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上)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2.准确识记并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自学导航】 阅读教材6~10页,完成以下问题:
概念解析: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从各自派别的利益出发,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历史背景 最根本的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政治前提:诸侯争霸、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宽松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4)阶级和文化条件:私学 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5).民族关系:争霸战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孟子、荀子(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 ”,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的主张; ②伦理观:提出“性 论”。 ③义利观:倡导“ ”。
评价:孟子被尊称为“ ”,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主张: ①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 ”和“ ”的命题。 ②伦理观上:“性 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认为治国应以 为主,也主张
评价: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二、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①“ ”、“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②提倡“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铺张浪费,主张“ ”、“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下)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2.准确识记并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自学导航】 阅读教材6~10页,完成以下问题:
三、庄子(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张: ①提出“ ”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②提出“ ”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 ”主张人应顺从自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 ① 、 、 相结合,建立 的国家。 ②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 。
(2)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 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 基础。
【合作探究二】
韩非子曾说:“今欲以先王为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又说:“事在四方,要 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还说:“上设重刑而奸尽止。”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包括思想主张产生的根源、主要内容、 阶级实质及社会影响。)
五、孙膑(兵家代表人物)
主张: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 ,重视 的作用。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法家思想中的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巩固训练】
1.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百家争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群星璀璨,诸子百家主要围绕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人生价值三个焦点进行论战,他们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3.中国著名典故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苏武被拘匈奴十九载,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我们从中获取的营养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4.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5.“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
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
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8.“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10·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参考答案
DCAABA
BBB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