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100以内数的认识》(播种)
课时数量 5课时
设计者:
执教者:
单元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 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学业要求: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教学提示: 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 数与运算的教学。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二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
教材分析 纵观人教版教材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2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学生认识10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则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本单元的教学处于数概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习数概念的根本。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横向对比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教材编排大同小异,三个版本教材都安排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大小的教学,其中关于百数表的教学安排略有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是先探索百数表后学习比大小,以及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北师大版是先学习比大小,再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探索百数表。其次人教版和苏教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内安排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内容,只是编排位置不同,北师大版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在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三个版本教材的编排中都充分利用实物、小棒、计数器等教、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位,理解数的含义,初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都通过认识百数图,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人教版和苏教版还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数由于数字较小,学生感知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20以内的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00以内的数相对较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并不常用到。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数100以内的数,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少部分学生已经能进行100以内数的口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两极分化是较大的,甚至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还有困难。
我的思考 数的认识要注意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单元学习目标
(K)知能目标:通过现实问题情景,经历动手实践活动,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通过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U)理解目标:在数物体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T)迁移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与数有关的问题,并自觉用100以内的数表示,具有估算的意识。 (E)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单元教学结构图
单元前置作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是播种的季节。春天辛勤耕种,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播种就是在土坑里播撒种子,你认识哪些农作物的种子呢? 作物黄豆玉米土豆草莓果实 种子
小朋友们,请你抓一把黄豆,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再数一数,想一想黄豆怎样摆放可以让别人一下就看出来是多少粒,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黄豆的数量? 估计有( )粒,数一数有( )粒 我是这样记录的:
单元学习规划
课 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核心活动 评价方式
第1课时 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结合具体实物,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 活动1: 估一估一把黄豆有多少粒。 活动2:数一数一把黄豆有多少粒。 活动3: 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让别人清楚的看出来黄豆的数量。 活动4: 小组合作:用多种学具表示58 (材料:计数器、零散小正方形、零散小棒、点子图) 活动2评价标准: 1、我数出10个黄豆先放一起,最后一眼能看出来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数又对又快,+★★★; 2、我是一个一个的数黄豆的,数对了,+★★; 3、我数了几次才数对,+★。
第2课时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数的顺序 活动1: 仔细观察,黄豆和玉米哪个多呢? 小组交流汇总想法。 活动2:全班汇报交流 活动3:总结 活动1嵌入评价: 1.记录员:有效的记录组员分享观点+★; 2.发言人:清晰明确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3.讨论者:针对发言人的观点,参与讨论进行补充完善+★。
第3课时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培养数感。 比大小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活动1: 乐乐有10粒黄豆种子,请你估一估小明和东东有多少粒黄豆。 (小明有58粒,东东有15粒),再数一数吧。 活动2: 选取两个数,说一说它们的大小关系。 活动2评价标准: 1、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用符号或语言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第4课时 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决问题 活动: 有58粒黄豆种子,每一垄种10粒,够种满几垄? 你能想出几种办法解决问题问题呢? 活动评价标准: 1、能想出三种及以上方法解决问题,+★★★; 2、能想出2种方法解决问题,+★★; 3、只能想出一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5课时 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通过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 活动: 出示黄豆种子图: 左边3个10粒黄豆,右边2粒黄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答呢? 活动1嵌入评价: 1.能提出三个及以上问题并正确解答的,+★★★; 2.能提出两个问题并正确解答的,+★★; 3.能提出一个问题并正确解答的,+★;
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课时名称 100以内数的认识
课 型 新授课
学情调研 学生已经经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的认识,现在即将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于数概念的建立还比较模糊,学生的数感还有待加强。本堂课的难点就是拐弯数和建立数感。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理解10个十是100,感受“十”和“百”的关系。 【理解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 【迁移目标】:在认数的过程中迁移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思想,初步建构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前置作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是播种的季节。春天辛勤耕种,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播种就是在土坑里播撒种子,你认识哪些农作物的种子呢? 作物黄豆玉米土豆草莓果实 种子
小朋友们,请你抓一把黄豆,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再数一数,想一想黄豆怎样摆放可以让别人一下就看出来是多少粒,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黄豆的数量? 估计有( )粒,数一数有( )粒 我是这样记录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方式
环节1 [活动详情] 联系生活,读数引入。 师:小朋友,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含有数的信息。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2022)》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一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本单元教学中尽量要做到沟通生活,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环节2 [活动详情] 前置汇报,唤醒经验 汇报活动1:估一估一把黄豆有多少粒。 展示过程:估的差别很大→估的比较接近。 汇报活动2:数一数一把黄豆有多少粒。 活动3: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让别人清楚的看出来黄豆的数量。 展示不同的记录的方法: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数出十个放一堆 [设计意图] 数数是本单元的重要活动,数数时可以按个计数也可以按群计数。一个一个的数十最基本的数数方法,是计数的实质,在数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也可以感受数的顺序与大小。在数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数之后再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对比优化十进制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2评价标准: 1、我数出10个黄豆先放一起,最后一眼能看出来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数又对又快,+★★★; 2、我是一个一个的数黄豆的,数对了,+★★; 3、我数了几次才数对,+★。
环节3 [活动详情] 借助学具教学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 小组合作:自选学具表示58 (材料:计数器、零散小正方体、零散小棒、点子图) 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100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十进制、位值制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妥善解决好这一对矛盾,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概念,课堂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学习资源既是形成抽象数概念的桥梁,又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直观支撑。 组内互评
环节4 [活动详情] 结合生活,建立数感。 活动4:100到底有多大? (出示1捆小棒,想一想:100根小棒有多粗) (出示两杯花生,告诉学生第一个透明杯子中装20颗花生,估一估另一个透明杯子中装了多少颗花生?100颗花生) (用装100粒花生的杯子装的下100粒红豆吗?估计一下会到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小小的活动,使学生发现同样是100,由于事物的大小不同,所以呈现的效果不同。但100里面有10个十是不变的。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十是一百 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位, 第二位是位, 第三位是位,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本班有同学( )人。 (2)教室里有( )张桌子,( )把椅子。 (3)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周年。 (4)我国有( )个民族。
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对“2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既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表达中内化,在对比中深化。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加深对数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表达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