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19: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
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盛世?
开元盛世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题跋: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版图)之广,生齿(人口)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2.立历史解释,知道: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情况;
3.立足历史解释,掌握:人口增长的状况和影响。
(一)背景:农业生产的恢复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
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即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源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推广。这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4)人民的辛勤劳动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清代耕地面积变化图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玉米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①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水利兴修: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③粮食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玉米、甘薯)
明朝引进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甘薯录》
棉花
甘蔗
药材
茶叶
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引种推广的意义:
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还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③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④经济作物: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 花卉、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清朝:
“湖广熟,天下足”
谚语:(宋)“苏湖熟,天下足”(清)“湖广熟,天下足”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二: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材料三: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手工业工场特点:
规模大、 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较成熟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工场≠机器大工厂
手工业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传统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
自用为主,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清代纺织图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性质的早期生产关系
水路
陆路
商旅往来频繁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业发展
①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②陆路和水路运输发达
3.商业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 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前村的杂货铺
木渎镇的沿街店铺
云贵川各省杂货行
苏州城的商业街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商业网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商业发展表现
北京
《前门街市图》
南京
苏州
说说工商业繁荣城市的分布特点:
江宁
广州
京杭大运河
读图学史
都处于沿江和运河或沿海之地,
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乾隆时正阳门外的大栅栏一带,
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清朝改名为江宁,地居长江下游,
“南北商贾争赴”的市场。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清代广州港盛况
《盛世滋生图》
汉口镇
盛泽镇
徽商
晋商
山西商人。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
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江南徽州府商人。
主要经营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工商业市镇和商帮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徽商,最初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他将这些财富用于_______________。
购置田地
思考如果你是黄崇德,你会如何使用这些巨额财富,请说明理由?
思考请结合《姑苏繁华图》的局部信息,分析他的选择是否合理,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是什么?
局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未发展原因):
①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②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清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1.概况:明末人口数量减少(下降)原因:明末经济衰败,连年战乱。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 (公元1681年)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各朝代粮食产量,秦汉417亿斤,唐代626亿斤,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支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极峰。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三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2.根据材料,思考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①社会相对安定
②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政策鼓励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
占当时世界的1/3
3.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人口暴涨将近四十倍。
三、人口的增长
知识拓展:康乾盛世中国白银占有量
(康乾盛世)中国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西班牙银元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吨和74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清朝货币采用
银两与铜钱并用制
白银货币化
白银占有量
世界第一
清朝贫银国
海外白银流入
欧洲国家购买
中国丝茶瓷等商品
结合示意图及教材知识,分析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
清朝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示意图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材料三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均耕地减少
(地少人多)
【消极影响】
①人口密度加大,
人地矛盾突出;
②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积极影响】为农业、工商业提供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三、人口的增长
课后活动:
1、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接近35%。
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2、国外引进的作物与清朝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
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原因:
表现:
影响:
人口增长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______生产,是“国之大计”,大力推行______政策 。
(1)耕地面积 ,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 。
(2)兴修 ,治理河道,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 ,改良品种,推广 作物;经济作物 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不断扩大
开垦
垦荒
种植技术
高产
品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对 和城镇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业
水利
手工业
商品经济
手工业:
商业:
表现:
影响:
清朝前期,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手工业工场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 。
商业网
工商业市镇
晋商
乾隆
2.城市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如山西 ,江南徽州府的 。
徽商
时,全国人口总数达1.5亿。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康熙
人地矛盾
本课小结
1.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朝(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得到显著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A
A
课堂小练
3.谚语的演变蕴含者一定的历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变化表明( )
A.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 B.宋以后江南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
C.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 D.明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A
4.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