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巩固练习:第1课 老子与孔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巩固练习:第1课 老子与孔子(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27 08:0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老子与孔子(上)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自学导航】 阅读教材2~4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孔子的学说
思想主张:
1、核心主张:
“仁”:
思考 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
提示: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
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
②要求:a.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③方法:“忠恕”;
④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礼”:
思考2: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注意: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 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 ②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③方法:a.克己复礼;b.正名 ④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天命观):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
(1)教育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4)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5)学习态度: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影响:
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3、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当时他的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了吗?为什么?
注意:①缺乏统一的中央政权实施礼制;②不符合诸侯国迫切的军事、经济需要。
【拓展1】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老子与孔子(下)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自学导航】 阅读教材2~4页,完成以下问题:
二、老子 ——《道德经》
(一)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道”,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二)影响:
1、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2】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巩固训练】
1.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政”思想的是( )
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敬鬼神而远之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
9.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武
10.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巩固训练】
1.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政”思想的是( )
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解析】A A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体现仁政;B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项是孔子的“礼”的思想;D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礼乐制度上的规格是依据等级制度确定的。孔子的“礼”属于政治思想,侧重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从材料来看,是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极端不满。【答案】A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B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其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 “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答案】B
(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答案】B
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解析】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答案】C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核心“仁”的理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所以①②正确。孔子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它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④正确。孔子的思想与当时诸候国争霸,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现实不相符,不受当时各国的重视,所以不是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故③是错误的。
8.孔子主张要实现 “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敬鬼神而远之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 【解析】C 孔子的仁即爱人,要实现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C。
9.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武 【解析】B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抓住材料商的关键“虚怀若谷”“反对争名夺利”等词语。这属于老子道家的思想。
10.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