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 说“木叶”(导学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9课 说“木叶”(导学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9 17: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林庚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文学论文的文体特点;
3.梳理文章思路;
4.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5.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能够“有所得”,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自 学 案
一、基础知识
(一) 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 原籍福建闽侯人,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 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 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 年以后, 他作 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 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 6 部新诗集。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 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在唐诗 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 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等。
(二) 文体知识:文学论文的特点
(1)科学性(实事求是,客观);
(2)创见性(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3)专业性(针对性、专业术语)
(三) 解题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 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 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 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 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 得我们借鉴。
(四)(1) 读准字音
恽( )灼灼( )寒砧( )冉( )翩( )征戍( )袅袅( )照浦( )
褒( )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应锭( )言筌( )窸窣( ) 迢( )

(2) 辨析字形并组词。
袅( )枭( ) 朗( )琅( ) 蛊( )盅( )
燥( )噪( )躁( ) 迢( )诏( ) 褐( )竭( )羯
( )
(3) 理解词义(早读积累)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象声词。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一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义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稠密的样子。 皎皎:形容明亮。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 思。
教学案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自学案完成情况,收集学生问题。
三、通读文章,梳理内容,完成表格
(1)梳理 1-6 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1 第一部分 ( )
2
3 第二部分 ( )
4
5 第三部分 ( )
6
(2) 整体感知全文,思考:能否把文章标题“说‘木叶’”改成“说‘树叶’” 结合作品内 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本文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 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歌意境的差别, 进行了美学辨析。指出诗歌的精妙不仅在于 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且在于它的潜在意义一一暗示性。
四、熟读文本,思考问题,完成表格
梳理诗句 概括特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木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一一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一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树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总结:根据作者的观点, “木”在艺术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1) (2)
小结: (1)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从字面上讲, “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 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 引起的也联想不 同。 “木”
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 到非木
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所谓“暗示性” 是指
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即它带给人的联想, 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 意蕴
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2) 延伸思考: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五段,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 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①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 方法指导
读诗, 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包括生活常识暗示和文化心理暗示——文化 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 歌丰富的内涵。
①显现诗中的意象。意象简言之是包融诗人情感的形象、图景。形象性是诗歌的一大特 点, 理解了诗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还不等于跨进了诗歌的大门, 只有通过语言符号这一 环节,在头脑中浮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与图景,才算真正进入了鉴赏阶段。
②探求诗句的意蕴。阅读诗歌的时候,透过词句在自己的脑海中显现出一个个形象、一 幅幅画面, 还不是阅读欣赏的终点。只有把握了一首诗的意蕴, 即诗中具体形象、画面所贯注 的精神内容,才进入到阅读鉴赏的深层阶段。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引人入胜。其次:读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梳 理出清晰的文脉。 ①文章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②弄清行文的顺序、段落间的逻辑 关系;③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④抓住体现文章论证思路的连接词。这样才能真正读 懂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逻辑之美。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辩证性地阅读议论文 不少学者对林庚先生本文的观点提出质疑:
1、《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 次,用“树叶”28 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 次, 用“树叶”1 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 次,用“落叶”204 次;《全宋词》中用“落木”
10 次,用“落叶”47 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 次,“落木”50 次,“落叶”93 次。 ——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
2、珍木郁苍苍。 (刘桢《公宴诗》 )
遥爱云木秀。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
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乔木生夏凉。 (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
群木昼阴静。 (韦应物 《夏景园庐》 )
山木尽亚洪涛风。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 相反地, 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 每一句中似乎 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 陈友琴《温故 集》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六、拓展阅读
1、《古意》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思考:“催木叶”能不能换成“催树叶”
2、思考下列诗中“梅”的暗示性
众芳摇落众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宋)林逋《山园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宋)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七、作业布置:完成检测案习题。
检测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 “木叶”,含有 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 。“落叶”与“木叶”在诗 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 “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 “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 的落叶。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 (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 人如见叶落之形, 似闻风行之声, 虽是空中之叶, 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 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 在家门前, 在台阶上, 也许地点不同, 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 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 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 它是飘舞在 空中的, 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 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 “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 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 仅仅是秋叶本身, 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 “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 “袅袅 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 整棵树的形象都 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 “至于‘落木’呢, 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 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 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 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游子 漂泊, 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 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 “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 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 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木”的坚强挺立,只能有“叶”的孤苦无依。
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 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若用“木叶”的话,因“木”对大地的牢 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诗境的。
不必再举了, “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 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 “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 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 阔大苍凉, “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 “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 便扩大到全面, 认为凡是用“木叶”的 都和“树叶”不同, 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 便得出结论 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 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 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 我看就不一定是这 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 他们在用 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 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 绝对没有黄色的给 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 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 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 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 “嘉树”的确不能 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 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 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
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 早已约定俗成, 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 方, 必须用“木”字, 应该用“树”的地方, 必须用“树”字。 “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
‘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 “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 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 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 (韦应物《寄 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 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选自陈友琴《温故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 “落叶”,者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 的落叶。
B .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 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 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 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 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 绝对 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 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而“木”给人 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材料一认为, 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 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 去国怀乡者的孤寂, 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 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 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 .材料一认为, “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 深沉情感。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 诗歌境界的一项(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 .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5.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木叶’从来都不能”与原文不符,原文 为“几乎从来都不能”。B.“‘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错, 原文为“有时是‘脱’”。“完全脱离了树”也错, 用“木 叶”时, “木叶”也可停留在树上,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就是例证。 D.“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 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扩大范围, 只是作者所列举的有关“木”的诗句有这种感觉, 且“每一句都 有绿化之美”表达绝对,文中有“似乎”二字,是一种推测。故选 C。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观点的能力。 B. “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 常带着游子的感伤……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李白的《秋风 词》里也有落叶: ……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 辗转难安”,可见因果关系颠倒。故选 B。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文中论点理解论据的能力。 A.“木”体现的是郁郁苍苍和荫浓 茂盛的景象, 给人生机和活力, 不能表达题干中的情感。 B.写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 簌簌而下的落叶仿 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可以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C.意思是兴庆官和甘露殿, 处处萧条, 秋草丛
生。宫内落叶布满台阶, 长久也不见有人打扫。能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D.写的是时间已到了 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表达了漂泊、零落、孤苦、
苍凉的深沉情感。故选 A。
4 .材料一:①“木叶”“落叶”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象,“木叶”常常脱离树木,而飘舞在空;“落叶”仅仅指秋 叶本身,且铺陈于地。②“木叶”“落叶”创造不同的诗歌意境,“落叶”表达漂泊、零落、孤苦之类的深沉情 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
材料二: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有些含“木”的 诗句还给人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的感觉。②“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大约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与前 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音节和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观点的能力。分析材料一开头两段“‘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
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 ‘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一、 ‘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 象”“’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 落叶”,以及第一层的总结段“由此我们可以总结: ‘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 ‘木叶’造成的联想 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 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得出答案①。
结合“二、 ‘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 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概括言之, ‘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 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得出答案②。材料二:“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 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 便扩大到全面……便得出结论”“从这些都用了 ‘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相反地, 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 盛的景象, 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 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得出答案①。由“大 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
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得出答案②。
5 .①同:都是先提出观点,后再举例分析。②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落叶’和‘落木’是 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形象”的观点,然后从意象、意境两个层面分析“落叶”“落木”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 者没有高下之分。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然 后从“木”的暗示性和联想的不切实际、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没有总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两则材料结构特点异同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林庚先生《说‘木 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 上是迥然有别的, ‘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后面结合例子进行分析。材料二第一段说“林 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后面举例分析。综上①同:都是先提出观点,后再举例 分析。
②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比如第一段结尾“‘落叶’和‘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 ‘落叶’和‘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即先提出观点,说明“‘落叶’和‘落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形 象”,然后从意象(一、 “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意境(二、 “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两个层面分析“落叶”“落木”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作为诗歌形象, “木叶”和“落叶”没有 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在第一段“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 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然后从“木”的暗示性分析:“从 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接着说明联想的不切实际: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 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 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 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 联想有关”。又从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 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最后结尾段“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 边落木萧萧下’ ,‘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 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 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没有总结。综上 可见二者结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