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29 17: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溶液 四、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溶液的内容,本小节内容安排为5课时,本节课是第4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晶体和结晶,这部分知识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为A级。虽然本节课的学要求不高,但是对知识有归纳总结的作用,既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继“粗盐提纯”实验之后,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知识的延续。因此,本内容是使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本校特色是小班化教学,本班级只有19人,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执教班级整体学习程度在年级中属于中上水平,大部分同学对于化学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思维活跃,如果有效激发求知欲,可以积极参与知识构建;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有待提高,需要营造认知氛围,才能主动参与认知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晶体的概念,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硫酸铜晶体的俗名和化学式。
(2)知道结晶的概念,知道不同的结晶方式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验“降温结晶对比试验”,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归纳两种结晶方式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实验方案的评价。
(2)通过分析生活中“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理和溶解度曲线、阅读茶卡盐湖的资料并分析其生产过程,提升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提纯硝酸钾的实验方案,初步学会用降温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标本、图片感受化学之美,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微观结构,逐步形成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结合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冰糖搅拌棒”,以及盐碱湖的生产,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提升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科学素养。
(3)通过简单了解我国盐业发展史和《天工开物 作咸》的知识,认识我国古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结晶的原理,结晶方式和不同物质的适用范围。
2.难点:用结晶法分离多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原理。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运用
实验用品:放大镜、显微镜、试管(内分别装实验和硝酸钾固体)、胶头滴管、表面皿、烧杯、冰块、热水、硝酸钾和食盐的混合物、固体标本(食盐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面粉固体)、冰糖搅拌棒。
学习资源:PPT 课件、学生活动卡
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初步体会并运用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核心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则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
因为本节课知识本体难度不大,所以将课程设计的重心向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偏移,期望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化学之史,感受化学之美,体会化学之用。本节课以实验活动为载体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阅读、实验探究、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通过聆听、思考、质疑、讨论、设计、实验等环节,完成知识构建,完善知识网络,在智、能等方面训练和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1 从“冰糖搅拌棒”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为结晶的学习埋下伏笔。
活动1 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固体标本,让学生领略化学之美,并从宏观上发现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
交流、归纳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0、81页,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拓展 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微观结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逐步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结合的化学核心素养,并初步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
情景2 通过回顾“粗盐提纯”实验 ,认识蒸发结晶,并从定量角度结合溶解度知识分析实验原理,尝试从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的知识和学习。
活动2 通过降温结晶对比实验,引导学生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交流、归纳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选择结晶的方式。
情景3 介绍我国的盐业发展简史以及《天工开物 作咸》中关于池盐生产部分,了解我国的古代化学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景4 根据溶解性曲线分析“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理。
交流、归纳 学会用降温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认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景5 根据资料分析茶卡盐湖产盐原理,知识迁移,对降温结晶分离混合物方法的合理运用。
活动3 设计实验“从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了解降温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解决模式”与“探索—发现模式”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导,层层设疑,讨论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构建,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呈现了化学学科部分核心思想和育人价值。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趣味引入让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观察晶体的环节,学生们都很兴奋,并把这样的学习热情持续到了下课,学生能很好地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顺利突破了难点,例如: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学生很快明白了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并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微观结构图片,体会到“结构决定性质”;根据降温结晶对比实验的现象和分析溶解度曲线,归纳出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范围。
但在观察降温结晶法使硝酸钾和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由于将冰块放置在表面皿下方,冰块融化会有水滴落,可以改为将冰块放置在餐巾纸上,再将表面皿放在冰块上方,或者改用冰袋降温,便于学生操作,更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
最后进行“从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设计时,可以增加演示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的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