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并识记词语(字音、字形、词意)
2.阅读文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体会科学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科学精神
自 学 案
一、常识积累与识记
屠呦呦,女,1930 年 12 月 30 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 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先 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 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 究,突出贡献是领导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成就 荣誉
2011 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 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是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所获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获 得 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 年 9 月 1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 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 ·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 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6 年, 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辞是:青 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 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 德音孔昭。
背 景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 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 委员会认为, 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 使现代技术与 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 21 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拉斯克医学奖
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 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其得奖者通常 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 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 1946 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 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解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 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 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既突出了 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自豪感,又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二、掌握字音、字形、词意
(1) 读准字音 青萵素( ) 疟疾( ) 精髓 ( ) 奎宁( ) 赠予 ( ) 肆虐 ( )
相悖 ( ) 肘 ( ) 羟基( ) 衍生( ) 拯救( ) 砒霜( )
碱甲( )芍药苷 ( )化瘀 ( )福祉 ( )
(2)写对字形,课本词语相近字形。
( ) 疾( ) 待 胶( )( ) 昔 ( ) 霜( ) 邻 福( ) 白( )
青( ) 竹( ) ( ) 基( ) 骨 化( )( ) 泥 沧海一( ) 火中取
( )
三、初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文章开篇 4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结合文章 5 个小标题,读标题后面部分,想一想,这几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概括文章主题 (可以参考“文章写了……表现了……反映了……”的格式进行归纳)。
4、结合下面归纳的文章特点,用图示将文章结构画出来:
(1)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 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 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读者借 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2) 结构上首尾呼应,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从个别到一般等逻辑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 理清晰。从获奖感言开始, 首先简单介绍个人经历, 提出中医药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叙 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 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 学的贡献, 结构严谨。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 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 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 最后一部 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参考答案略。
教 学 案
一、导入
二、积累文化常识
三、教师检查“自学案”完成情况,获取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
四、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一) 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第一部分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中医药学的贡献” 也说“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种一再强调?
2、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 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 之”。如何理解这段话?
3、结合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
4、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5、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二) 学习作者精神,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特点。
1、屠呦呦及其团队为什么能在 20 世纪 70 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的抗虐功效,请结合 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的奋斗路上,哪些内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2、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哪些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3、1969 年临危受命,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纵观具体科研过程, 你获得了哪些科 学认识?
(三) 分析语言特点
五、作业:
1.完成“检测案”习题;
2. 自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检 测 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 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能在科研成功 40 多年后获奖, 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 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 全球曾经有 100 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上亿,无数人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 已 有 4 位科学家, 因在抗疟疾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 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疫病。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 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 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 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 世纪 70 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 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 而走 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 然而, 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 它也不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
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药企开展的大规模合作, 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 2001 年,世 界卫生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 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 药”时, 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 85 个国家和 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 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 没有 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 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 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 识, 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 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
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2015 年 10 月 27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 100 多个国家受其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
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 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
社会效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能使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且创业是对创新成果最好的 保护,创新与创业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
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 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 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 件。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 项,原文“全球曾经有 100 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上亿,无数人在蚊蝇肆虐
中被夺去生命”中“曾经”明确指出是历史上的情况,是降伏疟疾前的情况。
2.C 解析 C 项,将或然变为已然了,原文最后一段明确说“不能断定”。
3.B 解析 B 项, 曲解原文,原文是“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 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 保护”,并未说产业化是“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