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预测押题(二)
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尽管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幻想式的解释,但是它仍然是一些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神话中英雄形象反映出来的真、善、美以及正直、大公无私、诚实等高贵品质都是原始先民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及行为要求。虽然在上古时期还没有道德这一准确的概念,但是初民生活中无成文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真善美的宣传和颂扬是人们得到共识的普遍道德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集体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氏族成员都以维护自己部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高法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集中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娲、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出,道德这一观念形态,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成为调节氏族成员之间以及氏族部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已经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道德类型。中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
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神话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于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中,同时又是原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类的生活、命运及种种活动都是由它决定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
神话作为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序与信仰等方面曾有的模式。因此,神话的道德规范功能也一直受到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朴素伦理观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
材料二: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它是古代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最朴素的题材。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主题,是人们最早的精神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道德凝聚力。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具有深刻与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并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相反,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入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神话传说内容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种寓教于乐、以小见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总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让人全身心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神话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紧张不已,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共鸣。
(摘编自阮丽凤《中国神话传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话虽是人类原始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B.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完美伦理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C.神话传说虽借助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但它并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神话传说总是通过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结局来直接给人们警示与告诫,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对中国传统神话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在没有形成统一道德准则的上古时期,神话宣传的真善美成为人们共同认识和道德追求。
C.中国传统神话虽然体现的是古代伦理利益准则,但其德育功能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化意义。
D.古代神话的传播靠的是其通俗易懂,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我们对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立。
B.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感也。
C.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那是将信仰表现出来,给道德以保障并加以执行。
D.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随之消失了。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其中“自强”“厚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已经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有效发挥传统神话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刻师
墨中白
泗州城香花门外的闹市,常有白胡须老者在葫芦上雕像。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雕刻的人同真人似的,就是价格不便宜。舍得花银子让葫芦先生雕刻人像的多是城里的商贾。他们有钱,可给再多的钱,葫芦先生也不会去他们家里。想雕像,到香花门花鸟市场找他。要求在宣纸绸缎上画不行,就在葫芦上刻。
普通市民是拿不出钱坐在那儿让葫芦先生雕像的。但,他们可以看。围观葫芦先生雕刻,是不需要掏钱的。
泗州人说,葫芦先生的刻刀一转,热闹的香花门,突然就安静下来,连市场上比赛唱歌的画眉也挂在笼边,一动不动了……
还有人说葫芦先生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那棵树结满了葫芦。葫芦先生就睡在最大的一个葫芦里。树上的葫芦摘也摘不完,却无人敢偷,葫芦藤上缠着一条蟒蛇,日夜守着那些葫芦……
葫芦先生原来是红遍京城的一个魔术师,最擅长演百变葫芦娃,那些葫芦和蟒蛇都是他变出来的……
泗州人乐于讲,大家更喜欢听。
不管别人如何说他,葫芦先生一个葫芦雕像收五两白银,这个价格不会变,在花鸟市场现场雕刻的规矩不改。就这样,看值就来。
葫芦先生一周才来一次,日期也不固定。可能逢二,也可能是八或是十。即使这样,有钱人也愿意去坐着,候他。
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
有天,看着许多人围着看,葫芦先生便摇摇头说,今夏飞雪,家里粮,省着吃。
望着太阳,大伙笑了。地里的麦子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能收了,还能饿肚子吗?
当大家把镰刀磨得雪亮准备收麦时,起了狂风,天黑得像悬在头上的一盘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先落下鸡蛋大的冰雹,随后,飘起鹅毛般大雪。
夏日飞雪。
泗州人这才想起葫芦先生说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
城里,许多人家都盼着新粮下来哩。一场雪,让他们感受到了无言的寒冷。
大雪后,雨不停。
断炊,一顿两顿可以,三顿不吃,肚子饿得慌。
有人就盘算起东墙下那些葫芦,可一想到传说的蟒蛇,又吓得缩回了念头。
大雨声中传来葫芦先生在香花门作画的声音,刻的是收获的麦子。葫芦上那胖乎乎的麦粒,诱得人直流口水。
泗州人见了摇头说,画的粮食不能充饥。
有人走近,试探着向葫芦先生讨要,真的就给了。
捧着葫芦的人,回家就有麦子度日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排着队要想一个刻有麦粒的葫芦。
帮着发葫芦的人是米吨。
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入锅里的却是大米,稀稀拉拉不多,够续命的了。
天晴了,大水退去。田里的麦子减产,但不至于绝收。晒着有点瘦长的麦粒,大家说,多亏了葫芦先生。有人抱着鸡上门感谢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说,要谢,去谢米吨吧。
大家知道米吨是个善人。
这次雨雪,钱多本以为会大赚一把的,没想到让葫芦先生刻的葫芦给搅和了。这两年,当铺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钱多想,大家不缺吃穿,这当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他看来,灾季就是他的丰收年。葫芦先生是拿刻刀在划破他的钱罐子哩。
地痞牛二不知好歹,乘着酒兴直奔香花门。到了葫芦先生面前,也不坐,像石碾般杵在那儿。
“刻,刻,刻!”牛二厉声道。
“坐下来吧。”葫芦先生轻言细语。
“你站着刻。”牛二喷着酒气,如耕地累倒的黄牛。
“刻什么?”葫芦先生也不生气。
“我属蛇,雕蟒。”牛二的声音,半条街都能听见,“必须在我衣服上刻。”
“不刻在葫芦上,你不后悔?”葫芦先生笑着说。
“俺就要破你的规矩。”牛二哈哈大笑,脸上的横肉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
“站直了。”葫芦先生并不起身,刻刀一挥,说,“好了。”
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用手攥着他的心。他的脸色顿时煞白,兜里的银子也被挤到葫芦先生的手里。
“找钱多,抱着。”葫芦先生将一个刻有蛇身牛头的葫芦递给牛二。
牛二听话地将葫芦抱在怀里,果然舒服多了。吓得他头也不回,跑了。
回家后,牛二酒也醒了,却放不下葫芦,放下就揪心地疼。想到葫芦先生的话,他找到钱多,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心疼好多了。
牛二舒服了,钱多可受不了,似被条蛇缠着。
无奈,两人相拥去找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递过两个葫芦说,回家敬着吧,转身走了。
钱多手捧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
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
钱多望了眼牛二,发现他的横脸舒展了许多。牛二悄悄告诉他,心疼好多了。
(选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葫芦先生”不是白胡须老者本名。这个外号源于他住在东城墙根结满葫芦的葫芦树下。
B.人们从刻着麦粒的葫芦里倒出的粮食和牛二衣服上的大蛇一样,都是葫芦先生刻进去的。
C.钱多怨恨葫芦先生搅破了他的发财大计,专门安排地痞牛二在酒后去找葫芦先生的麻烦。
D.牛二“你站着刻”“俺就要破你的规矩”等语言表现出他凶狠霸蛮,对葫芦先生不安好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人名展现了人物形象的某方面特点,如“牛二”与《水浒传》中的同名人物都是地痞,“钱多”跟他的当铺生意有关。
B.葫芦先生刻刀一转,香花门突然安静了,唱歌的画眉鸟一动不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侧面烘托出葫芦先生技艺高妙。
C.文中“把父母当佛敬”,生意会变好;牛二收到刻着母亲和佛的葫芦之后,心就不太疼了。这展现了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使用全知视角,以类似说书人的口吻,灵活地叙写葫芦先生的雕刻技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葫芦先生雕刻的葫芦有多种神通,小说通过这些葫芦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被视作传奇小说,前人言“凡变异之谈,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凭空想象)”为其特点,你认同此看法吗?请根据本文说明你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早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救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已,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指皇帝诏令。
D.科举,考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日:“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晋书.阮籍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借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经夜深了,词人却依旧不能入眠,起来弹首曲子来倾泻一下自己的心思。
B.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C.究竟是什么使诗人忧愁伤心,诗中通过月下弹琴人坐卧不安的举动和他所处的孤独凄凉的环境,使读者感到这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
D.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的矛盾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狂热又喜悦,落寞又欢喜等复杂的感情。
16.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亡。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荀子在《劝学》中对专注力做了强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蟹为例从反面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色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毕业后的关改玉经过刻苦学习,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第一批且是唯一的女探伤工。“探伤”就是给钢轨做“B超”。关改玉回忆说,乘坐火车时经过的钢轨,都要由探伤工背着十几斤重的精密仪器,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揪”出病害,确保每个焊点符合标准,根据损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京沪高铁施工时,她要在高架线路上探伤,每天攀爬20多米的高架梯至少3趟;津秦铁路夜间大会战期间,高峰时她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工作了30个晚上, ① 履行“钢轨医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北方冬季, ② ,铁路施工中,即便穿上军大衣,戴上棉手套,也会冻得 ③ 。由于手套影响探头灵敏度的感知,关改玉索性摘掉手套,脱下棉大衣工作,用细嫩的大拇指和食指拿着探头,一遍遍地检测钢轨焊接处,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拇指,一遍遍地和着机油摩擦在钢轨侧面。
2021年“七一”前夕,关改玉与数百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系列庆祝活动,和观礼嘉宾共同交流曾经参建的国家重特大工程。这让她深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她在岗位中 ④ 的坚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B超”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清朝初年,统治者不重儒学,更重武力,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乐府诗这种诗歌类型,如《汉书·艺文志》所言,讲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D.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占小便宜,其实,这样的“聪明人”还是清醒一点为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笋,顾名思义,是 ① 。惊蛰春雨,鲜嫩的雷笋便破土而出。它的鲜嫩程度取决于挖收的时机:破晓之前,竹烟雾集,( )。雷笋更是“短命春日鲜”的代表,每年能尝鲜的时间不过15天左右。作为竹林中优势物种的发育芽,竹笋贪婪地汲取着整片林中的天精地华,经过整冬的蛰伏,笋身积满了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这正是美味之源; ② ,雷笋从离开母体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了以微秒为计量单位的衰老期,呼吸作用让笋中的糖分迅速转化为纤维素,氨基酸也逐渐流失殆尽,于是笋的口感 ③ 。所以,在春天能吃到新采的雷笋真是舌尖上的幸福。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幽深的竹林里,笋农们通过地面的隆起及裂纹,找到了藏在地表下的嫩笋
B.幽深的竹林里,笋农们发现了尚未完全窜出地表的嫩笋,藏在隆起的地面下
C.竹径通幽,笋农们就通过地面的隆起及裂纹,找到尚未完全窜出地表的嫩笋
D.竹径通幽,笋农们发现了嫩笋,它们藏在隆起的地面下,尚未完全窜出地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天,兔子们谈起他们的生活,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人、狗、鹰和别的猛兽,让他们整天提心吊胆。他们闷闷不乐地说着走着。草地上的小鸟,听到兔子的脚步声,拍打着翅膀飞向了天空。有一只兔子看到这种情景,大声对同伴说:“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忧愁呢?我们可以奔跑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预测押题(二)
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I
1.C 2.D 3.C
4.①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②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5.①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②优化传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③赋予传统神话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生活相联系。
现代文阅读Ⅱ
6.D 7.C
8.①给米吨的葫芦刻了他母亲的像,抱在怀里暖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商家把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也可以),宣扬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规范。
②给牛二的葫芦刻了蛇神牛首,暂时减轻了牛二的痛苦,又惩治了钱多、牛二两人,宣扬了对恶人的惩治。
③文章末尾给牛二和钱多的葫芦解除了他们的痛苦。钱多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劝告钱多要孝敬父母,敬爱父老乡亲;牛二的葫芦上刻着母亲和一尊佛,劝他要顾念母亲,心存善念,举头三尺有神明。(任选两点即可)
9.认同。①前人说,超乎常理的言论文章,大多是流传抄录时出了差错,不一定都是凭空想象的。②本文语境中葫芦先生是真实存在的,但泗州人对他的讨论就有明显的变形,如说他睡在葫芦里,说有一条蟒蛇日夜守着葫芦等。③葫芦上刻佛、刻父母像、刻惩恶劝善图案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葫芦先生的广大神通是真实之上的夸张传说,是增强劝勉力度的手段。事实上,人们也喜欢听这些夸大的传说。④小说发生的地点“泗州”是真实存在的地名,不是凭空想象出的“幻设语”。
不认同。①前人说,超乎常理的言论文章,大多是流传抄录时出了差错,不一定都是凭空想象的。本文虽有较强的现实色彩,却是明显的虚构创作。②本文的人物是虚构的,葫芦先生、米吨、钱多、牛二等都是根据需要塑造的人物,名姓不详,来路不知。③本文的人物行为和事件是虚构的。葫芦先生可以预知天象灾变,葫芦雕画可以惩治恶人,种种神通都不是现实中可以存在的。④小说的时代未知,地点模糊。“泗州”虽是真实存在的古地名,但所辖地域及所用名称一直在变,小说不知发生于何时何地,就是虚构“幻设语”的明证。
文言文阅读
10.D 11.D 12.D
13.(1)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2)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14.①试卷应封住姓名;②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③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
古代诗歌阅读
15.D
16.①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②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③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④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名句名篇默写
17.(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语言文字运用I
18.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②天寒地冻(冰天雪地) ③瑟瑟发抖 ④矢志不渝
19.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检测,“揪”出病害,根据损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每个焊点符合标准。
20.A
语言文字运用Ⅱ
21.C
22.①春雷时冒尖的笋 ②但可惜的是 ③就不再鲜嫩(随之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