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的杰出贡献;
2.研读课文,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探究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
4.品味本文简洁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5.掌握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导入
他是谁 1948 年, 在平津战役前, 他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古迹。 1950 年初,他与都市计 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 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 建议 在西郊建新北京, 保护旧北京城, 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 最终保住了北海的团 城。 1953 年 5 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为了不让四 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毁于一旦,他与很多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梁思成
一、文化常识积累
知人论世 梁思成(1901年 4 月 20 日一 1972 年 1 月 9 日),祖籍广东新会, 生于日本
东京, 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被誉 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 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 部委员, 作为主要设计者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作有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 (4 卷)。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 是清末改革家, 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 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 东京。 1912 年,辛亥革命后, 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 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读。 1915 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1924 年,和林徽因一 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 1927 年 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 年 3 月 21 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 洲参观古建筑, 8 月 18 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 筑学系。 1929 年 8 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 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写作背景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 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 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 于是他就立志一一“《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1931 年 9 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 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 回到北平, 进入中国 营造学社任职, 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 梁思 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 他跋山涉 水, 历尽艰辛, 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 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 1944 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个偏正短语, 简洁、严谨、醒目、层次分明。中 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 分为两个层面: “中国” 一词界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 “建筑”一词, 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学术 领域。
文体知识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 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逻辑思维手段(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 反驳等)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
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 是某些 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 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 果的科学总结。因此, 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创新见解、讲究证据、合乎逻辑、有实用价值 等基本特征。
阅读方法 阅读科技论文
1.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
2.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4.品味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5.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2 段)
第二部分(3-13 段)
第三部分 (14-17 段)
第四部分 (18-20 段)
引论(1-2 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主体(3-13 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深化(14-18):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结语(19):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 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建筑的“文法”“词汇”及其“可译性”,向我们展示 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 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达了发扬我国建筑上 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2、如何理解第 14 自然段的“文法”?
3、作者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
样性的
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4、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作者所谓的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之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 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
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 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 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 是因为 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
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品味鉴赏
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和地域范围;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 筑九个方面的特征,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 筑的“文法”,分析中国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 可译性”的问题;最后阐述本 文的主旨, 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 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 与文章的 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论述。
文章特点: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拓展阅读:感受人文情怀
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 例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北为尊相应和;又如:中国建筑
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一不偏不倚谓之中”的特点。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他立足于强 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彩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 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 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在这篇文质兼优的文章中, 有着充分的体现。认真品读这篇文章, 不 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 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 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着的 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业:完成“检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