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5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5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09: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自主学习:
1.了解农业恢复的原因和农业发展的表现
2.找出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清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此外,也与老百姓的辛勤劳作也分不开。
《雍正耕织图》
《雍正皇帝图》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清代耕地面积变化图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玉米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农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江浙地区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湖广地区成为了新的商品粮基地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一朱小田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
1.了解手工业发展表现
2.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手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较成熟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工场≠机器大工厂
手工业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传统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
自用为主,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清代纺织图
商业发展的表现
《盛世滋生图》
①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汉口镇等)
③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广州等)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晋商、徽商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明清四大名镇
湖北
汉口镇
江西
景德镇
河南
朱仙镇
广东
佛山镇
汉口镇“四大名镇”之首,汉口借助长江、汉江强大的水运能力和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快速崛起,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世界,号称“瓷都”,其从东晋末年开始生产瓷器,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朱仙镇,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朱仙镇木版年画闻名起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
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1.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
2.知道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人口增长
思考:明末到清初,中国人口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相对安定的状态
问题:1.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恶化。2.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朝皇帝世系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顺治皇帝(1644-1661)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生于盛京(今沈阳)永福宫。皇太极第九子,母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1643年8月,只有6岁的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53年册封“达赖喇嘛”。庙号世祖,死后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孝陵。
清朝皇帝世系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康熙皇帝(1662-1722)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生于紫禁城景仁宫。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年仅8岁登上了皇位,年号康熙。其人天份极高,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84年设置台湾府,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1689年,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1713年册封班禅。庙号圣祖。死后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景陵。
清朝皇帝世系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雍正皇帝(1723-1735)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生于紫禁城。康熙皇帝第四子。在位期间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设立军机处。1735年,雍正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死后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泰陵。
清朝皇帝世系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乾隆皇帝(1736-1795)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生于雍亲王府。雍正皇帝第四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751年设立噶厦,实行金瓶掣签。后为六世达赖修建须弥福寿庙,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西藏地区。1771年妥善安置东归的土尔扈特部。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庙号高宗,死后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