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巩固练习:第10课 梨园春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巩固练习:第10课 梨园春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27 08: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难点】
重点: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自学导航】 阅读教材41~43页,完成以下问题:
一、戏曲的起源
1.萌芽: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 ,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 ”,其中便蕴含着戏曲的萌芽。
2.发展:①春秋战国以后的 、 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②唐代宫廷中出现了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 ”,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 。
3. 形成:“南戏”
(1)原因: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
(2)概况:两宋之际,在 一代流行起一种戏曲称 。它用多种表现手法演出完整的故事,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戏剧的成熟——元杂剧
1.时间: 朝
2.特点:①将 、 、 、 、 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②用演员 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
3.流行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当时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4.代表剧作家及其作品: 、
5.影响: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
②形成了中国戏曲 和以象征 表意的特殊传统
三、“百戏之祖”——昆曲
1. 鼎盛时期:
2.特色:表演以 为主要特色。
3.代表作品:汤显祖的《 》
4. 地位及影响:①明中后期,熔 、 、 、 、 为一炉的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②对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称为“ ”。
【特别提示】元杂剧形成于元代北方,是以市民阶层为基础。昆曲则兴起于元代南方,是以文人雅士等知识分子群体为基础。
四、“国粹”京剧——戏剧的高峰
1.背景
①外因:明清时期,北京是 中心
②内因:清 年间,徽戏剧团 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形成:徽班吸收了湖北 以及 、 、 等剧种的腔调和表现形式,字韵上也受到了 文化的熏陶晕染,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探究一
材料 清代徽商富甲一方,纷纷蓄养戏曲班社,因此被誉为“徽班”。徽班角色艺,融合了“京、秦二腔”逐渐享誉江南。客观上为徽班进京创造了条件,京剧逐渐成为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市民艺术。其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居,创奇,有的源于小说神话,情节中的是非善恶依从传统道德——核心是“忠孝仁义”。
结合材料归纳京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其提供了观众来源。
3.特点
(1)在内容上: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在角色分工上:分为 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3)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 、 并重的传统,
(4)艺术手段:综合运用 等艺术手段,
(5)气氛渲染:用 等管弦乐器控制节奏,随心所欲的展现大千世界。
4.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 ”,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出奇光异彩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图1 傩仪面具 图2 元代杂剧陶俑 图3 京剧脸谱
材料二 请看三副关于戏曲的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速、谁报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材料三 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从2005年开始实施。从2005—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一千多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点的?
(3)你从材料三中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特别提示】
1.“傩”是什么?
“傩”,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 ——《说文解字》“傩”是上古先民以驱
“傩”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他们带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之声,以惊吓、驱逐恶魔。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
2.梨园与梨园弟子
“梨园”创立于唐代,是唐代音乐机构之一。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在长安光化门外禁苑中。《唐会要》载:“ 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这里的“上”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精通音律,喜好歌曲,设梨园亲自教乐工、宫女演习音乐舞蹈。后来,沿用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位于陕西临潼华清池的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现今在其遗址 上,建起了一座集文博、歌舞、茶艺、沐浴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和旅游娱乐的综合性建筑。
3.关于京剧
(1) 京剧形成的背景原因
﹙1﹚京剧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北京的文化氛围是京剧形成的有利环境。明清时期的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为戏剧艺术在北京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其次,统治者大力提倡,上至皇宫,下至官商人家都有戏班。再次,老百姓喜爱,市井小巷,戏坊林立,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2﹚“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关键。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徽剧占据了北京的戏剧舞台。道光年间,徽班开始对外演出,在接触其他剧种的时候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征
表现
内容




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戏曲中人物间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
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巩固练习】
1.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员们进行了长达3分钟的《戏曲》表演。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 )
A.原始宗教歌舞 B.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宴乐
C.唐代宫廷中表演的歌舞戏 D.元代的壁画
2.《家有儿女》里刘星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怎么比窦娥还冤”。“窦娥”这一形象出自下列哪位戏剧家的代表作品( )
A.关汉卿 B.白朴C.马致远 D.王实甫
3.下列剧种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杂剧 ②昆曲 ③京剧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①②
4.元朝杂剧的出现
A.标志着适合百姓观赏的戏曲出现 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C.成为我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 D.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
5.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我国戏剧发展的起源和成熟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①傩戏面具 ②元杂剧壁画 ③京剧《玉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7.20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亚洲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其中,中国某一剧种以其精彩绝伦的表演感染和震撼了所有观众,表现了“国粹”的博大精深。它应该是 A. 黄梅戏 B.豫剧 C. 京剧 D. 越剧
8.在戏剧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周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形式体现了戏曲艺术的
A.综合性 B. 程式化 C.虚拟化 D. 现实性
9.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10.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11.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法。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正义等,其中表示“铁面无私”的主色调是
A.白色 B.蓝色 C.黑色 D.黄色
参考答案
探究一 结合材料归纳京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其提供了观众来源。
巩固练习
选择题:1.A 2.A 3.B 4.B 5.A 6.C 7.C 8.C 9.D 10.C 11.C

合作探究(1)地位:图一中的傩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图二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三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信息: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家大力支持、保护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