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
以探究的理念去研究物质溶解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溶解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讲了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因素,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及相互转化方法,既是对物质溶解过程的拓展延伸,又为后边学习物质溶解性的改变打下基础
3.学生分析
本次授课的学生是初三学生,刚接触溶解的有关知识不久,化学学习基础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知识简单化,方法指导细节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含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含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习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存在与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通过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自己以小组合作,观察实验,集体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多媒体应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知识印象深刻;虽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却能促进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环节一:创境激趣、设疑引思 播放视频《干洗的奥秘》,讲述发现干洗的历史小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煤油、汽油之类的液体能够去除污垢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观看影片,感受化学的神奇,带着思考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用生活中的趣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溶解奥秘 引导学生逐步按要求完成小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一:室温下,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水和汽油,分别滴加少量食用油,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实验二:1、室温下,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10 mL水,再分别加入2g蔗糖、2g硝酸钾晶体和2g熟石灰,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向所得蔗糖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中再分别加入2g蔗糖和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实验三:1、将实验二所得硝酸钾溶液取一部分放入小烧杯A中备用,剩余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固体是否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观察现象。2、向小烧杯A中备用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搅拌,看是否能溶解。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并完成探究过程。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按要求逐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并准确描述,完成学案; 提出控制变量思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反思实验,发现规律 通过分析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并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规律,逐步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积极思考,理解物质溶解性的概念。 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溶液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发现规律,总结结论的能力
环节四:讨论交流,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回顾实验过程,思考讨论“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条件 培养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总结方法的能力
环节五:学以致用,设计大赛 教师出示问题:“有两瓶氯化钠溶液,一瓶是饱和溶液,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别。” 学生设计鉴别方案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环节六:归纳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要有条理的引导学生总结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学生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反思: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呢?学生做当堂检测学案 总结学法比总结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