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必修下第八单元教学课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专题导入
“脊梁”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那么,一个人的使命与担当精神与他所处的现实有怎样的关系呢?
专题目标
1.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体会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4.理解作者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专题探究
《谏太宗十思疏》疑难词点拨:
任务一
解决文意疑难点
求木之长者( ) 必浚其泉源( )
虑壅(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塞( )源而欲流长者也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
无因喜以谬赏( )
夫( )在殷( )忧
zhǎng
jùn
fú
yīn
sè
yōng
chù
miù
必固其根本。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审慎。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专题探究
使动用法
古今异义。这里是本义,树木的根部;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所有的
大
深深的忧虑
能够
看不起别人
路人
督责人们
怀念仁德
本应写作“民”,因避免皇上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选拨有才能的人。
采纳。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专题探究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尚书·虞书·皋陶谟)
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逸周书·常训)
本文取此意
专题探究
《答司马谏议书》疑难词点拨: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愿意领教的。
术,指二人所持德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古今异义。古代是谦辞,用于自称,今天指小或少。
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考虑适当。
虽欲强聒。
尤在于名实。
难壬人。
胥怨者也。
度义而后动。
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名义和实际。
奸人,佞人,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相怨,胥,互相。
专题探究
《阿房宫赋》疑难词点拨:
辇来于秦。
哀,意动用法。
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这里作动词,乘车。
幸:帝王到某处。
灭族,古有灭三族、九族、十族。此处指秦彻底覆灭。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鼎铛玉石
多于九土之城郭。
谁得而族灭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均为名词。
把鼎当作铁锅,把玉当作石块,名词的意动用法。
九土:九州,指全国。
专题探究
《六国论》疑难词点拨: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引申为相伴。率:全,都,一概。
动词,保全。
得:符合;之:前面所说的道理。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
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颠覆。
此言得之。
厥,其;先祖:祖父;父:父辈。
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推测背景
《谏》
《答》
专题探究
奏章
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行文,填写表格。
任务二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书信
居安思危,
积其德义
驳斥责难,
坚持变法
骄奢、
奢侈
新法推行受阻
臣子
同僚
君王
唐太宗
重臣
司马光
唐太宗生活奢侈
司马光反对新法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写作目的
《阿房 宫赋》
《六国 论》
专题探究
文赋
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行文,填写表格。
策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晚唐时唐敬宗大兴土木。
北宋积危积弱,国运日衰。
士大夫
士大夫
君王
唐敬宗
宋朝君王
后人哀之而不谏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专题探究
归纳四篇文章相关资料:
任务三
知人论世,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文体理解 作者概况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专题探究
篇目 文体理解 作者概况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奏文的一种,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魏征,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不得重用,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因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接纳。
唐贞观年间,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日益巩固,唐太宗渐渐骄奢起来,大修庙宇宫殿,还四处巡游,百姓疲于服役,魏征为此四上奏疏,本文是其中一篇。
专题探究
篇目 文体理解 作者概况 写作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
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曲、散文方面均有独特成就,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终。
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为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
专题探究
篇目 文体理解 作者概况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
“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杜牧出生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宰相和史学家,他26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及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
唐敬宗十五岁继位,在位期间,耽于玩乐,不爱理政,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局势危险,借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专题探究
篇目 文体理解 作者概况 写作背景
《六国论》
“论”是古代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分政论和史论。本文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苏洵,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政论,文理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佑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并施行“抑武”政策,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六十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和商品,助长了契丹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专题探究
王安石
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直指时弊,仗义执言,义正辞婉,尽显忠君报国之心志。
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思考有深度,语言有力度。表现了进谏的智慧和为臣的责任。
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你认为哪位作者的家国情怀最为强烈?
魏征
总结秦覆亡之教训,借古鉴今,针砭时弊,清醒的头脑、深刻的见底,显示了文人的政治洞察力。
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以史为鉴,警示当朝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士大夫对国事的忧思与对现状的忧心。
苏洵
杜牧
士大夫对于国家大事的积极参与担当。
专题拓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
——程颐
理学家中,最早表现出“得君行道”倾向的是北宋思想家程颐。程颐不仅比王安石提出得君行道早了一年时间,而且提出了“格君心之非”、“君王与士大夫同治天下”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专题小结
文 体
作者身份
时代背景
现实针对性
写作对象
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课外阅读苏轼、苏辙、李桢的同题文章《六国论》,理解各自的观点与现实针对性。
专题巩固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