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说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诸葛亮及《出师表》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课文,总结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并掌握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 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朗读体悟法语句对比法背景联系法
四、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学过较多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学生能自主结合注释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理解。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
五、说教法学法
品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启悟法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师:同学们,诸葛亮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有关他的哪些文章吗 (《诫子书》《三顾茅庐》)在《诫子书》中,他劝诫自己的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三顾茅庐》中,他身居隆中,却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运筹帷幄。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诸葛亮北上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情怀。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步骤二、初读课文
(一)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二)生自读,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下注释中标注的字音。
(三)指名生读,师板书读错的字音。
(四)齐读板书的字音两遍。
步骤三、译讲课文
(一)自学指导(投影):请边读课文,边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不会的做上记号。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翻译。
(二)学生对照文下注释自学,老师巡视,将共性问题板书于黑板。
(三)师:时间到,刚才在自学中,我发现同学们遇到这些困难,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四)指名译讲第一自然段
1.讲解表的意思,并归纳:记说序等都是一种文体。
2.投影句子以及句子翻译。
归纳"然"的用法,强调古今异义“开张”。
3.师: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举一反三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五)生自由巩固翻译。
步骤四、积极探究
(一)师: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诸葛亮向刘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二)师:蜀国当时面临了哪些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由此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1.分析不利处境后,师:形势虽然危急,但我们也拥有有利的条件,例如
2.分析有利条件后,师:形势虽然危急,但是臣子将士们渴望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用文中的话说“盖追先帝之……”。也就是说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有希望的。由
此诸葛亮提出了第一条建议是……
3.诸葛亮为什么在奏章的开篇就要分析不利局势向刘禅提出自己的建议
(1)师投影写作背景。
(2)师:诸葛亮写这篇奏章,说到底是对刘禅的不放心,他知道刘禅宠信宦官,长此以往,“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所以在出师伐魏之前,向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4.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情感(对刘备去世的痛惜、形势危机的担心、从臣子将士身上看到的希望、劝慰刘禅的情真意切):
步骤五、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背诵第一段,比谁背得快。
七、说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亲贤远佞荐忠臣
出师北伐表忠心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2、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四、说学情
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这节课,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步骤二、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1.理清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环节一:分析第1段。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③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
④这一段中,诸葛亮对后主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交流点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⑤这一段中诸葛亮先后三次提及先帝,其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之志,启示他学先帝广开言路。
小结:此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环节二:分析第2段。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交流点拨: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
交流点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小结:此段提出“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环节三:分析第3、4段。
①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交流点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②诸葛亮提出了“亲贤”的建议,“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③“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这两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环节四:分析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事”指什么?
交流点拨:“先汉所以兴隆”“后汉所以倾颓”。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借助汉代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希望刘禅能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为的是使出师无后顾之忧。
3.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环节一:分析第6段。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④哪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交流点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结:此段作者述身世,讲经历,以使后主明白先帝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2)环节二:分析第7段。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哪句话表明北伐时机已成熟?
交流点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小结:此段叙述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忠贞不贰,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的决心。
4.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分析第8段)。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交流点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交流点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结:此段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这既是臣对君忠心的表现,也是长辈对晚辈关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步骤三、体会“寓情于议”的语言特色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中,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的目的。
步骤四、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文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甲:“忠”应该理解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可见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一直是胸怀抱负、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生乙: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刘备知遇之恩所带来的沉重的枷锁。他只知忠于刘氏父子,却不审时度势,这是一种狭隘的忠君爱国情怀。如果他真的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庸无能吗?
教师点拨:对于诸葛亮是否“愚忠”的话题历来就有争议,以上两位同学也各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分析诸葛亮的“忠”的时候,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力求全面、中肯。
步骤五、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步骤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23课的训练。
2.背诵全文。
七、说板书设计
不利: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 广开言路
有利: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八、说教学反思
为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落实本文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这堂课再开始时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发生在刘氏父子与诸葛亮之间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以“表”这一文体“动之以情”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原因、表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强情感教学,注重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心之向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这堂课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略显不足。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