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高中历史《纲要(下)》同步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生版+教师版(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15高中历史《纲要(下)》同步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生版+教师版(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23: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学案(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两课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背景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评价)(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2.过程(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成立新政权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体现了政策的“战时”特点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3月内容(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实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背景(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2)1924年1月,列宁逝世。措施(1)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点(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评价(1)积极性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
【重难突破】
一、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溃疡以及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
“一国胜利”理论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 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
典例1(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列宁在1919年撰写的《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中郑重地提出:“我们没有别的材料。我们要立刻用资本主义昨天留下来可供我们今天用的那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有资产阶级专家,此外再没有别的了。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必定要胜利、我们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应当用行动证明,我们能够用这些砖头、用这些材料来建成社会主义。”材料反映了列宁强调(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
C.学会整合运用历史资源和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
D.运用资本主义市场手段为新经济政策提供参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我们要立刻用资本主义昨天留下来可供我们今天用的那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可知列宁主张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说明要学会整合运用历史资源和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C项正确;1919年依然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借鉴本国资产阶级的做法建设苏维埃政权,不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排除B项;1919年还没有提出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二、多角度认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
(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四个变化”
①建立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3)“四个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典例2(2023·河北沧州·沧县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列宁说:“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列宁在此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
A.已经解决了工农的实际需求 B.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
C.以彻底改造社会为主要目的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答案】D
【详解】据本题材料“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农民反对地主”“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农奴制残余仍存在,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状况下,如果十月革命没有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支持,革命很难取得成功并得到政权的巩固,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广泛的阶级基础,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工农阶级作出的重要贡献,无法判断是否解决了工农实际需求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十月革命时期建立组织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以彻底改造社会为主要目的”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项。
【模拟测试】
一、单选题
1.(2023·河北张家口·统考二模)1914年,俄国经济逐步转入战时轨道;1916年,俄国军火和军事装备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中的57.4%;1917年,农业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了90%,谷物播种面积比1914年减少了约 1000万俄亩,“和平、土地和面包”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
A.协约国内部的分歧日益加剧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C.世界大战加剧俄国国内危机 D.俄国受战争打击的程度最为严重
2.(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3.(2023·河北唐山·统考三模)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曾写道: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由材料可知,约翰·里德认为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是( )
A.果断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
4.(2023·山西·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小农经济的共耕制和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化;取消私人贸易,实现了商业的社会主义化;将工业集中和国有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 B.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效益
C.始终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D.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5.(2023·山东泰安·统考三模)在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列宁自豪地讲道:“已经稳定住了卢布,并积累了两千万金卢布”“这两千万金卢布加上以后的积累,可以用来提高重工业”“建立重工业是绝对有必要的,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成败。”列守这一讲话( )
A.说明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表明列宁着手以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反映了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体现出列宁与斯大林的工业模式相同
6.(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20世纪20年代,苏共领导人哈布林指出: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主义不断增长尽可能有利地进行,从而达到对无产阶级尽可能有利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必然力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 )
A.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旨在弥补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D.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2023·广东·二模)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 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8.(2023·山东·二模)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期间曾指出,俄共(布)面临的这场竞赛,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并一再强调党员应当“从头学起”。据此判断,当时俄共(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B.学会管理国家发展经济
C.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开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9.(2023·湖南怀化·统考二模)苏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 )
A.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 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C.凸显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D.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2023·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开展工业化建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11.(2023·陕西汉中·统考二模)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已发生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12.(2023·江西赣州·统考二模)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据此可知,列宁旨在( )
A.密切城乡关系 B.重建市场经济 C.巩固苏俄政权 D.维护小农经济
13.(2023·江苏南京·统考三模)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4.(2023·山东滨州·统考二模)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 )
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
15.(2023·福建三明·统考三模)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论断( )
A.充分借鉴了西方民主政治 B.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
C.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6.(2023·安徽淮南·统考二模)1921年8月28日列宁撰写的《新时代,新形式的旧错误》一文发表于苏联《真理报》,列宁在文中郑重提出:“正因为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斗争,能更清醒、更谨慎、更周密地权衡时机,能采取各种让步来加强我们的实力,分散敌人的力量。”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实现 B.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十月革命即将获胜
17.(2023·山东威海·统考二模)苏俄(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联盟亟待巩固
C.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8年,与材料时间1927年不相符,排除D项。
18.(2023·黑龙江·统考二模)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19.(2023·江西南昌·统考二模)下图是苏联艺术家普拉斯托夫创作于1937年的作品,以庆祝农庄大丰收为主题,画面色彩明亮而活泼,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作品可用于说明苏联当时( )
《集体农庄的节日》
A.农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B.国家工业化推动农业发展
C.艺术创作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D.流行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20.(2023·山西太原·统考二模)下表为1913—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变化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年份 农业指数(%)
1913 100
1921—1922 54.4
1922—1923 73.6
1925—1926 101.3
A.集体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工业化运动助推农持续发展
C.分配政策调整有助于经济恢复 D.计划经济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
21.(2023·浙江·二模)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举措,有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他)及其政党试图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整合资源和劳动力。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该史家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2.(2023·四川内江·统考三模)1928-1933年,苏联兴建了1500个工业项目,其中在乌克兰有400个,包括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厂等,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乌克兰成为苏联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这显示了( )
A.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成就 B.商品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D.斯大林模式的极大优越
23.(2023·湖南岳阳·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24.(2023·全国·二模)1931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将每周7日工作制改为6日工作制,改革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还强调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废除了一些工业品的凭票售货。这表明当时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
A.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C.试图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D.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25.(2023·浙江·二模)如图是1930年的苏联宣传画《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该宣传画( )
A.表达了争取国内战争胜利的迫切需求
B.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D.彰显执政者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26.(2023·湖南岳阳·统考三模)1941年8月22日,苏联商业人民委员部发布第312号命令:《关于在一些城市、工人新村和城镇对面包、糖和糖果实行票证》,规定不得晚于1941年9月1日,在197个城市居民点,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 该决议将城市居民分为四类: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类),职员(二类),工人和职员的家属(三类),12岁及以下儿童(四类)。该命令的实行
A.根源于战争形势的恶化 B.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沉重打击国内农业生产 D.推动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27.(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 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28.(2023·广东·二模)在1929—1945年间,苏联共与217个外国公司签订过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公司139个,德国公司33个,英国公司10个,法国、意大利公司各9个。对此斯大林说:“在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这说明( )
A.大萧条期间西方加强了对苏经济交流 B.国际协作提升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水平
C.美苏加强合作以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D.苏联工业化建设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7年(俄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俄国损失较大,经济严重下滑,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加剧了国内危机,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排除A项;材料所示现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和战争带来的,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尚未成立,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答案】A
【详解】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
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俄国)。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该记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能够成功的原因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后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A项因果顺序错误,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属于革命成功的政党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
4.【答案】D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商业、工业方面都保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5.【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联)。据材料可知,1922年列宁自豪的讲到“己经稳定住了卢布,并积累了两千万金卢布”,可见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C项正确:苏联凭借新经济政策基本恢复国民经济是在1925年,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已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排除B项;列宁只是设想要建业和发展重工业,并没有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6.【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工业化由于缺乏资金而发展缓慢,工业内部比例不协调,出现了商品荒;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不愿意把它们卖给国家,而宁愿到自由市场上出售;一些干部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出售谷物,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现实存在的这些矛盾,布哈林认真分析了当时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这是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发展失衡的表现。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在宏观上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起来,平衡发展,同时这也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故选C项。此时苏联并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出现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材料主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关,排除D项。
故选D项。
7.【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可知,1922年至1924年,苏联货币对英镑和美元基本稳定,同时在莫斯科出现“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的情况,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稳定了苏联的金融货币体系,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不能得知美元贬值,且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推动了苏联货币体系稳定,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成效,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和封锁,不能反映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22年春,……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列宁旨在强调增强苏俄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排除C项;斯大林通过一五计划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故选C项。
9.【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苏俄”“余粮”“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等信息可知,材料表述的政策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通过“租借制”“租让制”等形式部分恢复资本主义,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A项正确;当时的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现实性问题,“凸显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述错误,此时的苏俄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排除D项。
10.【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材料“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可以看出此时苏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也属于这个范畴,排除A项;实质是利用市场来恢复经济,并不是协调经济比例关系,排除B项;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面对当时形势采取正确有效的外交政策,由原来的斗争转变为和平共处,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理论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
1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可知,列宁主张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地位,最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密切城乡关系”只是目的一个方面,而非主要意图,排除A项;利用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非“重建市场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制定符合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而非说明维护小农经济,排除D项。
1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及所学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材料反映的是1918年列宁认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有助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体现了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集中财物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苏俄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
14.【答案】A
【详解】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可知,该公式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公式中的“苏维埃政权”代表先进的政治文明,“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和“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代表先进的物质文明,“美国的国民教育”代表先进的精神文明,列宁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领导下由各类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社会系统,具有优越性,C项正确;西方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是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内部积累资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材料“正因为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斗争……能采取各种让步来加强我们的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作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伟大决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C项正确;1921年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传入,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
17.【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底(苏联)。据本题材料“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27年底,真正参与到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农民人数过少,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过低,苏联当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的投资很有限,而农业生产又非常落后,所以这严重影响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这说明苏联集体耕作缺乏条件,反映了出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仅凭少量农民参与农业集体化无法得出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的结论,排除A项;因“巩固工农联盟”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不一致,排除B项;造成苏联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8年,与材料时间1927年不相符,排除D项。
18.【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据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6年的苏联。1926年以后苏联的农业粮食产量并不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因此,苏联在农业领域进行政策调整具有合理性,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苏联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苏联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其否定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必要性,通过这一信息无法推断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
19.【答案】C
【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7年苏联艺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集体农庄的节日》中,集体农庄获得大丰收,作品“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高举斯大林肖像,体现了此时期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农产品,发展集体农庄的需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粮食,集体农庄下实行义务交售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B项;浪漫主义绘画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材料并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D项。
2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13—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变化情况”可知,1921年至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的方式调动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及发展,这说明分配政策调整有助于经济恢复,C项正确;此时的苏联还未开始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排除A项;农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为工业化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这一时期苏联还未开始工业化运动,排除B项;此时的苏联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计划经济不利于农业的转型升级,排除D项。
21.【答案】C
【详解】据材料信息“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可知,此时为经济危机时期,据材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通过五年计划和工业化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合材料“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体现的经济大危机时期,排除D项。
22.【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3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来推动工业化,同时在工业化中以重工业为主,材料中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正是苏联这种工业化建设的体现,C项正确;1924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伴随着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故选C项。
23.【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提供市场,因此材料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推进是为了迎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是在192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触犯了农民的利益,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
24.【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C
【详解】宣传画上的文字和手执锤子、铁锹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形象,表达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加快完成五年计划的决心和目标,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C项正确;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故选D项。
2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在一些城市、工人新村和城镇对面包、糖和糖果实行票证》,规定不得晚于1941年9月1日,在197个城市居民点,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312号命令发布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以后,通过将城市居民进行分类限购生活物资,优先保障了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对捍卫政权作出突出贡献者的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全盘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导致战前粮食已经面临短缺,战争形势恶化只是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苏联依靠国家强制命令,优先保证了关键人群的物资供应,体现了苏联模式的优势,排除B项;食物购买证主要涉及物资的定量分配,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宣传画的时间为1933年,正值苏联五年计划进行之时,材料中“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苏联在列宁去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此时并没有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向,排除A项;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苏联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排除C项;材料中“工厂厨房的建设”并非教育基础设施,排除D项。故选B项。
故选D项。
28.【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45年间苏联。据材料题干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929-1945年间苏联向西方国家引进大量技术,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离不开外国。这说明此时期国际协作推动苏联工业化建设,B项符合题意;这些大型企业主要发生在1929-1945,大萧条时间1929-1933年,引进技术协定具体时间不详,无法确定经济大萧条期间西方与苏联交流的程度,排除A项;美苏合作是为了自身发展,非应对法西斯主义,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建立在国内,受到了外部援助,但离不开说法过于绝对,夸大外部援助的地位,排除D项。
教 师 版
【模拟测试】
1.(2023·河北张家口·统考二模)1914年,俄国经济逐步转入战时轨道;1916年,俄国军火和军事装备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中的57.4%;1917年,农业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了90%,谷物播种面积比1914年减少了约 1000万俄亩,“和平、土地和面包”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
A.协约国内部的分歧日益加剧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C.世界大战加剧俄国国内危机 D.俄国受战争打击的程度最为严重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7年(俄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俄国损失较大,经济严重下滑,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加剧了国内危机,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排除A项;材料所示现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和战争带来的,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尚未成立,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
3.(2023·河北唐山·统考三模)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曾写道: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由材料可知,约翰·里德认为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是( )
A.果断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俄国)。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该记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能够成功的原因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后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A项因果顺序错误,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属于革命成功的政党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
4.(2023·山西·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小农经济的共耕制和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化;取消私人贸易,实现了商业的社会主义化;将工业集中和国有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 B.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效益
C.始终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D.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答案】D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商业、工业方面都保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5.(2023·山东泰安·统考三模)在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列宁自豪地讲道:“已经稳定住了卢布,并积累了两千万金卢布”“这两千万金卢布加上以后的积累,可以用来提高重工业”“建立重工业是绝对有必要的,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成败。”列守这一讲话( )
A.说明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表明列宁着手以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反映了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体现出列宁与斯大林的工业模式相同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联)。据材料可知,1922年列宁自豪的讲到“己经稳定住了卢布,并积累了两千万金卢布”,可见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C项正确:苏联凭借新经济政策基本恢复国民经济是在1925年,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已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排除B项;列宁只是设想要建业和发展重工业,并没有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6.(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20世纪20年代,苏共领导人哈布林指出: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主义不断增长尽可能有利地进行,从而达到对无产阶级尽可能有利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必然力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 )
A.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旨在弥补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D.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工业化由于缺乏资金而发展缓慢,工业内部比例不协调,出现了商品荒;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不愿意把它们卖给国家,而宁愿到自由市场上出售;一些干部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出售谷物,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现实存在的这些矛盾,布哈林认真分析了当时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这是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发展失衡的表现。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在宏观上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起来,平衡发展,同时这也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故选C项。此时苏联并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出现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材料主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关,排除D项。
故选D项。
7.(2023·广东·二模)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 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可知,1922年至1924年,苏联货币对英镑和美元基本稳定,同时在莫斯科出现“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的情况,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稳定了苏联的金融货币体系,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不能得知美元贬值,且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推动了苏联货币体系稳定,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成效,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和封锁,不能反映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山东·二模)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期间曾指出,俄共(布)面临的这场竞赛,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并一再强调党员应当“从头学起”。据此判断,当时俄共(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B.学会管理国家发展经济
C.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开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22年春,……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列宁旨在强调增强苏俄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排除C项;斯大林通过一五计划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故选C项。
9.(2023·湖南怀化·统考二模)苏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 )
A.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 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C.凸显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D.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苏俄”“余粮”“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等信息可知,材料表述的政策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通过“租借制”“租让制”等形式部分恢复资本主义,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A项正确;当时的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现实性问题,“凸显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述错误,此时的苏俄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排除D项。
10.(2023·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开展工业化建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材料“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可以看出此时苏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也属于这个范畴,排除A项;实质是利用市场来恢复经济,并不是协调经济比例关系,排除B项;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陕西汉中·统考二模)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已发生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答案】B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面对当时形势采取正确有效的外交政策,由原来的斗争转变为和平共处,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理论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
12.(2023·江西赣州·统考二模)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据此可知,列宁旨在( )
A.密切城乡关系 B.重建市场经济 C.巩固苏俄政权 D.维护小农经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可知,列宁主张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地位,最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密切城乡关系”只是目的一个方面,而非主要意图,排除A项;利用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非“重建市场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制定符合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而非说明维护小农经济,排除D项。13.(2023·江苏南京·统考三模)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及所学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材料反映的是1918年列宁认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有助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体现了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集中财物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苏俄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
14.(2023·山东滨州·统考二模)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 )
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
【答案】A
【详解】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福建三明·统考三模)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论断( )
A.充分借鉴了西方民主政治 B.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
C.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可知,该公式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公式中的“苏维埃政权”代表先进的政治文明,“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和“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代表先进的物质文明,“美国的国民教育”代表先进的精神文明,列宁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领导下由各类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社会系统,具有优越性,C项正确;西方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是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内部积累资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2023·安徽淮南·统考二模)1921年8月28日列宁撰写的《新时代,新形式的旧错误》一文发表于苏联《真理报》,列宁在文中郑重提出:“正因为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斗争,能更清醒、更谨慎、更周密地权衡时机,能采取各种让步来加强我们的实力,分散敌人的力量。”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实现 B.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十月革命即将获胜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材料“正因为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斗争……能采取各种让步来加强我们的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作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伟大决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C项正确;1921年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传入,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
17.(2023·山东威海·统考二模)苏俄(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联盟亟待巩固
C.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底(苏联)。据本题材料“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27年底,真正参与到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农民人数过少,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过低,苏联当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的投资很有限,而农业生产又非常落后,所以这严重影响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这说明苏联集体耕作缺乏条件,反映了出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仅凭少量农民参与农业集体化无法得出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的结论,排除A项;因“巩固工农联盟”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不一致,排除B项;造成苏联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8年,与材料时间1927年不相符,排除D项。
18.(2023·黑龙江·统考二模)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据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6年的苏联。1926年以后苏联的农业粮食产量并不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因此,苏联在农业领域进行政策调整具有合理性,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苏联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苏联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其否定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必要性,通过这一信息无法推断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
19.(2023·江西南昌·统考二模)下图是苏联艺术家普拉斯托夫创作于1937年的作品,以庆祝农庄大丰收为主题,画面色彩明亮而活泼,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作品可用于说明苏联当时( )
《集体农庄的节日》
A.农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B.国家工业化推动农业发展
C.艺术创作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D.流行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7年苏联艺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集体农庄的节日》中,集体农庄获得大丰收,作品“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高举斯大林肖像,体现了此时期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农产品,发展集体农庄的需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粮食,集体农庄下实行义务交售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B项;浪漫主义绘画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材料并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D项。
20.(2023·山西太原·统考二模)下表为1913—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变化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年份 农业指数(%)
1913 100
1921—1922 54.4
1922—1923 73.6
1925—1926 101.3
A.集体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工业化运动助推农持续发展
C.分配政策调整有助于经济恢复 D.计划经济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13—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变化情况”可知,1921年至1926年俄国农业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的方式调动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及发展,这说明分配政策调整有助于经济恢复,C项正确;此时的苏联还未开始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排除A项;农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为工业化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这一时期苏联还未开始工业化运动,排除B项;此时的苏联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计划经济不利于农业的转型升级,排除D项。
21.(2023·浙江·二模)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举措,有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他)及其政党试图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整合资源和劳动力。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该史家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信息“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可知,此时为经济危机时期,据材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通过五年计划和工业化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合材料“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体现的经济大危机时期,排除D项。
22.(2023·四川内江·统考三模)1928-1933年,苏联兴建了1500个工业项目,其中在乌克兰有400个,包括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厂等,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乌克兰成为苏联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这显示了( )
A.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成就 B.商品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D.斯大林模式的极大优越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3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来推动工业化,同时在工业化中以重工业为主,材料中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正是苏联这种工业化建设的体现,C项正确;1924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伴随着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故选C项。
23.(2023·全国·二模)1929年,联共(布)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有整村、整乡、整区、整州甚至整个共和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将千百万个体农民经济改变为集体经济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广大农民热切地拥护农业集体化运动
C.苏联模式使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提供市场,因此材料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推进是为了迎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是在192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触犯了农民的利益,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27.(2023·湖南岳阳·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全国·二模)1931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将每周7日工作制改为6日工作制,改革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还强调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废除了一些工业品的凭票售货。这表明当时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
A.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C.试图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D.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1年苏联政府经济部门调整工作制度,提高某些行业以及熟练工人工资,据此可知,苏联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节,工人工资并不是统一按劳分配,也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主要涉及工作制度、部分行业工人工资,未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A项;B项“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与题干“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相矛盾,材料只是对部分行业部分工人收入进行调整,不是对所有行业的工人,排除B项;D项符合史实,材料主要涉及1931年苏联经济领域的部分改革,没有突出计划经济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故选B项。
25.(2023·浙江·二模)如图是1930年的苏联宣传画《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该宣传画( )
A.表达了争取国内战争胜利的迫切需求
B.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D.彰显执政者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答案】C
【详解】宣传画上的文字和手执锤子、铁锹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形象,表达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加快完成五年计划的决心和目标,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C项正确;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故选D项。
26.(2023·湖南岳阳·统考三模)1941年8月22日,苏联商业人民委员部发布第312号命令:《关于在一些城市、工人新村和城镇对面包、糖和糖果实行票证》,规定不得晚于1941年9月1日,在197个城市居民点,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 该决议将城市居民分为四类: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类),职员(二类),工人和职员的家属(三类),12岁及以下儿童(四类)。该命令的实行
A.根源于战争形势的恶化 B.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沉重打击国内农业生产 D.推动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在一些城市、工人新村和城镇对面包、糖和糖果实行票证》,规定不得晚于1941年9月1日,在197个城市居民点,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312号命令发布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以后,通过将城市居民进行分类限购生活物资,优先保障了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对捍卫政权作出突出贡献者的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全盘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导致战前粮食已经面临短缺,战争形势恶化只是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苏联依靠国家强制命令,优先保证了关键人群的物资供应,体现了苏联模式的优势,排除B项;食物购买证主要涉及物资的定量分配,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 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宣传画的时间为1933年,正值苏联五年计划进行之时,材料中“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苏联在列宁去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此时并没有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向,排除A项;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苏联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排除C项;材料中“工厂厨房的建设”并非教育基础设施,排除D项。故选B项。
故选D项。
28.(2023·广东·二模)在1929—1945年间,苏联共与217个外国公司签订过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公司139个,德国公司33个,英国公司10个,法国、意大利公司各9个。对此斯大林说:“在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这说明( )
A.大萧条期间西方加强了对苏经济交流 B.国际协作提升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水平
C.美苏加强合作以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D.苏联工业化建设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45年间苏联。据材料题干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929-1945年间苏联向西方国家引进大量技术,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离不开外国。这说明此时期国际协作推动苏联工业化建设,B项符合题意;这些大型企业主要发生在1929-1945,大萧条时间1929-1933年,引进技术协定具体时间不详,无法确定经济大萧条期间西方与苏联交流的程度,排除A项;美苏合作是为了自身发展,非应对法西斯主义,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建立在国内,受到了外部援助,但离不开说法过于绝对,夸大外部援助的地位,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