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三)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说明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 B.中原文明影响力与日俱增
C.祭祀活动推动青铜器制造发展 D.南方经济文化占据优势地位
2.郡县制在不同时期的记载如下:“周公在镐京营建王城时因郊区地域广阔,故分以百县,县有(分为)四郡;而(始皇)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周时郡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秦朝完全继承了西周的郡县制
B.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D.周和秦的基层管理方法都有创新
3.巴渝大地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巴渝文化,成为推动重庆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巴郡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兴盛方面,因而有很多民歌传颂
B.丰都槽房湾出土的铜佛像,说明在西汉初期,佛教已传入巴渝
C.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创作,多以动员抗日、团结卫国为主题,话剧《屈原》是其中的代表作
D.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4.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于下图所表述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最准确的是
A.天下由战乱走向和平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 D.文化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
5.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科技部分发展线索,材料突出了
司南(战国出现) 指南针(宋代发明) 罗盘针(北宋末用于航海) 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改进)火药(唐朝发明) 火药武器(宋元广泛应用于军事) 管形火器(南宋出现)
A.理论实践高度结合 B.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C.对世界贡献巨大 D.主要用于生产生活
6.据宋代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街道上开设了很多临街店铺,有的店铺越开越大,甚至侵占了道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宋徽宗时开始向其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代
A.城市布局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税收繁杂苛重
C.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D.城市拥挤程度严重
7.分类整理历史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分类整理中的①处应填写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郑和
第三类 张仲景、华佗、①
A.李世民 B.李清照 C.李时珍 D.李自成
8.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从红军1934年10月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段话突出说明了
A.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 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
9.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28年的历史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图),中国共产党在②处地点的事迹是
A.开天辟地,党的成立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历史转折,走向成熟
D.战略转移,打开局面
10.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事件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B.淝水之战——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C.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中华民国的首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胡世合惨案”——激起重庆人民反特抗暴斗争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D.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
12.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他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各城市中希腊式的神庙、体育场等建筑也兼具了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这段话重点强调了
A.希腊文化的优越性 B.希腊文化的原始性
C.文化交流的融合性 D.东方文化的多样性
13.以下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时间 1851-1873年 1861-1873年 1861-1873年 1868-1873年
年均增长速度 3.3% 5.1% 3.8% 32.2%
A.美德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C.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被取代
D.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
14.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风起云涌,右图展示了非洲在战后的
独立进程,据此可以得出的特点是
①非洲独立进程呈阶段性发展
②涉及范围广
③主要过程由南向北推进
④非洲各国独立运动相互配合支持 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0年)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5.漫画常常凭借夸张的形象向人们传递某些历史信息,下列漫画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A.经济全球化 B.社会发展信息化
C.逆全球化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4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春秋到近代,在华夏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许多周边民族及其氏族、部落,通过和华夏(汉)族在文化与婚姻等方面的交融,逐渐融入华夏(汉)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尤其是春秋战国、魏晋、宋元明清时期几次大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加速了华夏(汉)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在中国,不论朝野,不论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承认并注重民族的兼容性,而淡化血缘界限。以唐王朝为例,其最高统治阶层的李氏王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胡汉融合的混血家族。……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x”;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3分)
A.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
B.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仅仅表现为民族融合。
C.唐太宗提倡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何特点。(2分)
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运动的失败加深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标志着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这些斗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为马克思理想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为此,马克思广泛涉猎各种科学知识,走上了艰难的理论创新道路。
——摘编自刘西华、徐艳玲《马克思理想观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树立了怎样的人生理想。(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从1860年洋务运动起步的,而中国青年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1919年8月,湖南青年毛泽东奋笔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一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凸显了五四青年的高度自觉。当巴黎和会外交失利的消息传来,是青年学生最先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当日本侵略者步步逼近中华腹地时,是青年学生最先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改革开放之初,还是青年学生最先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任何时代,青年都是最富有理想追求的群体,是影响时局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胡献忠《青年运动与中国梦的逻辑归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分)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双重背景之下。
(3)根据材料二,概括青年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扮演的角色。(2分)
材料三 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英雄的城市养育了英雄的青年一代。2022年7月以来,极端连晴高温天气导致重庆多地突发山火,重灾区在北碚歇马虎头村,凶猛的山火向缙云山扑来,危急时刻不计其数的群众和志愿者们赶赴现场,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群新青年的表现特别耀眼和令人感动,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0岁,身穿奇装异服,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脚踏机车,身背竹筐背篓,满载物资,在巨大的动力引擎声浪中成群结队而来,向一个又一个陡峭的山路发起冲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于担当,不畏困难,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热爱家乡,忠于祖国的川军精神。
——摘编自新浪新闻《重庆:决战缙云山》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证明“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1分)
18.(14分)伟大工程是凝固的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某同学设计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工程”主题研究,请根据内容完成如下探究。
探究一【工程推动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长城沿线的贸易集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通过贸易,汉民得到大牲畜和畜产品,蒙古人得到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国家获得了稳定、增加了税收,是一种三赢的结果。
——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材料一、二的地图中缺少的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2分)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作用有何变化。(2分)
探究二【工程见证民族苦难】
材料四
左图为钱病鹤于1909年创作的漫画,画面中英法等国举着“灯笼”,带头的是一位手举“宝珠”的满清官员,在各国的操纵下,火车冒出“中国铁道现状”字样的浓烟。漫画讽刺了帝国主义利用清政府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侵略行为。
(2)近代的铁路建设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国人奋斗史。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漫画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影响。(6分)
探究三【工程助力伟大复兴】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重大工程一览表(部分)
时间 重大工程
1957年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世纪60-70年代 “两弹一星”工程取得重大成功。
1994-2009年 三峡水电站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1983年以来 十三五期间,中国对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号带着采集的月壤着陆地球,她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2011年-2022年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2022年,开行中欧班列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
2022年12月4日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2022年,是中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一代代航天人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中国身影,全体中国人民也在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工程成功兴建的原因和影响。(4分)
19.(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现代各国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年代 日本明治维新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8-1922年 埃及华夫脱运动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B 6.C 7.C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B 15.C
二、16.(1)√ ╳ O
(2)持续时间长;方式多样;上至朝野下至百姓都重视民族交融;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的繁荣)。(2分,任答两点即可)
17.(1)理想: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1分)
背景:社会角度: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个人角度:青年马克思树立了伟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2分,任答一个角度即可)
(2)╳√
(3)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者;和平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者。(2分,关键是点出民族危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平时期扮演的角色)
(4)面对日军6年又10个月的重庆大轰炸,重庆人民并不屈服,越战越勇,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用实际行动支援中华民族的抗战等。(2分)
(5)青年一代应勇担时代使命等。(1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材料一:匈奴 材料二:鞑靼(2分)变化:由防御少数民族南侵变成民族交往的纽带。(2分)
(2)背景:国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内:《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工具。(2分,国内、国外各1分)影响:对中国: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争(保路运动);刺激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引起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2分,一点1分)对列强:加剧了其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获得大量的侵华权益(铁路沿线的资源掠夺,通过借款对清政府的进一步控制)。(2分,一点1分)
(3)原因:国家角度:综合国力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等。人民角度: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勤劳智慧。科技角度: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交流角度: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等。(2分,每个角度1分)影响:民生角度:改善了民生。国家角度: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角度: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科技角度:推动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等等。(2分,每个角度1分,原因不能与影响重复)
19.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发展近代军队,发展近代教育等内容,让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成为世界强国,也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主权独立的亚洲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改革,提高了生产主体的积极性,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6分,观点2分、论述合理3分、结论1分)
观点示例:①改革是强国之路。(事例: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②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事例:埃及华夫脱运动、新中国成立)
③20世纪以来,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成就。(事例:埃及华夫脱运动、新中国成立)
④符合国情的改革可以推动发展。(事例: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⑤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事例: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
⑥革命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事例: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 2023 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三)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 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 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
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说明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 B.中原文明影响力与日俱增
C.祭祀活动推动青铜器制造发展 D.南方经济文化占据优势地位
2.郡县制在不同时期的记载如下:“周公在镐京营建王城时因郊区地域广阔,
故分以百县,县有(分为)四郡;而(始皇)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
天下无不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周时郡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秦朝完全继承了西周的郡县制
B.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D.周和秦的基层管理方法都有创新
3.巴渝大地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巴渝文化,成为推动重庆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
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巴郡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兴盛方面,因而有很多民歌传颂
B.丰都槽房湾出土的铜佛像,说明在西汉初期,佛教已传入巴渝
C.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创作,多以动员抗日、团结卫国为主题,话剧《屈原》是
其中的代表作
D.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于下图所表述的中国历
史发展的脉络最准确的是
A.天下由战乱走向和平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 D.文化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
5.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科技部分发展线索,材料突出了
司南(战国出现) 指南针(宋代发明) 罗盘针(北宋末用于航海)
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改进)火药(唐朝发明)
火药武器(宋元广泛应用于军事) 管形火器(南宋出现)
A.理论实践高度结合 B.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C.对世界贡献巨大 D.主要用于生产生活
6.据宋代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街道上开设了很多临街店铺,有的店
铺越开越大,甚至侵占了道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宋徽宗时开始向其征收“侵街
房廊钱”。这说明宋代
A.城市布局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税收繁杂苛重
C.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D.城市拥挤程度严重
7.分类整理历史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分类整理中的①处应填写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郑和
第三类 张仲景、华佗、①
A.李世民 B.李清照 C.李时珍 D.李自成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从
红军 1934 年 10 月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
系在了一起。”这段话突出说明了
A.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 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
9.到 1949年,中国共产党 28年的历史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图),中国共产
党在②处地点的事迹是
A.开天辟地,党的成立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历史转折,走向成熟
D.战略转移,打开局面
10.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事件存在直接因
果关系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B.淝水之战——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C.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中华民国的首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胡世合惨案”——激起重庆人民反特抗暴斗争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
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D.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
12.公元前 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他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
各城市中希腊式的神庙、体育场等建筑也兼具了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这段话
重点强调了
A.希腊文化的优越性 B.希腊文化的原始性
C.文化交流的融合性 D.东方文化的多样性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以下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时间 1851-1873年 1861-1873年 1861-1873年 1868-1873 年
年均增长速度 3.3% 5.1% 3.8% 32.2%
A.美德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C.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被取代
D.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
14.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风起云涌,右图展示了非洲在战后的
独立进程,据此可以得出的特点是
①非洲独立进程呈阶段性发展
②涉及范围广
③主要过程由南向北推进
④非洲各国独立运动相互配合支持 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 1990 年)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5.漫画常常凭借夸张的形象向人们传递某些历史信息,下列漫画表达的共同主
题是
A.经济全球化 B.社会发展信息化
C.逆全球化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6题 5分,第 17题 10分,第 18题 14分,
第 19题 6分,共 35分。
16.(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春秋到近代,在华夏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许多周边民族及其氏族、部落,
通过和华夏(汉)族在文化与婚姻等方面的交融,逐渐融入华夏(汉)民族大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尤其是春秋战国、魏晋、宋元明清时期几次大的民
族冲突与融合,加速了华夏(汉)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在中国,不论朝野,不论
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承认并注重民族的兼容性,而淡化血缘界限。以唐王朝为例,
其最高统治阶层的李氏王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胡汉融合的混血家族。……唐王朝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
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x”;是上述材料信息没
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3分)
A.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
B.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仅仅表现为民族融合。
C.唐太宗提倡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何特点。(2分)
17.(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运动的失
败加深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标志着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斗争
的道路。这些斗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为马克思理想观的产生创
造了条件。……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
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
们的自身的完美。”为此,马克思广泛涉猎各种科学知识,走上了艰难的理论创
新道路。
——摘编自刘西华、徐艳玲《马克思理想观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树立了怎样的人生理想。(1分)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从 1860 年洋务运动起步的,而中国青年作为社会角色中
的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 1919年五四运动。1919年 8月,湖南青
年毛泽东奋笔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
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一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凸显了五
四青年的高度自觉。当巴黎和会外交失利的消息传来,是青年学生最先喊出“外
争主权,内除国贼”;当日本侵略者步步逼近中华腹地时,是青年学生最先喊出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改革开放之初,还是青年学生
最先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任何时代,青年
都是最富有理想追求的群体,是影响时局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胡献忠《青年运动与中国梦的逻辑归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
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分)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双重
背景之下。
(3)根据材料二,概括青年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扮演的角色。(2分)
材料三 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英雄的城市养育了英雄的青年一代。2022 年 7月
以来,极端连晴高温天气导致重庆多地突发山火,重灾区在北碚歇马虎头村,凶
猛的山火向缙云山扑来,危急时刻不计其数的群众和志愿者们赶赴现场,在成千
上万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群新青年的表现特别耀眼和令人感动,他们平均年龄
不足 20 岁,身穿奇装异服,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脚踏机车,身背竹筐背篓,
满载物资,在巨大的动力引擎声浪中成群结队而来,向一个又一个陡峭的山路发
起冲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于担当,不畏困难,甘于奉献,不计得失,
热爱家乡,忠于祖国的川军精神。
——摘编自新浪新闻《重庆:决战缙云山》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证明“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1分)
18.(14分)伟大工程是凝固的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某同学设计了“中国历
史上的重大工程”主题研究,请根据内容完成如下探究。
探究一【工程推动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长城沿线的贸易集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通
过贸易,汉民得到大牲畜和畜产品,蒙古人得到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国家获得
了稳定、增加了税收,是一种三赢的结果。
——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材料一、二的地图中缺少的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
(2分)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作用有何变化。(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探究二【工程见证民族苦难】
材料四
左图为钱病鹤于 1909年创作的漫画,画面中
英法等国举着“灯笼”,带头的是一位手举“宝
珠”的满清官员,在各国的操纵下,火车冒出“中
国铁道现状”字样的浓烟。漫画讽刺了帝国主义
利用清政府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侵略行为。
(2)近代的铁路建设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国人奋斗史。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漫画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影响。(6分)
探究三【工程助力伟大复兴】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重大工程一览表(部分)
时间 重大工程
1957年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世纪60-70年代 “两弹一星”工程取得重大成功。
1994-2009年 三峡水电站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1983年以来 十三五期间,中国对约 1000 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
迁,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嫦娥五号带着采集的月壤着陆地球,她是中国航天最复
2020年 12月 17日 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
返回。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
2011年-2022年 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
列。2022年,开行中欧班列 1.6万列,发送 160万标箱。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2022
年,是中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载
2022年 12月 4日 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 30 周年。一代代航天人在浩瀚太空
留下越来越多中国身影,全体中国人民也在共同见证中华
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工程成功兴建的原
因和影响。(4分)
19.(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现代各国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 世纪 60年代 日本明治维新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8-1922年 埃及华夫脱运动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
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B 6.C 7.C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B 15.C
二、16.(1)√ ╳ O
(2)持续时间长;方式多样;上至朝野下至百姓都重视民族交融;影响深远(促
进了文化的繁荣)。(2 分,任答两点即可)
17.(1)理想: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1分)
背景:社会角度: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无产阶级早期
斗争的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个人角度:青年马克思树立了伟大的理
想,并为之奋斗。(2 分,任答一个角度即可)
(2)╳√
(3)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者;和平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者。(2分,
关键是点出民族危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平时期扮演的角色)
(4)面对日军 6年又 10个月的重庆大轰炸,重庆人民并不屈服,越战越勇,鼓
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用实际
行动支援中华民族的抗战等。(2分)
(5)青年一代应勇担时代使命等。(1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材料一:匈奴 材料二:鞑靼(2分)变化:由防御少数民族南侵变成民
族交往的纽带。(2分)
(2)背景:国外: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帝国主义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 国内:《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工具。(2
分,国内、国外各 1分)影响:对中国: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资源受到严重
破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争(保路运动);刺
激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引起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2分,一点 1分)对列强:加剧了其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获得大量的侵
华权益(铁路沿线的资源掠夺,通过借款对清政府的进一步控制)。(2分,一点
1分)
(3)原因:国家角度:综合国力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等。人民角度:广大人
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勤劳智慧。科技角度: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交流角度: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等。(2分,每个角度 1 分)影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响:民生角度:改善了民生。国家角度: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角度:推
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科技角度:推动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等等。(2分,
每个角度 1分,原因不能与影响重复)
19.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相应的
改革,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发展近代军队,发展近代教育等内容,让日本走上了
富国强兵之路,成为世界强国,也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主权独立的亚洲国家。
20世纪 70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城市进行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改革,提高了生产主体的积极性,生产
力获得巨大提高,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分,观点 2分、论述合理 3分、结论 1分)
观点示例:①改革是强国之路。(事例: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
改革开放)
②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事例:埃及华夫脱运动、新中国成立)
③20 世纪以来,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成就。(事例:埃及华夫脱运动、新
中国成立)
④符合国情的改革可以推动发展。(事例: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
国改革开放)
⑤20 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事例:俄国十月革命、新
中国成立)
⑥革命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事例: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