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15:37:52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2分)
1~5:DBBDA
6~10:BCDBC
示例二
11~15:CDCDB
16:D
观点:古代并税式改革导致赋税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二、非选择题
(2分)
17.(1)特点:进谏纸张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
看法: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无论唐代两税法“量
失;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奏事不需回避。(6分,任
出制入”、明代“诸税合为一鞭,计亩征银”,还是清代
答3点即可)
“摊丁人亩”,这几次税费改革,均以取消苛捐杂税,归
(2)原因:(社会)社会环境比较开明开放:(制度)谏议
并税费,统一税制,简化税费征收手续为手段,实现了
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文化)诗歌和教育
并税除费。但随若时间的推移,受社会政治环境局限
繁荣。(6分,任答3点即可)
性的影响,地方官吏因时因事“巧立名目”增加税费,甚
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对诚少君主过失起到了积
至出现巧取豪夺滥征乱收的现象,导致原本已归并的
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推动唐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税费重复征收,从而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引
对后世谏议风气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分,任答2点
发流民问题甚至爆发起义。(8分)
即可)
由此可见,在专制集权体制之下,一方面公权无法得到
18.示例一
有效限制,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各种政务开支,
观点: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
所以并税式改革反而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2分)
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2分)》
19.(1)新发展: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
看法: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自唐代两税法以来,
建立外交关系。(4分)
无论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或是明代“诸税合为
(2)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有利于提
一鞭,计亩征银”,赋役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之一是逐
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对非洲,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的成
渐减少和消除人头税,而以田亩作为纳税标准。这种
果,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
变化不仅有利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
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6分)
是削弱了个体小农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依附关系,使其20.(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
获得身份自由,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客观上
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赋役制度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货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
币化,农民需要将所得实物变卖折现,从而推动了农产
全球性: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
品商品化,并直接促使农民从事商业或与市场发生频
性。(4分,任答2点即可)
繁联系。(8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
总之,古代赋役制度的并税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并促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
交流与融合。(4分,任答2点即可)》历 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
中央三级官制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汉代设中朝 B. 唐代设三省
C. 宋代设副相 D. 明代废丞相
2. 古代雅典创立的“贝壳放逐法”与现代的弹劾制度有所不同,受到弹劾而被放逐者不认为 是犯罪,既不判刑也不没收财产,而只是被驱逐出境,10年为期,不准返回。由此可知,贝
壳放逐法的确立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利于保证民主不受侵犯
C. 旨在使雅典民众参与政治 D. 利于缓解雅典阶级矛盾
3.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但反对者们则多次援引《大宪 章》来挑战他们的权威,这些反对者主张《大宪章》承认和保护每个英国人的自由。据此推
知,《大宪章》的出台
A. 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原则
B. 为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法理依据
C. 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D. 使斯图亚特王朝丧失了合法性
第1页(共8页)
4. 如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191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漫画。据此判断,该漫画的寓
意在于
A. 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 B. 抨击张勋拥立废帝复辟
C. 讽喻段祺瑞破坏民主 D. 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
5. 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
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A. 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 B. 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
C. 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 D. 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
6.1854年英国规定,文官考试以文科为主,强调自由艺术和年轻人的智力。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英国从大学、国营企业、商业、社会等各领域吸收有所专长的管理人才,充实到文官队
伍中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 经济发展推动管理的专业化
C. 文官选拔逐渐淡化文化水平 D. 扩招公职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7. 南朝刘宋时期,医者唐赐因饮酒得病吐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其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 为张氏剖腹残忍,属伤夫罪;而唐赐之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之子弃
市,张氏五年刑。该案的判决表明
A. 当时司法量刑不避亲疏 B. 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
C. 纲常观念影响法律判决 D. 深受理学道德教化影响
8. 《法国民法典》第5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 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
作,不能有任何创造。所以,“民法系”的特点是
A. 以判例法为主 B. 强调法律至上 C. 法官地位突出 D. 以成文法为主
第2页(共8页)
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后,人大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 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
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材料可以用来说明1954年宪法
A. 从法律上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增强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C. 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0.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
同等权利,还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些规定
A. 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兴起 B. 结束了世界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 强化了世俗权力的国家统治 D. 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11. 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民族因素,又包含区域因素。习近平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 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
调,民族区域自治
A. 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 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12.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 “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
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我国当代外交
A.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B. 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
C. 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 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3. 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 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基于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A. 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B. 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C. 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 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
第3页(共8页)
14. 当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
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A. 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低下 B. 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域
C. 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 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
15."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 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
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A. 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断丰富 B. 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
C. 世界彻底连成了一个整体 D. 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 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
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A. 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 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 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 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 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 “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 基本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 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唐代宗亦要
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第4页(共8页)
材料二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 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 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 失…… 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编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前后的并税式改 革的“积累莫返之害”,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后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 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税上加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 “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去从事商业。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任意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5页(共8页)
第6页(共8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跨过南海的万顷波涛,进入汹涌澎湃的印度洋,开辟 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航道。唐朝,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 往。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广州、泉州、杭州都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阿 拉伯大旅行家伊本 · 巴图塔访问我国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为世界唯一之最 大港亦无不可也"。正是在海上贸易和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朝,我国与东非海岸的
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陈公元《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 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剧烈动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 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 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热烈祝贺、率先承认他们所赢得的民族独立。 一批在1958年到 1965年间独立的非洲国家,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是: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 利亚、苏丹、突尼斯;西非的几内亚、加纳、马里、贝宁、毛里塔尼亚;东非的索马里、乌干达、肯
尼亚、坦桑尼亚;中非的扎伊尔、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南部非洲的赞比亚等18个非洲国家。
——摘编自唐同明《论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 6 分 )
20.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影响深远。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 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 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 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 有约50万 …… 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
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主编《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 不见的病毒以外,另有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 时至
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 ·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8分)
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