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5.1 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5.1 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29 17: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酸碱中和反应
教材分析 《酸碱中和反应》是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学习内容。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时通过设计中和反应探究实验,以及实验中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借助“中和反应中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分析 “中和反应”这一概念学生已经在7年级的科学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知道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中和反应的应用,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不能从化学的视角去分析其内在的缘由。对“中和反应”的概念也是错误的,他们认为酸性和碱性物质的相互作用都属于中和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引出中和反应,并与科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纠正中和反应的错误认识。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纳总结,了解对比、归纳、演绎和迁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盐的组成,能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为验证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问题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但是思维的严密性,实验创新性等方面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建立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绘制中和反应过程各量的变化图像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问题分析思路与方法,感受量变会引起质变的科学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 3、在体验充满探究性的化学活动中,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工具 与资源说明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铜固体、酚酞。 信息技术:希沃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引入 【讲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提问】为什么被蜜蜂蜇了要涂弱碱性物质,被马蜂蜇了要涂弱酸性物质? 观察并思考。 PPT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想像。
酸碱中和反应定义 【学生实验】 组别实验药品ACu(OH)2固体与稀HClBBa(OH)2溶液与稀H2SO4CNaOH溶液与稀HCl
【讲述】 A、B两组混合过程中有明显现象,说明反应发生了,那么同学们能书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提问】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酸碱混合,是不是意味着反应没有发生? 【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测定温度变化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放出热量的反应。 观察,记录现象。 在学案中完成化学方程式书写。 观察现象,记录 PPT 实验演示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有明显现象和无明显现象的常见酸和碱反应的实验, 得出酸碱中和反应定义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定性分析 【讲述】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能产生的现象 【提问】对于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除了测定温度之外,还能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两者反应? 【实验】用酚酞试剂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实验】魔力试管 【提问】两支试管中的试剂可能是什么? 讨论、思考、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分析,回答。实验揭秘 实验 通过无现象反应的实验证明,提升实验的设计能力,思维能力。
定量分析 定 量 分 析 【过渡】 实验现象的背后反应出了试管中物质的质量的变化,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提问】 绘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过程中,溶液PH、反应物、生成物的变化曲线图 【分析】二维坐标图中的关注点 观察、绘制并分析图像。 观察、体会、思考。 在学案中完成图像绘制。 PPT 分析图像,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中和应用 【讲述】 化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中和反应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人体健康都有着密切联系。 【视频】氢氧化铝中和胃酸过多。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思考。 PPT 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课堂 小结 【总结与反思】 回顾课堂内容,完成知识梳理。 回忆思考。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作业 布置
板书设计:
(
定义
)
(
农业
) (
pH
变化
)
(
定量
) (
温度
变化
) (
应用
)
酸碱中和反应
(
m
溶质变化
) (
定性
) (
人体
健康
)
(
有明显现象
) (

明显现象
)
(
温度的变化
) (
酸碱性
的变化
) (
颜色变化
) (
生成
沉淀
) (
固体溶解
)
(
反应物的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