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灰 雀
设计理念
教材解读
教学方法
教学预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为的内心世界,展现时间的发展进程。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根据教材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说教法学法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深刻体会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2、质疑法: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在这堂课中我在课一开始让学生质疑,然后在探究中释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三、教学预设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计划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直接出示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情景 师导入: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该多着急啊!快,打开课文,我们帮列宁一起去寻找寻找。
这样,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快捷地复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而且直接自然得过渡到文本的再读。
二、悟读课文 体会情感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师问:找到了嘛?都找了嘛?引导学生展开“找遍”,从而体会列宁得着急。过渡: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2、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用“ —— ”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好好读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交流学生自读自悟情况,预计学生能找出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并体会到列宁因对灰雀的爱而焦急、担心、惋惜,不管学生体会到多少,都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朗读体验,予以鼓励。我重点说说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的交流预设:
读读句子,你从哪些词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句子画词语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通过理解“可惜”、“自言自语”体会列宁对灰雀得担心和惋惜。再出示投影: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比较一下句子,感情朗读: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在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孩子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接着师过渡: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学生猜测,预计学生会说是小男孩捉走了,这时师故作不解问: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兴趣高涨。
师顺势提出学习要求: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请你们再读课文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学生再读3—10自然段,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在充分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开会,进行案情分析,发表自己的高见。预设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进行分析感悟: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引导学生从男孩说话为什么吞吞吐吐?他心里在想什么?展开交流,再读好这个句子。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得,一定会飞回来得。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
引导学生从“看看”“肯定”这两个词进行感悟交流,再让学习展开想象,想想这时小男孩在想什么?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就是因为列宁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震动,于是才说了这样的话。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4、师导入: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师配乐朗读)
再导: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认为是哪个?引导学生找出果然并谈谈为什么,这样为接下来感悟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做了情感铺垫。 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预计学生会提出:灰雀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男孩一开始就说了谎话,为什么还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再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预计学生会从“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句话知道男孩觉得自己错了,很后悔。这时我顺势引导男孩错在哪儿?相机板书(板书:爱)那小男孩的爱和列宁的爱有什么不同嘛?学生交流引导小结:是啊,灰雀这么可爱,不能占为己有,要分享。 接着再回头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读一读。注意小男孩的神情、动作及说话的语气,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表演读,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的表演,注意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动作,看表演得好不好。学生评议。
这时再回答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这个问题就显得容易了,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师再近一步引导:你觉得列宁这样做好吗?为什么?这样列宁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对小男孩的爱就可直接流露在学生的表达里了。 最好再引导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原因。师带领学生小结:是啊,小男孩这样的表现我们把它叫做——学生说知错就改。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师生配乐朗读最后一段
阅读理解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以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把金钥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三、说写训练 课外延伸
1. 说写训练: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我想对灰雀说:“ 。”
我想对列宁说:“ 。”
我想对男孩说:“ 。”
我想对……说:“ 。”
我想对每一个人说:“ 。”
2.积累提高: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说板书设计
灰雀
列宁 爱 男孩
本课板书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灰雀、列宁、小男孩之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