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力臂概念及画法。
三、教学器材
杠杆、小人、钩码、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
一、杠杆
多媒体:跷跷板、撬棒、压水井
简单机械的发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跷跷板、撬棒和压水井它们在力的作用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的。
定义: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实物展示的跷跷板是不是杠杆,寻找它的支点在哪里?
二、杠杆的平衡
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
活动:体重不同的两人能否让跷跷板水平平衡?
学生寻找杠杆水平平衡的位置。
引导思考得出杠杆水平平衡除了与两个人对杠杆的压力有关外还与人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当力和距离满足一定的关系时,杠杆能水平平衡。
设计方案:利用杠杆模型对杠杆进行简化,探究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 F1/N F2/N L1/CM L2/CM
1
2
3
分析与论证: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乘积是相等的。
F1 · L1=F2 · L2
评估:我们的实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存在问题:实验条件太特殊。如:杠杆是直的,力始终与杠杆垂直,仅仅是处于水平状态的平衡。
改变条件再进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发现距离没变,但力变大了。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乘积是相等的。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L1 、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则杠杆的平衡条件表示为:F1 · L1=F2 · L2
力臂的画法:
1、确定杠杆的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4、用字母L1或L2标出。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力臂:
板书: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
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跷跷板谈起,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上,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同时又使学生享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