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和、镜未磨、影、发、下”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
3、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学习从不同的观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
2、评价策略多元化:(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节奏诵读古诗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对比组诗,观察文本插图、读古诗想画面、小组交流、感情诵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古诗意思,从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3)借助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领悟组诗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观察、想象与表达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1)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目标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第一课时
(一)初读古诗,感知秋景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指导写“眉”字,上面不要写成“尸”。
二、检查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检查能否读正确。
指导读准:“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读hé,“平羌”的“羌”读qiāng。
3.看停顿标示、读出节奏。不同形式,反复诵读。
4.默读两首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小组交流。
三、整体对比,初步感知“异同”
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学习,说明两诗之间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读两首诗,发现相同之处。
交流要点: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都有月亮。都是唐诗,作者刘禹锡、李白都是唐代诗人,每句都是七个字(七言诗)。
2.再读古诗,对比两首诗不同之处。
交流要点:
A.作者不同:借助预习收集到的信息简要介绍两位诗人。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B.诗的内容不同:描写的景色不同。
《望洞庭》描绘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峨眉山夜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
C.月亮也不一样:一个是圆月,一个只是半圆。
D.观察点一样: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流动的,变化着观察点的观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E.心情不同:第一首表现的是愉快的心情,第二首感觉有些孤独。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对比异同第二课时
四、想象画面,对比古诗之“异”
1.对比两首古诗的内容不同。
轻声读古诗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给同位说一说。
2.诵读《望洞庭》,感受洞庭山水美。
(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看到的画面。
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清脆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2)学生读诗,质疑问难。
(3)小组交流“相”、“和”、“镜未磨”、“青螺”的意思。
交流要点:“两相和”的“和”是指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又因“潭面无风”,二者才能两相协调。
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其实有多层含义:除天上的月与地下的湖“两相和”;还有“月光”与“湖色”“两相和”;“湖水”与“君山”“两相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两相和”。
(4)如果把一望无际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那“君山”就可以想象成什么?(青螺)。指导“螺”字的笔顺,师生一起写。
板书: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君山 银盘
青螺
每次读到这两句,老师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诗句。齐读
出示:“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说给同位听。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3.诵读《峨眉山月歌》,感受月映清江美景。
(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读《峨眉山月歌》看到的画面。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特别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2)小组研讨:这首诗28字中12字为地名,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单调?为什么?
交流要点: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是什么时间?(秋天)。
B.第二句中的“影”指什么?(月影),而其中哪两个字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入”和“流”)
C.人们常说“月亮走,我也走”,只有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而下(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美景。
D.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路感受着月映清江的美景,所以感觉上并不吃力。
E.“思君不见”的“君”字在这里指什么?月亮(友人)。
F.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明月相伴,也融入了诗人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情感。
补充资料: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使用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方式作诗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有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称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二十八个字的诗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不但没有人取笑他在开“路程单”,却赞美有加。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依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聚焦写作背景,对比古诗之“情”
1.文章不是无情物,对比两位作者分别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适时补充资料,简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2.结合写作背景,再读古诗,体会两位作者借景各自抒发的情感。并说说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
《望洞庭》抒发了作者对洞庭湖秋夜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峨眉山月歌》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作者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抒发了自己或赞美或思念的感情。如果要在课题后补充一些内容,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你会怎么写呢?
(可以补“秋景篇”、“秋月篇”“江月篇”、“月亮篇”……)
4.把补写的建议及理由写下来,寄给教材的编者,说不定有被编者采纳的机会。
5.带着体会走进作者,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拓展积累,激发学习热情
1.欣赏《暮江吟》,看看美在那?
出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今天我们用“对比异同”的方法学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首古诗,课后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再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对比异同”的方法尝试学习《古诗两首》这样的课文。
3.拓展训练:
A.继续搜集阅读写秋天的诗和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想一想他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B.请以“走进秋天”为话题,选择不同的观察点(或静止的,或变化着观察点观察),走向田野、果园、花园、校园、……去观察、去想象、去体验,然后按一定顺序写篇小短文。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
七、板书设计:
望洞庭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君山 银盘 喜爱 赞美
青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思念
附件1:
3、《古诗两首》前置性学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
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二、我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
读准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仿写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三、我会使用工具书查一查。
《望洞庭》中“两相和”的“和”的读音:
《峨眉山月歌》中“平羌江水”的“羌”的读音:
古诗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
四、我能边读边想画面。
借助插图,试着读古诗想画面,选择其中的一首把想到的画面简要记下来。
六、我会收集整理信息
1、收集刘禹锡、李白的信息资料,记下关键词。
刘禹锡:
李白:
2、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3、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