正确;
C、丙是氯化镁,故丙溶液含有Cl﹣,正确;
D、丁是碳酸氢钠,不含有Mg2+,错误;
故选D.
12.(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右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一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 B.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
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1)电磁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
(2)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3)首先根据二力平衡分析地面受到压力的变化,再根据压强公式分析压强的变化;
(4)根据压力变化确定摩擦力的变化,再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A.当滑片向a端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则它的磁性增强,故A错误;
B.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左。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下端,则下端为N极,故B错误;
C.在一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它到电磁铁的距离不断减小,则受到的磁力不断增大。根据F=G-F吸引可知,铁块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减小,根据可知,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减小,故C错误;
D.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拉力始终等于摩擦力,即摩擦力也不断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3.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均匀物块,分别沿各自虚线切割掉一半,将剩余部分a和b按照图示位置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两物块的重力势能(  )
A.a比较大 B.b比较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
【解答】解: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均匀物块,分别沿各自虚线切割掉一半,将剩余部分a和b按照图示位置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a图中中的重心高度为边长的 ,b图重心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中心,利用等腰直角三解形重心的特点知道其重心位置小于边长的 .二者的质量相同,a重心位置高,因此A物体的重力势能大.
故选A.
14.(2022九上·杭州期中)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7.62%,K2CO32.38%,KOH90%。若将此样品Wg加入到98g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g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A.30.8 g B.34.8g
C.30.8~34.8g之间 D.无法计算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钾、碳酸钾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反应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为硫酸钾,硫酸钾中硫酸根质量即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分析。
【解答】氢氧化钾、碳酸钾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反应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即为硫酸钾固体,由硫酸根质量守恒可知,硫酸钾中硫酸根质量即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则中和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质量为=34.8g;
故选B。
15.(2023九上·海曙期末)质量分布均匀、重为G的直杆AB置于水平面上(忽略杆的直径大小),小科同学现在A端施加外力F,匀速缓慢抬起直杆至如图位置(杆与水平面成60角),此时杆A端距地面高度为h,杆的B端始终和地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F的方向始终和直杆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抬起过程中,此杠杆先省力后费力
B.抬起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Fh
C.抬起过程中,杆克服重力做功为
D.抬起过程中,若不计摩擦损失能量,则杆的机械能守恒
【答案】C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变化,从而确定省力或费力;
(2)(3)抬起的过程中,力F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
(4)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B点为支点,杆的重力相当于阻力,F为动力。在抬起的过程中,阻力臂不断减小,而动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越来越省力,故A错误;
BC.在抬起的过程中,力F做的功等于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由于杆的重心升高,所以力F做的功为:W=Gh'=,故B错误,C正确;
D.在抬起的过程中,杆的高度不断增大,则它的重力势能不断增大。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杆的机械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2023·宁波模拟) 1964年10月16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为此,人民日报发了一条微博——“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1)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10月16日,地球位于图中   (填字母)点附近。
(2)核能的释放有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两种途径,其中原子弹爆炸时核能是通过   的途径释放。
【答案】(1)C
(2)重核裂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原子弹和发电站都是通过重核裂变的途径释放能量;氢弹和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的方式释放能量;左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因此下面是秋分日,为9月22日;右边是冬至日,为12月22日;上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
【解答】(1)左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因此下面是秋分日,为9月22日;右边是冬至日,为12月22日;上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所以 10月16日,地球位于图中C 点附近。
(2) 原子弹爆炸时核能是通过重核裂变的途径释放。
故答案为:(1)C(2)重核裂变
17.(2023·镇海区模拟)如图是小宁制作的简易“蒸汽船”模型,将盛有一定量水的铜制容器安装在“船体”上,用蜡烛对铜器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管会向右喷蒸汽,“蒸汽船”就向左行驶。
(1)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导致容器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的    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铜管向右喷蒸汽,“船体”向左行驶,这个过程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热传递
(2)做功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
【解析】【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②热传递;
(2)在热机中,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1)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导致容器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的热传递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铜管向右喷蒸汽,“船体”向左行驶,这个过程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这个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似,故选A。
18.(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寓学于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图为“领取奖杯游戏”的物质阶梯。只有阶梯上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可向上攀登。
(1)若攀登阶梯甲能领取奖杯,则标号为③的台阶可以是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
A.NaCl B.Na2CO3 C.CO2 D.Fe2O3
(2)搭建阶梯乙
从图中相应的台阶上物质可以从以下提供的物质O2、Fe、Fe2O3、HCl、NaOH中选择,填在图中相应的台阶上,能领取奖杯。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3)寻找化学反应规律
台阶中有八个化学反应,其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
【答案】(1)B
(2)NaOH、HCl、Fe、O2
(3)分解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分析选项中的哪种物质能够与③上级和下级的物质都能反应即可;
(2)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解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解答】(1)A.氯化钠和稀硫酸不反应,和氢氧化钙也不反应,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铁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二氧化碳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第四个台阶为NaOH;
②氢氧化钠还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第三个台阶为HCl;
③铁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还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则第二个台阶为Fe,第一个台阶为O2.
那么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NaOH、HCl、Fe、O2 。
(3)化合反应:铁和氧气;
置换反应:镁和稀硫酸反应;稀盐酸和铁;
复分解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不属于基本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分析可知,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19.(2021九下·浙江期末)科技人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太阳能水上漂浮房,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不仅为人们到海滨旅游提供了方便,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   比较大的特性。
(2)若现有5位中学生从岸上进入漂浮房参观,则漂浮房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甲和乙是小敏在离漂浮房远近不同的地方先后拍摄到的两张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小敏是在   (选填“靠近”或“远离”)漂浮房。
【答案】(1)比热容
(2)增大
(3)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升高的越少;当物质的质量和放出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降低的越少,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漂浮条件F浮力=G分析;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特性。
(2)漂浮房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F浮力=G。当中学生进入漂浮房后,它的总重力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将增大。
(3)比较甲和乙两幅照片可知,所成的像变小了,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增大,即小敏在远离漂浮房。
20.(2023九上·长兴期末)科学家利用微穿刺法将显微镜操纵仪插入肾小囊腔中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如图)。
(1)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因是经过   作用,这两种成分无法透过。
(2)由③刚流入④的液体中,含有下列哪些成分?
A.水 B.无机盐 C.尿素 D.葡萄糖
(3)与①中液体相比,等量的④液体中尿素的含量    (选填 “增加”“减少”或“相等”)。
【答案】(1)肾小球滤过
(2)A;B;C;D
(3)增加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尿液的形成主要是经过两部分的作用,一是肾小球的滤过,二是肾小管的重吸收。
【解答】(1) 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是由于液体经过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过滤了,剩余液体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因此正常的囊内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2)图中③为肾小囊部分,④为肾小管,肾小囊中的液体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因此刚流入肾小管的液体还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这四种物质。
(3)④为肾小管,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会把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重新吸收回血液。其余剩余部分将形成尿液。因此尿素含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1)肾小球滤过 (2)A B C D(3)增加
21.(2018九上·金华月考)如图甲所示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1为滑动变阻器.图乙是该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与电流关系的图象.则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是   Ω,电源电压是   .
【答案】50;12V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和R1的电功率,根据P=I2R求出R1的最大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由图乙读出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4A时,R1对应的电功率,根据P=I2R求出R1接入电路的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求出R0的阻值和电源的电压。
【解答】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I=0.2A,滑动变阻器R1的电功率为P1=2W,由P=I2R可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1===50Ω;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时,电源的电压为:U=I最小(R0+R1)=0.2A×(R0+50Ω)-------------①;由图乙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I2=0.4A时,R1的电功率P2=3.2W,此时R1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20Ω;电源的电压为:U=I2(R0+R1′)=0.4A×(R0+20Ω)-------------②;由①②解得R0=10Ω,电源电压U=I最小(R0+R1)=0.2A×(10Ω+50Ω)=12V。
故答案为:50;12V。
22.(2020九上·金东期末)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铁架台等已略去)
(1)为了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忽略水蒸气),以上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   。
(2)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请写出C装置中固体的所有可能组成   。
【答案】(1)DCEB
(2)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能被碳酸氢钠吸收,要收集纯净的氧气可利用排水法收集及过氧化氢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分析。
【解答】(1)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要收集纯净氧气,需利用D装置先除去二氧化碳中氯化氢,再将二氧化碳通入C中反应制取氧气,然后通入E中除去剩余二氧化碳,最后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装置正确连接顺序为DCEB。
(2) 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说明过氧化钠无相似关于,则C中装置中固体的组成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钠、氢氧化钠 。
故答案为:(1)DCEB;(2) 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2022·龙泉模拟)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小科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
②A 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 10mL,B 试管内加入无菌水 10mL;
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 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
④将试管放在 28℃的恒温箱中;
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
请回答:
(1)实验中B试管与A试管形成   ;
(2)小科制作临时装片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   ;
【答案】(1)对照
(2)④①③②
(3)探究营养物质有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结合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解答。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
一、取镜、安放,即将显微镜取出,放到水平实验台上,距离边缘大概7厘米的地方。
二、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然后选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对光,
三、观察。观察时先要将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再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利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解答】(1)实验中B试管与A试管形成对照。
(2)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探究营养物质有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24.(2021·衢州)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
步骤一:取3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后备用。
步骤二:称取3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用少量蒸馏水润湿,C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注射器中。
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
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5分钟 20分钟 1小时 5小时
甲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乙 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丙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   ,则气密性良好。
(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
(3)钢铁生锈还需要氧气,请你利用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答案】(1)活塞恢复原位
(2)氯化钠(食盐、盐水)能加快钢铁的生锈
(3)17.5%或7/40或0.175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当注射器密封良好时,向外拉动活塞,里面的气压减小。松开手后,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活塞向里移动,直到内外气压相等,此时活塞恢复原位。
(2)活塞移动的越多,说明消耗的氧气越多,出现的锈斑越多,说明铁锈生成的越多,据此比较乙、丙数据得到结论。
(3)活塞所对刻度的减小值就是注射器中氧气的体积,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等于活塞所对的刻度值减去钢丝棉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活塞恢复原位,则气密性良好。
(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氯化钠(食盐、盐水)能加快钢铁的生锈。
(3)注射器中氧气的体积:46mL-39mL=7mL;
注射器中的空气的体积:46mL-6mL=40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5.(2022·宁波模拟)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 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3)为了在20~30 ℃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
【答案】(1)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合理即可)
(2)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多次实验
(3)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几组不同温度的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1)此题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2)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多次实验。
(3)为了在20~30 ℃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几组不同温度的实验。
26.(2022九上·柯桥期末)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小柯利用电压恒为3V的电源、滑动变阻器、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等器材,按照图甲方式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获得相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1 2.0 0.18 0.36
2 2.5 0.50
3 3.0 0.22 0.66
(1)完成实验2后,要获得实验3的数据,则实验中滑片P的移动情况   。
(2)请分析表中数据,确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在图乙中画出此时电流表中指针位置。
(3)在滑动变阳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小灯泡的功率随电流变化如图丙所示,请判断随电流增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   。
【答案】(1)左移至最小
(2)
(3)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滑片的移动方向;
(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再结合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指针的位置。
(3)根据P总=PL+P变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完成实验2后,要获得实验3的数据,就必须增大电流而减小电阻,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左移动到最小即可。
(2)实验2中通过灯泡的电流为:。根据图乙可知,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则指针应该转过10个刻度,如下图所示:
(3)根据丙图可知,在B点时,阴影上边表示总功率P总,下边表示灯泡功率PL,而二者纵坐标的差就是P总-PL。根据P总=PL+P变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就是P变,也就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9小题各4分,第28、30、32小题各6分,第31小题 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7.(2023九下·舟山月考)“风滚草”只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冬季植株枯死形成草球(如图甲),草球易随风滚动,滚动时种子逐渐掉落。一个草球大约能携带250000颗种子。
(1)“风滚草”通过种子来繁殖,这一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图乙是我国季风和干湿地区分布示意图,“风滚草”作为外来物种若入侵图中的①、②两地,一段时间后,关于两地的“风滚草”分布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图中黑点表示风滚草的分布)
A. B.
C. D.
【答案】(1)有性生殖
(2)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成为有性生殖;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过程称为无性生殖;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递减;季风是指一年中风向发生反向变化的风,我国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
【解答】(1)种子是是由胚珠发育来的,种子中的胚是由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有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成为有性生殖;所以 “风滚草”通过种子来繁殖,这一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 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递减;“风滚草”只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 ,所以只适合西北干旱地区存活,冬季风为西北季风,吹响东南方向,即②区(湿润区),所以越向东南方向分布越少,D正确;
故答案为:(1) 有性生殖 (2)D
28.(2022九上·象山月考)新型冠状肺炎在我国发生后,我省推出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甘肃方剂”,成效明显。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分子式为C16HxO9.已知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4,请你计算:
(1)C16HxO9中x=   。
(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18
(2)4:3
(3)40.7%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C16HxO9 相对分子质量为354, x=(354-336)/1=18;
(2) “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 :(16×9)=4:3;
(3) “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7%。
故答案为:(1)18;(2)4:3;(3)40.7%。
29.(2016·杭州模拟)某中学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物理体育比赛”,运动员在竞赛之后要说明自己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比赛中有如下项目:从A点起跑,到XY线上抱起一个实心球,然后跑向B点,要求跑过的距离最短(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开始前先从终点B径直走向XY线,越过XY线到达某点C后又转头一直走向A,当再次经过XY线时在地面做了个标记D。比赛时他从A跑到D,抱起球后跑到B。别人问他这样做的道理,他只是笑着说受到了光学知识的启发。请你说明C点的准确位置,指出使他受到启发的光学规律,并证明他跑的路程最短。
【答案】如图 ,
C点是B点以XY线为轴的轴对称点,使该同学受到启发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因为 BC⊥XY.BE=CE.Rt△BDE≌Rt△CDE,所以DB=DC.学生跑过的路程为AD+DB,与AD+DC相等.C点是B的像点,B射出的光线BD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向延长线一定过C点,所以ADC在同一直线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C最短,所以AD+DB为最短路程.此题还可以做出A点的像A',连接AA',找到D点,连接AD和DB,同理AD+DB也为最短路程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现象中,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就是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在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
(3)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下图所示,C点是B点以XY线为轴的轴对称点,使该同学受到启发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因为 BC⊥XY.BE=CE.Rt△BDE≌Rt△CDE,所以DB=DC.学生跑过的路程为AD+DB,与AD+DC相等。C点是B的像点,B射出的光线BD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向延长线一定过C点,所以ADC在同一直线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C最短,所以AD+DB为最短路程。(还可以做出A点的像A',连接AA',找到D点,连接AD和DB,同理AD+DB也为最短路程)。
30.(2023·宁波模拟)图甲A、B、C分别表示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某兴趣小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
(1) 图甲所表示的植物三大生理过程中,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填“A”或“B”或“C”)。
(2)图乙中的两个装置先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作用分解叶片原来积累的淀粉。光照数小时后,从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经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旨在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从图丙的曲线可以发现,正午时分光合作用强度反而减弱,这与植物的   作用有关,说明植物的生理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答案】(1)C
(2)呼吸
(3)蒸腾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甲图中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氧气主要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所以图甲所表示的植物三大生理过程中,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C光合作用;
(2) 先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叶片原来积累的淀粉。防止叶片中本身还有的淀粉对本实验的干扰;
(3)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正午时为了避免植物由于蒸腾作用过强而导致植物失水而萎焉,所以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会关闭,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所以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进出;所以正午时分光合作用强度反而减弱,这与植物的蒸腾作用作用有关,说明植物的生理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故答案为:(1)C(2)呼吸(3) 蒸腾
31.(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是一种抽水马桶。冲水原理如图乙,出水阀打开,水箱中的水减少,空心铜球就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水位下降而向下运动,通过金属杆AB绕O点转动,向上拉动进水管阀门,使水能通过进水管进入水箱;当出水阀关闭,随着不断进水,水箱中的水位不断上升,空心铜球随着向上运动,当金属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空心铜球恰好浸没,把进水管阀门堵严,不再进水。已知进水管阀门的受力面积是24mm2,能承担的最大压强是5×105Pa,金属杆AB能绕O点转动,其质量及形变可忽略不计。重力和浮力认为作用在铜球的重心C,空心铜球体积为220cm3,AB长216mm,AO长24mm。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中水的深度为20cm,水箱的底部面积为200cm2。(g= 10N/kg)试求:
(1)空心铜球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空心铜球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
【答案】(1)解:铜球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球=1×103kg/m3×10N/kg×220×10 6m3=2.2N
(2)解:受力如图所示:
A处受到水向上的压力F1=p水S=5×105Pa×24×10 6m2=12N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OA=FB×OB

浮球受三个力作用平衡,即F浮=FB+G则铜球的重力G=F浮 FB=2.2N 1.5N=0.7N
空心铜球的质量
(3)解:p=ρgh=1×103kg/m3×10N/kg×20×10-2m=2×103Pa
F=pS=2×103Pa×200×10-4m2=40N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铜球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自身体积,根据公式 F浮=ρ水gV球 计算此时它受到的浮力;
(2)首先根据 F1=p水S 计算出A处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出B处产生的压力,接下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 G=F浮 FB 计算出铜球的重力,最后根据计算出铜球的质量。
(3)首先根据公式 p=ρ液gh 计算出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再根据公式F=pS计算出水箱底部受到的压力。
32.(2019九上·奉化月考)某海洋化工集团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11.0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158.0g,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次加盐酸前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g 158.0 181.2 X 228.6
所加盐酸的溶液质量/g 25.0 25.0 25.0 25.0
充分反应后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181.2 204.4 228.6 253.6
每次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g 1.8 1.8 Y 0
(1)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写出X、Y两数据的值:X   ,Y   .
(2)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合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根据实验数据,某同学在如图坐标纸上绘制出了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关系的曲线请你求出图中转折处P点的坐标.(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04.4;0.8
(2)碳酸钠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1.8+1.8+0.8=4.4g,设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1.0gx 4.4g
106:44=11.0gx:4.4g
x= 96.4%, 碳酸钠≥96%,为合格;
(3)P点为碳酸钠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为4.4,设反应消耗稀盐酸质量分数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25gy 1.8g
73:44=25y:1.8g
y=11.9%
设生成4.4克二氧化碳时稀盐酸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11.9%z 4.4g
73:44=0.5%z:4.4
z=61.3g,所以P点坐标为(61.3,4.4)。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每次加入盐酸都是在原烧杯原有质量上增加,产生二氧化碳为固体减少质量分析;
(2)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再计算出碳酸钠完全反应时所用盐酸的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X数值为204.4,反应后固体减少质量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所以Y的质量为228.6-25-204.4=0.8;
33.(2023·宁波模拟) 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将R2滑片从位置1移到位置2,根据两表示数作出的U﹣I图像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点的数据与滑片在位置1时对应。由上述信息可知:
(1) 电源电压U为   V。
(2) R1为   Ω。
(3) 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是   Ω。
(4) 求R2滑片从位置1移到位置2的过程中,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
【答案】(1)2.5
(2)5
(3)7.5
(4)滑片从1到2电流I的范围是0.1A~0.3A,
根据P总=U总I
P总最小=0.1A×2.5V=0.25W
P总最大=0.3A×2.5V=0.75W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
(1)(2)根据图乙读出滑片分别在位置1点、位置2点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电压的关系式,然后联立关系式求出定值电阻R1的阻值和电源电压;
(3)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根据P=I2R算出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欧欧姆定律算出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算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再由欧姆定律算出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
(4)由图乙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根据P=UI算出电路总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而判断出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解答】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
(1)(2)由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电路电流为0.1A,当电压表示数为1V时,电路电流为0.3A,
因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所以由可知,
当滑片在位置1处时,电源电压:U=U1+U2=0.1A×R1+2V……①
当滑片在位置2处时,电源电压:U=U1′+U2′=0.3A×R1+1V……②
联立①②可得:U=2.5V,R1=5Ω;
(3)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
根据P=I2R知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为:,
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U1=IR1=0.2A×5Ω=1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2=U-U1=2.5V-1V=1.5V,
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是:。
1 / 12023年05月宁波中考科学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有关健康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和同桌进餐传染
B.吸烟对人无害,还可以使人打起精神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凸透镜矫正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2.(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为植物几种繁殖方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为有性生殖, ②为无性生殖
B.②③④属于营养生殖,能保留亲本的优良性状
C.③中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来
D.①要保证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3.(2020·永嘉模拟)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检查气密性 B.乙:加入锌粒
C.丙:产生氢气 D.丁:收集氢气
4.(2017·浙江模拟)下面四个图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饮料上升到嘴里是吸力的作用
B.图乙,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C.图丙,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
D.图丁,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5.(2021九上·定海月考)小明笔记中有处错误你认为是图中的哪一处(  )
A.a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6.(2022·滨江模拟)关于人类对地球表面板块的研究历程,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①舌羊齿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可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②“海底扩张学说”从解决动力来源方面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七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大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22九下·温州模拟)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5N
B.在2~6s内拉力F等于7N
C.在0~6s内拉力F等于5N
D.在0~2s内拉力F等于7N
8.(2022·温州模拟)如图(俯视图)所示,S为房间内的一盏灯,MN为房间的玻璃门,可绕M转动,当玻璃门逆时针打开时(从MN位置转到MN’位置),灯S的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
A.像距变大,像变小 B.像距变小,像变小
C.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不变 D.像距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9.(2018·杭州模拟)在室温下,小乐完成了如下实验,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且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室温下,溶液①为饱和溶液
B.在t℃时,A的溶解度一定为50克
C.溶液②和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溶液质量相同
10.(2023·北仑模拟)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管乙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气体c代表氧气,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的血液更易于氧气结合
D.血管丙中流的是静脉血
11.甲、乙、丙、丁四种易学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③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含有Ba2+ B.乙溶液含有SO42﹣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2+
12.(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右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一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 B.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
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
13.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均匀物块,分别沿各自虚线切割掉一半,将剩余部分a和b按照图示位置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两物块的重力势能(  )
A.a比较大 B.b比较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14.(2022九上·杭州期中)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7.62%,K2CO32.38%,KOH90%。若将此样品Wg加入到98g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g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A.30.8 g B.34.8g
C.30.8~34.8g之间 D.无法计算
15.(2023九上·海曙期末)质量分布均匀、重为G的直杆AB置于水平面上(忽略杆的直径大小),小科同学现在A端施加外力F,匀速缓慢抬起直杆至如图位置(杆与水平面成60角),此时杆A端距地面高度为h,杆的B端始终和地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F的方向始终和直杆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抬起过程中,此杠杆先省力后费力
B.抬起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Fh
C.抬起过程中,杆克服重力做功为
D.抬起过程中,若不计摩擦损失能量,则杆的机械能守恒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2023·宁波模拟) 1964年10月16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为此,人民日报发了一条微博——“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1)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10月16日,地球位于图中   (填字母)点附近。
(2)核能的释放有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两种途径,其中原子弹爆炸时核能是通过   的途径释放。
17.(2023·镇海区模拟)如图是小宁制作的简易“蒸汽船”模型,将盛有一定量水的铜制容器安装在“船体”上,用蜡烛对铜器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管会向右喷蒸汽,“蒸汽船”就向左行驶。
(1)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导致容器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的    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铜管向右喷蒸汽,“船体”向左行驶,这个过程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填序号)。
A. B. C. D.
18.(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寓学于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图为“领取奖杯游戏”的物质阶梯。只有阶梯上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可向上攀登。
(1)若攀登阶梯甲能领取奖杯,则标号为③的台阶可以是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
A.NaCl B.Na2CO3 C.CO2 D.Fe2O3
(2)搭建阶梯乙
从图中相应的台阶上物质可以从以下提供的物质O2、Fe、Fe2O3、HCl、NaOH中选择,填在图中相应的台阶上,能领取奖杯。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3)寻找化学反应规律
台阶中有八个化学反应,其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
19.(2021九下·浙江期末)科技人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太阳能水上漂浮房,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不仅为人们到海滨旅游提供了方便,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   比较大的特性。
(2)若现有5位中学生从岸上进入漂浮房参观,则漂浮房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甲和乙是小敏在离漂浮房远近不同的地方先后拍摄到的两张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小敏是在   (选填“靠近”或“远离”)漂浮房。
20.(2023九上·长兴期末)科学家利用微穿刺法将显微镜操纵仪插入肾小囊腔中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如图)。
(1)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因是经过   作用,这两种成分无法透过。
(2)由③刚流入④的液体中,含有下列哪些成分?
A.水 B.无机盐 C.尿素 D.葡萄糖
(3)与①中液体相比,等量的④液体中尿素的含量    (选填 “增加”“减少”或“相等”)。
21.(2018九上·金华月考)如图甲所示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1为滑动变阻器.图乙是该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与电流关系的图象.则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是   Ω,电源电压是   .
22.(2020九上·金东期末)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铁架台等已略去)
(1)为了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忽略水蒸气),以上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   。
(2)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请写出C装置中固体的所有可能组成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2022·龙泉模拟)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小科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
②A 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 10mL,B 试管内加入无菌水 10mL;
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 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
④将试管放在 28℃的恒温箱中;
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
请回答:
(1)实验中B试管与A试管形成   ;
(2)小科制作临时装片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   ;
24.(2021·衢州)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
步骤一:取3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后备用。
步骤二:称取3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用少量蒸馏水润湿,C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注射器中。
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
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5分钟 20分钟 1小时 5小时
甲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乙 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丙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   ,则气密性良好。
(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
(3)钢铁生锈还需要氧气,请你利用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25.(2022·宁波模拟)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 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3)为了在20~30 ℃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
26.(2022九上·柯桥期末)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小柯利用电压恒为3V的电源、滑动变阻器、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等器材,按照图甲方式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获得相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1 2.0 0.18 0.36
2 2.5 0.50
3 3.0 0.22 0.66
(1)完成实验2后,要获得实验3的数据,则实验中滑片P的移动情况   。
(2)请分析表中数据,确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在图乙中画出此时电流表中指针位置。
(3)在滑动变阳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小灯泡的功率随电流变化如图丙所示,请判断随电流增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   。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9小题各4分,第28、30、32小题各6分,第31小题 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7.(2023九下·舟山月考)“风滚草”只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冬季植株枯死形成草球(如图甲),草球易随风滚动,滚动时种子逐渐掉落。一个草球大约能携带250000颗种子。
(1)“风滚草”通过种子来繁殖,这一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图乙是我国季风和干湿地区分布示意图,“风滚草”作为外来物种若入侵图中的①、②两地,一段时间后,关于两地的“风滚草”分布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图中黑点表示风滚草的分布)
A. B.
C. D.
28.(2022九上·象山月考)新型冠状肺炎在我国发生后,我省推出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甘肃方剂”,成效明显。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分子式为C16HxO9.已知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4,请你计算:
(1)C16HxO9中x=   。
(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29.(2016·杭州模拟)某中学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物理体育比赛”,运动员在竞赛之后要说明自己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比赛中有如下项目:从A点起跑,到XY线上抱起一个实心球,然后跑向B点,要求跑过的距离最短(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开始前先从终点B径直走向XY线,越过XY线到达某点C后又转头一直走向A,当再次经过XY线时在地面做了个标记D。比赛时他从A跑到D,抱起球后跑到B。别人问他这样做的道理,他只是笑着说受到了光学知识的启发。请你说明C点的准确位置,指出使他受到启发的光学规律,并证明他跑的路程最短。
30.(2023·宁波模拟)图甲A、B、C分别表示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某兴趣小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
(1) 图甲所表示的植物三大生理过程中,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填“A”或“B”或“C”)。
(2)图乙中的两个装置先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作用分解叶片原来积累的淀粉。光照数小时后,从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经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旨在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从图丙的曲线可以发现,正午时分光合作用强度反而减弱,这与植物的   作用有关,说明植物的生理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31.(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是一种抽水马桶。冲水原理如图乙,出水阀打开,水箱中的水减少,空心铜球就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水位下降而向下运动,通过金属杆AB绕O点转动,向上拉动进水管阀门,使水能通过进水管进入水箱;当出水阀关闭,随着不断进水,水箱中的水位不断上升,空心铜球随着向上运动,当金属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空心铜球恰好浸没,把进水管阀门堵严,不再进水。已知进水管阀门的受力面积是24mm2,能承担的最大压强是5×105Pa,金属杆AB能绕O点转动,其质量及形变可忽略不计。重力和浮力认为作用在铜球的重心C,空心铜球体积为220cm3,AB长216mm,AO长24mm。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中水的深度为20cm,水箱的底部面积为200cm2。(g= 10N/kg)试求:
(1)空心铜球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空心铜球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
32.(2019九上·奉化月考)某海洋化工集团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11.0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158.0g,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次加盐酸前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g 158.0 181.2 X 228.6
所加盐酸的溶液质量/g 25.0 25.0 25.0 25.0
充分反应后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181.2 204.4 228.6 253.6
每次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g 1.8 1.8 Y 0
(1)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写出X、Y两数据的值:X   ,Y   .
(2)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合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根据实验数据,某同学在如图坐标纸上绘制出了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关系的曲线请你求出图中转折处P点的坐标.(保留一位小数)
33.(2023·宁波模拟) 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将R2滑片从位置1移到位置2,根据两表示数作出的U﹣I图像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点的数据与滑片在位置1时对应。由上述信息可知:
(1) 电源电压U为   V。
(2) R1为   Ω。
(3) 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是   Ω。
(4) 求R2滑片从位置1移到位置2的过程中,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常见的传染病;安全用药;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B、吸烟会危害人体健康。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解答】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此项说法错误。
B、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脑缺氧等,进而影响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影响学习,更为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此项说法错误。
C、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此项说法错误。
D、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
如图:①为嫁接,①为压条,③为有性生殖, ④为营养繁殖。
【解答】A:①为无性生殖,A错误。
B:③为有性生殖,B错误。
C:③中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C错误。
D:①要保证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判断;
(2)根据往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的方法判断;
(3)根据氢气的制取方法判断;
(4)根据氢气的收集方法判断。
【解答】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双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那么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往试管中加入锌粒时,首先将试管平放,然后轻轻放入锌粒后,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让锌粒慢慢滑入试管底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制取氢气时,在试管内加入锌粒和稀硫酸,再将单孔胶塞装在试管口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氢气从短试管通入,空气从长试管排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A、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上升到嘴里;B、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C、图示喷水方式为,压力压缩活塞,使气体压强增大,压强将水压出;D、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解答】A、用吸管从瓶子里吸饮料时,先把吸管内的部分空气吸走,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吸管,上升到嘴里,所以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力是大气的压力,故A说法错误;
B、背包带要做得宽些,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B正确;
C、喷水壶的原理是,推动活塞压缩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利用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将气体压出,因此C正确;
D、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D正确。
5.【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
(2)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A.铁矿石中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 a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CO夺取氧,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b处笔记错误,符合题意;
C.该反应必须在高温下进行,c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d处笔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
【解答】①舌羊齿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可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正确。
②“海底扩张学说”从解决动力来源方面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正确。
③地球有六大板块,不是七大板块,错误。
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大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正确。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在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向上的拉力F,向下的重力G和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F=G+f=5N+2N=7N,故B正确;
在0~2s内时,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此时它受到向上的合力,即F-G-f>0,即F>7N,故C、D错误;
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无法判断,故A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玻璃门逆时针方向打开时,灯S到玻璃门的距离逐渐增大,根据“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也变大。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像的大小只取决于灯泡L的大小,与距离无关,即像的大小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解答】A.在室温下,溶液①中加入5gA,部分溶解,可见溶液①不是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在t℃时,加热到t摄氏度时,溶液②中的A物质全部溶解,但A的溶解度不一定为50克。B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所以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符合题意。
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温度不同,物质A的溶解度不同,溶液质量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血管甲是肺动脉,其中流动的是含氧量较少的静脉血,颜色呈暗红色;血管乙是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血管丙是肺静脉,其中流动的是含氧量较多的动脉血,颜色呈鲜红色;
【解答】A.血管乙是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正确;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错误;
C.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更易于氧气结合,所以与血管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更易于氧气结合,错误;
D. 血液中氧气含量较低的是静脉血,氧气含量较高的是动脉血,所以血管丙中流的是动脉血;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离子的特点以及离子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白色沉淀物质是硫酸钡、碳酸钡和氢氧化镁,故说明甲是氢氧化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说明乙是酸,且是硫酸;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丙中含有氯离子,丙是氯化镁;故丁是碳酸氢铵,据此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即可.
【解答】解:白色沉淀物质是硫酸钡、碳酸钡和氢氧化镁,故说明甲是氢氧化钡;乙溶液H+与阴离子个数之比大于1,说明乙是酸,且是硫酸;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丙中含有氯离子,丙是氯化镁;故丁是碳酸氢铵;
A、甲是氢氧化钡,故甲溶液含有Ba2+,正确;
B、乙是硫酸,故乙溶液含有SO42﹣,正确;
C、丙是氯化镁,故丙溶液含有Cl﹣,正确;
D、丁是碳酸氢钠,不含有Mg2+,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1)电磁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
(2)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3)首先根据二力平衡分析地面受到压力的变化,再根据压强公式分析压强的变化;
(4)根据压力变化确定摩擦力的变化,再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A.当滑片向a端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则它的磁性增强,故A错误;
B.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左。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下端,则下端为N极,故B错误;
C.在一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它到电磁铁的距离不断减小,则受到的磁力不断增大。根据F=G-F吸引可知,铁块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减小,根据可知,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减小,故C错误;
D.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拉力始终等于摩擦力,即摩擦力也不断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
【解答】解: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均匀物块,分别沿各自虚线切割掉一半,将剩余部分a和b按照图示位置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a图中中的重心高度为边长的 ,b图重心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中心,利用等腰直角三解形重心的特点知道其重心位置小于边长的 .二者的质量相同,a重心位置高,因此A物体的重力势能大.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钾、碳酸钾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反应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为硫酸钾,硫酸钾中硫酸根质量即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分析。
【解答】氢氧化钾、碳酸钾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反应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即为硫酸钾固体,由硫酸根质量守恒可知,硫酸钾中硫酸根质量即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则中和后溶液蒸发所得固体质量为=34.8g;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变化,从而确定省力或费力;
(2)(3)抬起的过程中,力F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
(4)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B点为支点,杆的重力相当于阻力,F为动力。在抬起的过程中,阻力臂不断减小,而动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越来越省力,故A错误;
BC.在抬起的过程中,力F做的功等于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由于杆的重心升高,所以力F做的功为:W=Gh'=,故B错误,C正确;
D.在抬起的过程中,杆的高度不断增大,则它的重力势能不断增大。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杆的机械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C
(2)重核裂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原子弹和发电站都是通过重核裂变的途径释放能量;氢弹和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的方式释放能量;左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因此下面是秋分日,为9月22日;右边是冬至日,为12月22日;上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
【解答】(1)左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因此下面是秋分日,为9月22日;右边是冬至日,为12月22日;上边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2日;所以 10月16日,地球位于图中C 点附近。
(2) 原子弹爆炸时核能是通过重核裂变的途径释放。
故答案为:(1)C(2)重核裂变
17.【答案】(1)热传递
(2)做功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
【解析】【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②热传递;
(2)在热机中,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1)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导致容器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的热传递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铜管向右喷蒸汽,“船体”向左行驶,这个过程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这个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似,故选A。
18.【答案】(1)B
(2)NaOH、HCl、Fe、O2
(3)分解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分析选项中的哪种物质能够与③上级和下级的物质都能反应即可;
(2)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解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解答】(1)A.氯化钠和稀硫酸不反应,和氢氧化钙也不反应,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铁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二氧化碳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第四个台阶为NaOH;
②氢氧化钠还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第三个台阶为HCl;
③铁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还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则第二个台阶为Fe,第一个台阶为O2.
那么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NaOH、HCl、Fe、O2 。
(3)化合反应:铁和氧气;
置换反应:镁和稀硫酸反应;稀盐酸和铁;
复分解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不属于基本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分析可知,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19.【答案】(1)比热容
(2)增大
(3)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升高的越少;当物质的质量和放出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降低的越少,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漂浮条件F浮力=G分析;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特性。
(2)漂浮房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F浮力=G。当中学生进入漂浮房后,它的总重力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将增大。
(3)比较甲和乙两幅照片可知,所成的像变小了,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增大,即小敏在远离漂浮房。
20.【答案】(1)肾小球滤过
(2)A;B;C;D
(3)增加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尿液的形成主要是经过两部分的作用,一是肾小球的滤过,二是肾小管的重吸收。
【解答】(1) 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是由于液体经过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过滤了,剩余液体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因此正常的囊内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2)图中③为肾小囊部分,④为肾小管,肾小囊中的液体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因此刚流入肾小管的液体还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这四种物质。
(3)④为肾小管,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会把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重新吸收回血液。其余剩余部分将形成尿液。因此尿素含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1)肾小球滤过 (2)A B C D(3)增加
21.【答案】50;12V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和R1的电功率,根据P=I2R求出R1的最大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由图乙读出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4A时,R1对应的电功率,根据P=I2R求出R1接入电路的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求出R0的阻值和电源的电压。
【解答】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I=0.2A,滑动变阻器R1的电功率为P1=2W,由P=I2R可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1===50Ω;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时,电源的电压为:U=I最小(R0+R1)=0.2A×(R0+50Ω)-------------①;由图乙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I2=0.4A时,R1的电功率P2=3.2W,此时R1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20Ω;电源的电压为:U=I2(R0+R1′)=0.4A×(R0+20Ω)-------------②;由①②解得R0=10Ω,电源电压U=I最小(R0+R1)=0.2A×(10Ω+50Ω)=12V。
故答案为:50;12V。
22.【答案】(1)DCEB
(2)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能被碳酸氢钠吸收,要收集纯净的氧气可利用排水法收集及过氧化氢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分析。
【解答】(1)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要收集纯净氧气,需利用D装置先除去二氧化碳中氯化氢,再将二氧化碳通入C中反应制取氧气,然后通入E中除去剩余二氧化碳,最后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装置正确连接顺序为DCEB。
(2) 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说明过氧化钠无相似关于,则C中装置中固体的组成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钠、氢氧化钠 。
故答案为:(1)DCEB;(2) 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
23.【答案】(1)对照
(2)④①③②
(3)探究营养物质有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结合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解答。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
一、取镜、安放,即将显微镜取出,放到水平实验台上,距离边缘大概7厘米的地方。
二、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然后选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对光,
三、观察。观察时先要将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再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利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解答】(1)实验中B试管与A试管形成对照。
(2)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探究营养物质有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24.【答案】(1)活塞恢复原位
(2)氯化钠(食盐、盐水)能加快钢铁的生锈
(3)17.5%或7/40或0.175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当注射器密封良好时,向外拉动活塞,里面的气压减小。松开手后,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活塞向里移动,直到内外气压相等,此时活塞恢复原位。
(2)活塞移动的越多,说明消耗的氧气越多,出现的锈斑越多,说明铁锈生成的越多,据此比较乙、丙数据得到结论。
(3)活塞所对刻度的减小值就是注射器中氧气的体积,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等于活塞所对的刻度值减去钢丝棉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活塞恢复原位,则气密性良好。
(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氯化钠(食盐、盐水)能加快钢铁的生锈。
(3)注射器中氧气的体积:46mL-39mL=7mL;
注射器中的空气的体积:46mL-6mL=40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5.【答案】(1)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合理即可)
(2)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多次实验
(3)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几组不同温度的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1)此题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2)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多次实验。
(3)为了在20~30 ℃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几组不同温度的实验。
26.【答案】(1)左移至最小
(2)
(3)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滑片的移动方向;
(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再结合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指针的位置。
(3)根据P总=PL+P变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完成实验2后,要获得实验3的数据,就必须增大电流而减小电阻,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左移动到最小即可。
(2)实验2中通过灯泡的电流为:。根据图乙可知,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则指针应该转过10个刻度,如下图所示:
(3)根据丙图可知,在B点时,阴影上边表示总功率P总,下边表示灯泡功率PL,而二者纵坐标的差就是P总-PL。根据P总=PL+P变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就是P变,也就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
27.【答案】(1)有性生殖
(2)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成为有性生殖;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过程称为无性生殖;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递减;季风是指一年中风向发生反向变化的风,我国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
【解答】(1)种子是是由胚珠发育来的,种子中的胚是由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有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成为有性生殖;所以 “风滚草”通过种子来繁殖,这一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 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递减;“风滚草”只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 ,所以只适合西北干旱地区存活,冬季风为西北季风,吹响东南方向,即②区(湿润区),所以越向东南方向分布越少,D正确;
故答案为:(1) 有性生殖 (2)D
28.【答案】(1)18
(2)4:3
(3)40.7%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C16HxO9 相对分子质量为354, x=(354-336)/1=18;
(2) “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 :(16×9)=4:3;
(3) “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7%。
故答案为:(1)18;(2)4:3;(3)40.7%。
29.【答案】如图 ,
C点是B点以XY线为轴的轴对称点,使该同学受到启发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因为 BC⊥XY.BE=CE.Rt△BDE≌Rt△CDE,所以DB=DC.学生跑过的路程为AD+DB,与AD+DC相等.C点是B的像点,B射出的光线BD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向延长线一定过C点,所以ADC在同一直线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C最短,所以AD+DB为最短路程.此题还可以做出A点的像A',连接AA',找到D点,连接AD和DB,同理AD+DB也为最短路程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现象中,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就是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在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
(3)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下图所示,C点是B点以XY线为轴的轴对称点,使该同学受到启发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因为 BC⊥XY.BE=CE.Rt△BDE≌Rt△CDE,所以DB=DC.学生跑过的路程为AD+DB,与AD+DC相等。C点是B的像点,B射出的光线BD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向延长线一定过C点,所以ADC在同一直线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C最短,所以AD+DB为最短路程。(还可以做出A点的像A',连接AA',找到D点,连接AD和DB,同理AD+DB也为最短路程)。
30.【答案】(1)C
(2)呼吸
(3)蒸腾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甲图中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氧气主要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所以图甲所表示的植物三大生理过程中,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C光合作用;
(2) 先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叶片原来积累的淀粉。防止叶片中本身还有的淀粉对本实验的干扰;
(3)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正午时为了避免植物由于蒸腾作用过强而导致植物失水而萎焉,所以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会关闭,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所以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进出;所以正午时分光合作用强度反而减弱,这与植物的蒸腾作用作用有关,说明植物的生理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故答案为:(1)C(2)呼吸(3) 蒸腾
31.【答案】(1)解:铜球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球=1×103kg/m3×10N/kg×220×10 6m3=2.2N
(2)解:受力如图所示:
A处受到水向上的压力F1=p水S=5×105Pa×24×10 6m2=12N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OA=FB×OB

浮球受三个力作用平衡,即F浮=FB+G则铜球的重力G=F浮 FB=2.2N 1.5N=0.7N
空心铜球的质量
(3)解:p=ρgh=1×103kg/m3×10N/kg×20×10-2m=2×103Pa
F=pS=2×103Pa×200×10-4m2=40N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铜球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自身体积,根据公式 F浮=ρ水gV球 计算此时它受到的浮力;
(2)首先根据 F1=p水S 计算出A处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出B处产生的压力,接下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 G=F浮 FB 计算出铜球的重力,最后根据计算出铜球的质量。
(3)首先根据公式 p=ρ液gh 计算出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再根据公式F=pS计算出水箱底部受到的压力。
32.【答案】(1)204.4;0.8
(2)碳酸钠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1.8+1.8+0.8=4.4g,设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1.0gx 4.4g
106:44=11.0gx:4.4g
x= 96.4%, 碳酸钠≥96%,为合格;
(3)P点为碳酸钠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为4.4,设反应消耗稀盐酸质量分数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25gy 1.8g
73:44=25y:1.8g
y=11.9%
设生成4.4克二氧化碳时稀盐酸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11.9%z 4.4g
73:44=0.5%z:4.4
z=61.3g,所以P点坐标为(61.3,4.4)。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每次加入盐酸都是在原烧杯原有质量上增加,产生二氧化碳为固体减少质量分析;
(2)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再计算出碳酸钠完全反应时所用盐酸的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X数值为204.4,反应后固体减少质量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所以Y的质量为228.6-25-204.4=0.8;
33.【答案】(1)2.5
(2)5
(3)7.5
(4)滑片从1到2电流I的范围是0.1A~0.3A,
根据P总=U总I
P总最小=0.1A×2.5V=0.25W
P总最大=0.3A×2.5V=0.75W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
(1)(2)根据图乙读出滑片分别在位置1点、位置2点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电压的关系式,然后联立关系式求出定值电阻R1的阻值和电源电压;
(3)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根据P=I2R算出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欧欧姆定律算出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算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再由欧姆定律算出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
(4)由图乙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根据P=UI算出电路总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而判断出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解答】由图甲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
(1)(2)由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电路电流为0.1A,当电压表示数为1V时,电路电流为0.3A,
因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所以由可知,
当滑片在位置1处时,电源电压:U=U1+U2=0.1A×R1+2V……①
当滑片在位置2处时,电源电压:U=U1′+U2′=0.3A×R1+1V……②
联立①②可得:U=2.5V,R1=5Ω;
(3)当R1的电功率为0.2W时,
根据P=I2R知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为:,
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U1=IR1=0.2A×5Ω=1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2=U-U1=2.5V-1V=1.5V,
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阻值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