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七节《物体的浮沉条件》
章节名称 《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 (1) 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体验实验的乐趣和重要性; (2) 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知道控制变量法并能用此方法控制物体的浮与沉,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3)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4)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通过自学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通过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2345 了解会理解了解了解 (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上浮、下沉、漂浮、悬浮、沉底); (2)能用控制变量法对物体的浮与沉条件进行分析;(3)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4)了解潜水艇、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5)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先从生活中的例子去了解常见物体的浮沉情况,再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通过实验以及多媒体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以及重力的关系。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事引入:建国60周年海上阅兵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潜水艇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用一段视频展示一则时事热点新闻:我国建国60周年海上阅兵的一个亮点——核潜艇接受检阅的片段。紧接着引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问: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同学们想知道它的浮沉原理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浮沉条件。 观察 好奇兴奋思考 用贴近时事和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宏伟的阅兵仪式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的近代科学,让学生理解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实验,形象感知】让学生回顾物体在液体中的几种常见状态:漂浮、悬浮、下沉、上浮,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实物展示漂浮、悬浮这两种状态和上浮与下沉这两个过程。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空心的容易浮,实心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回顾思考回答 知识准备,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从而打下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思想基础。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由于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这两种状态时,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对处于这两种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得出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时受力条件。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是动态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节课用了一个小实验来探讨它们的受力条件:(1)用细绳拉着一块小铁块,让铁块在水中静止,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放手,再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物体下沉条件。(2)用手压着一木块,让木块在水中静止,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放手,再让学生对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物体上浮条件。 引导学生思维:从受力分析角度探讨问题。1.先让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时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处于这两种状态时要满足浮力等于重力的条件。2.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3.请学生对实验中现象进行描述,并对下沉与上浮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4.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总结出物体下沉与上浮条件,并将结论写在黑板上。 思考回答观察思考分析回答理解记忆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结规律】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条件:漂浮:F浮=G悬浮:F浮=G下沉:F浮G提问:问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认识是否还有疑问。有的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没有的话,教师提问学生:漂浮与悬浮的物体都满足F浮=G的条件,为什么物体却一个漂浮于水面,一个悬浮与水中? 强调: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板书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处于漂浮和悬浮的是两个不同的物体。处于这两种状态的物体有什么区别?再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的物体只要部分浸入水中,就能使得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这样的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要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才等于重力。所以虽然都是F浮=G时,有的物体能漂浮,有些物体能悬浮。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件图示,进行总结。思考深化理解记忆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系统的了解。通过进一步提问,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
【知识应用 拓展提高】一、分析潜水艇的浮沉原理。1.引导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2.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漂浮:F浮=G下沉:F浮G 提示学生:潜水艇能自由的浮沉,要得益于潜水艇的特殊构造——潜水艇有两个储水仓,储水仓能自由地进行充水和排水,从而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量(用动画模拟潜艇充水和排水过程。)问:是否能够结合潜水艇的结构特点和浮沉条件来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板书和动画,分析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听讲观察思考思考回答互相讨论,交流想法领悟回答记忆 引导思考的方向:潜水艇的浮沉与潜水艇的结构有密切联系。潜水艇的结构使得其能通过充水和排水来调节自身重量。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地思考。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将规律教学导入应用阶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课件展示潜水艇的浮沉过程,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二、浮筒打捞原理。由于浮筒的浮沉原理与潜水艇很相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可以理解它的浮沉原理。 结合图片和动画,以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为启示,引导学生理解浮筒打捞过程中的浮沉原理。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闻,丰富课堂,强化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进步突出重点。
【课后思考】由老师表演一个浮沉子的魔术,让学生观察。为了让学生明确课后思考的方向,用动画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再鼓励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来解释浮沉子的浮沉原理。 老师表演,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做到形象具体。同时要注意做到点到即止,留有思考空间。 好奇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