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题01 生物和生物圈
考向一:考查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一般需要结合生活实例或诗词来进行判断生物的生命特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考向二:考查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认识,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几部分内容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以分析说明题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通过对教科书有关图表的拓展的考查,突出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以综合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摄取的食物关系,以填空题形式考查食物链书写,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生命特征及现象的判断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2、生物能进行呼吸。举例: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举例:植物落花、落叶;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举例: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态瓶等都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4、正确书写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②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③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④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突出表明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温度 B.土壤 C.水分 D.风
【答案】C
【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生物开始发萌。因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中描写的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选:C。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
A.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
B.鲨鱼在太平洋中自由遨游
C.源自雪山和草原的黄河水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
D.在亚洲施用的DDT农药出现在南极生物体内
【答案】B
【解析】A、海鸥的迁徙跨越了森林、海洋、农田等多个生态系统,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整体。A不符合题意。
B、鲨鱼只太平洋这一个生态系统中自由遨游,并没有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所以,无法证明生物圈是一个整体。B符合题意。
C、源自雪山和草原的黄河水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流经多个生态系统,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整体。C不符合题意。
D、在亚洲施用的DDT农药出现在南极生物体内,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D.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有些消费者有多种食物,如鹰吃食草鸟、蛇和鼠,因此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该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B正确;
C、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为生产者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可见,在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正确;
D、图中食物链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共7条,鹰为最高营养级,D不正确。
故选:D。
4.一个生态学家在比较一种生长在两个不同点地点A和B的草本植物的生长。为比较来自2个地点的群体数目,她从每个地点分别收获了30个个体,然后测量每个个体的根的长度、根生物量和茎生物量。下面总结了这些测量结果:根据这些数据,下面陈述哪个很可能是正确的?( )
地点 平均根长(cm) 平均根生物量(g) 平均茎生物量(g)
地点A 27.2±0.2 348.7±0.5 680.7±0.1
地点B 13.4±0.3 322.4±0.6 708.9±0.2
A.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于地点A
B.在地点A的植物生长力高于地点B
C.在地点A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于地点B
D.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营养少于地点A
【答案】C
【解析】A、根据平均根长和平均根生物量,地点B均小于地点A,由结构决定功能,可知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多于地点A,A错误;
B、根据平均茎生物量可知在地点A的植物生长力低于地点B,B错误;
C、根据平均根长可知在地点A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于地点B,C正确;
D、根据平均茎生物量可知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营养多于地点A,D错误。
故选:C。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丙代表兔,则它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可形成骨骼
B.丙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C.甲代表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可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答案】C
【解析】由图解可知,甲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判断出甲为生产者,而甲和丙都被乙分解,判断出乙为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丙直接或间接地以甲(植物)为食,又被乙(分解者)分解,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丙为消费者。
A、丙代表兔,属于哺乳动物,其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可形成骨骼。A正确;
B、丙是消费者,是食物链的一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C错误;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甲→丙。故不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C。
6.萌萌同学很喜欢动手实践。她用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观赏。奶奶担心瓶子被碰倒里面的水洒出来,
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请问,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 )
A.敞口的瓶子会吸收阳光和空气
B.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阳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空气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答案】B
【解析】萌萌同学的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可以使生态瓶获取阳光。奶奶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让生态瓶密封。在自制的生态瓶中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B。
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C
C.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A、B、D、E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C是非生物成分,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B错误;
C、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两者是同时进行的。C正确;
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大豆根瘤菌固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B.大豆根瘤菌必须生活在大豆植物根部,吸收大豆的有机物,才能从空气中转化大豆所需的含氮物质
C.由于大豆根瘤菌生活在大豆体内,并从大豆体内获得现成有机物,因此,大豆根瘤菌属于寄生
D.大豆根瘤菌不但能生活在大豆根部进行固氮,而且还能在蚕豆、花生根内进行固氮
【答案】A
【解析】A、大豆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A正确;
B、大豆根瘤菌必须生活在大豆植物根部,在土壤中固定空气中的氮,进而转化为大豆所需的含氮物质。B错误;
C、大豆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C错误;
D、大豆根瘤菌只能生活在大豆根部进行固氮。D错误。
故选:A。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这句话中黄雀身上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A.螳螂 B.蝉 C.植物 D.光能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因此黄雀身上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故选:D。
10.地球上包含着种类多样、大小不一的生态系统。有关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B.“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C.产氧量最多——海洋生态系统
D.调控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A、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源,蓄洪抗旱方面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正确;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产氧量最高,正确;
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调控能力弱。调控能力最强的是生物种类多的森林生态系统,错误。
故选:D。
11.深秋季节我国北方地区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马尾松比杨柳更适应寒冷
B.马尾松不受环境的影响
C.杨、柳落叶说明不能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杨、柳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冬天,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落叶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马尾松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因此,杨、柳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故选:D。
1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B.“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B
【解析】A、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正确。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错误。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正确。
故选:B。
13.如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不易分解的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A.几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可用食物链表示为D→A→B→E→C
B.这几种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生物C
C.若生物A的数量大量减少,生物B的数量也会减少,而生物D的数量会增多
D.物质和能量会随着几种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循环流动
【答案】B
【解析】A、表中生物体中农药含量关系是:D>A>B>E>C,依据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特点,农药最多的应是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所以,食物链表示为C→E→B→A→D。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随着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这几种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生物C。B正确。
C、在A选项的食物链中,B是A的食物、D是A的天敌,所以,若生物A的数量大量减少,生物B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多,而生物D会由于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D错误。
故选:B。
14.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疏松土壤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较小
C.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
D.枯叶蝶双翅合拢时像枯叶
【答案】A
【解析】A、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疏松土壤,属于生物改变环境,符合题意。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较小,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不符合题意。
D、枯叶蝶双翅合拢时像枯叶,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生态系统都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生态平衡永远不会被打破
B.一个生态系统无论简单还是复杂,被破坏后,都不能再次恢复
C.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生态平衡一旦形成,只要没有人为干预,就不会被打破
【答案】C
【解析】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无论简单还是复杂,被破坏后,还能慢慢地恢复,错误。
C、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正确;
D、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人类要遵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规律,不要超过它自身的限度,否则,将来大自然必将报复我们人类。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对生态系统生产性的作用,二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的作用。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到以前水平,但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还是可以恢复的,错误;
故选:C。
16.下列各项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中蝉取食树的汁液,而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捕食螳螂,它们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食物链必须得有生产者,A不正确;
B、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正确;
C、“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17.在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C
【解析】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的影响。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非生物因素雨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C。
18.“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出了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下列内容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与此一致的是( )
A.变色龙随环境改变体色
B.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
C.常刮大风的岛上出现许多无翅残翅的昆虫
D.地衣被称作是陆地上的“开路先锋”
【答案】D
【解析】A、变色龙随环境改变体色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B、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C、常刮大风的岛上出现许多无翅残翅的昆虫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D、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表明生物影响改变环境。
故选:D。
19.“一山不容二虎”用能量流动来解释,合理的是( )
A.老虎食量太大
B.老虎所处的营养级高,流到它体内的能量少
C.老虎生性喜欢独处
D.老虎食性单一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故选:B。
20.如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与它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除该食物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
B.图二表示该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其中丙对应的是蚱蜢
C.图一中蚱蜢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蚱蜢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D.草原生态系统成分简单,所以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一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要组成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在此食物网中蜥蜴的营养级的最高,所以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图二中的食物链应为:丁→甲→丙→乙。图一中的食物链:草→蚱蜢→螳螂→蜥蜴。所以丙对应的生物是螳螂。B错误。
C、图一中蚱蜢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蚱蜢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所以蚱蜢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C正确。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21.在某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在食物链“植物→野兔→狼“中,若野兔的天敌大量死亡,野兔的数量会增多,植物(野兔的食物)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以野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增多,一段时间后,野兔的数量随着植物的减少或以野兔为食的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较长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还会保持动态平衡。
故选:B。
22.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该是( )
A.A→B→C→E B.A→B→E C.A→D D.A→B→C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A→B→E。
故选:B。
23.“硅藻→虾→小鱼”为东营某农业科技合作社的水塘中的一条食物链,如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C.物种甲的数量突增,物种丙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D.若水体内存在汞等有害物质,则丙体内的含量一般最高
【答案】C
【解析】A、物种丙表示小鱼,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A正确;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阳光的影响,B正确;
C、物种甲的数量突增(可能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覆盖在水面上,这可导致水体缺氧,使得物种乙和物种丙的数量减少,C错误;
D、在生物体内铅、汞等有毒物质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因此,该生态系统中丙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D正确。
故选:C。
24.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土壤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
C.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物圈中是最强的
D.水稻和杂草之间的关系为合作关系
【答案】B
【解析】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分解者一般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C错误。
D、此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分、营养物质等,它们是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25.《说苑 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映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露水→蝉→螳螂→黄雀
B.螳螂和蝉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C.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树
D.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答案】D
【解析】A、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绿色植物,而此链条不是,A错误。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含的食物链是树(或植物)→蝉→螳螂→黄雀。此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树(或植物),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消费者消费者黄雀;蝉是植食性动物,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螳螂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上述反映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黄雀。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越往后,消费者数量越少,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动物和人是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是逐次递减的。因此,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D正确。
故选:D。
26.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等缓流水体,引起浮游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进而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底栖藻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河蚬(xiǎn)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它可以吸取富营养水体内的营养元素,进而改善水质。请分析回答:
(1)河蚬主要以水体内的有机碎屑为食,还能滤食水中微小的生物个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期间分别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内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
①两组实验中的对照组的水体内均 (有/无)河蚬的参与。
②图1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内浮游藻类的密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三个实验组出现的状况均是随时间增加逐渐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河蚬滤食了浮游藻类,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水质。
③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能 底栖藻类生长,底栖藻类的密度能够体现水体内氧气含量。
④苦草是一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是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物种之一。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水质,促进沉水植被的恢复。请你根据以上实验进行预测,在一定范围内,苦草的相对生长率会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 。
⑤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机理是: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密度, (提高/降低)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 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
(2)①无
②降低
③促进
④升高
⑤提高 促进
【解析】(1)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2)①第一组对照组中浮游藻类密度随时间增加而升高,第二组对照组,底栖藻类密度最低,两组水体均无河蚬参与。
②由图可知三个实验组出现的状况均是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
③河蚬密度越高,底栖藻类密度越高,所以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类生长。
④田苦草是沉水植物,河蚬吃浮游藻类,提高水体光照条件,促进苦草生长,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苦草的相对生长率会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升高。
⑤河蚬可以滤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浓度;同时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底栖藻类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7.狮子鱼(如图示)被誉为“会游泳的蝴蝶”,早期生活在太平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水族爱好者带到了大西洋,狮子鱼在这里迅速繁殖和蔓延,消灭了大量本地鱼类,从此成为大西洋中可怕的“诅咒”。
(1)大西洋生态系统在分类上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
(2)狮子鱼按生活环境分类,属于 生物。它有着醒目的褐红色、棕色和白色条纹,在遇到危险时会用鲜艳的颜色恐吓天敌,并且用身体上的毒刺攻击对方。狮子鱼华丽的颜色和毒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
(3)狮子鱼会猎杀鲷鱼等食肉鱼类的幼鱼作为食物,而鲷鱼则会捕食毛虾、磷虾和糠虾等虾类。磷虾、糠虾等喜食水中的浮游藻类,例如硅藻。硅藻等浮游藻类是这一水域中的 。请通过上述文字信息,写出一条包含狮子鱼的食物链: 。
(4)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向海洋中排出的废物日渐增多。如果某种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那么在上述所写的食物链中, 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5)狮子鱼入侵给大西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地鱼类的数量和比例迅速下降,难以恢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巴哈马群岛的伊柳塞拉岛附近,通过生态模型计划的、为期18个月的绝地大反攻,使潜水员们终于捕杀了足够多的狮子鱼,从而使本地鱼类的数量开始回升。这一报道说明短期内大西洋生态系统的 能力不足以维持其平衡,需外力参与才能得以恢复;该事例同时说明 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
【答案】(1)海洋生态系统
(2)水生 适应
(3)生产者 硅藻(或浮游藻类)→磷虾(或毛虾、或糠虾)→鲷鱼→狮子鱼
(4)狮子鱼
(5)自动调节 人类活动
【解析】(1)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所以,大西洋生态系统在分类上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海洋生态系统。
(2)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可分为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等。狮子鱼生活在海洋,所以,它属于水生生物。狮子鱼有着醒目的褐红色、棕色和白色条纹,在遇到危险时会用鲜艳的颜色恐吓天敌,并且用身体上的毒刺攻击对方,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硅藻等浮游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这一水域中的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代表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方向。所以,包含狮子鱼的食物链是:硅藻(或浮游藻类)→毛虾(或磷虾、或糠虾)→鲷鱼→狮子鱼。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如果某种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那么狮子鱼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狮子鱼入侵给大西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地鱼类的数量和比例迅速下降,难以恢复。这说明短期内大西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足以维持其平衡,需外力参与才能得以恢复。狮子鱼早期生活在太平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水族爱好者带到了大西洋,所以,该事例同时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
28.春暖花开,小麦返青,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绘制了有关物质循环图、食物网图及喷洒农药后有毒物质含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能同时表示图二中小麦叶蜂的是 。
(2)图二中,共包含 条食物链,小麦分别对应图一和图三中的 。
(3)图二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该生态系统中,占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原因是 。
(4)此生态系统中,如果麦田遭受病虫害,农民首先使用杀虫剂,这样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到所有消费者包括人类的健康,请你提出一条环保可行的措施: 。
【答案】(1)戊
(2)4 甲和A
(3)分解者与非生物部分 太阳能 鸟、蛇 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4)引进小麦叶蜂的天敌
【解析】(1)图一中,甲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甲是生产者;乙能将甲、戊、丁、丙的遗体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乙是分解者。所以,图一中食物链为:甲→戊→丁→丙,对应图二中食物链小麦→小麦叶峰→青蛙→蛇,所以戊表示图二中的小麦叶蜂。
(2)图二中的食物链有:①小麦→鸟→蛇;②小麦→田鼠→蛇;③小麦→小麦叶蜂→鸟→蛇;④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共4条。小麦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对应图一中的甲。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小麦中的有毒物质最少,因此图二中小麦对应图三中的A。(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二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与非生物部分。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级被各种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所以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该生态系统中,占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鸟和蛇,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自动调节能力较小,稳定性较差。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生物来防常用的方法有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以鸟治虫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29.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而达到相对“零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不仅在于减少碳排放,更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碳汇能力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碳的能力,指标有碳储量和碳密度等。碳储量与森林面积和林木数量有关,碳密度与树龄有关。图1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简图,图2是某研究团队对福建省森林资源进行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的统计分析。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乙的能量最终来自 ,甲通过 获得能量。该系统的碳循环要实现“碳中和”,需要②过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 (写图中序号)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由图2可知,福建森林分布特征中,碳储量与碳密度随树龄增长的特征 (选填:相同/不同)。为提高森林整体碳汇能力,优化龄级结构,建议合理提高 (写出一种龄组)的比例。
【答案】(1)太阳光能 分解动植物遗体 ①③④⑤ 乙→b→a→c
(2)不同 中龄林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乙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因此乙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甲是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得能量。①过程代表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④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⑤过程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要实现“碳中和”,需要②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①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⑤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丙代表消费者,有毒物质量从少到多依次是b、a、c,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以生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因此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乙→b→a→c。
(2)由图2可知,碳储量随树龄增长先增加后减少,而碳密度随树龄增长先增加后持平再增加,所以碳储量与碳密度随树龄增长的特征不同。由图2可知,中龄林的碳储量最大,因此为提高森林整体碳汇能力,优化龄级结构,建议合理提高中龄林。
30.阅读下面《蛇与庄稼》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某地曾经发生了一次洪水,许多田地被洪水淹没了。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后来,二位农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来也奇怪,那二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这位农民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又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被它们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被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获得了好收成。
(1)在故事中的田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请写出故事中的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该食物链中的蛇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者。
(3)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是非生物部分和 。
(4)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庄稼,那么积累有毒物质DDT最多的生物是 。
(5)该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 能力。
(6)如图哪幅图可以表示田鼠与蛇的关系 。
【答案】(1)庄稼→田鼠→蛇
(2)太阳能 庄稼 消费者
(3)分解者
(4)蛇
(5)自动调节
(6)丙
【解析】(1)在故事中,田鼠吃庄稼,蛇吃田鼠。因此其食物链是:庄稼→田鼠→蛇。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庄稼)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庄稼。而蛇等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庄稼为食物,属于消费者。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因此能量流动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庄稼,消费者——田鼠、蛇,没有提到分解者。
(4)进入食物链的有毒物质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在以上的食物链中,蛇位于最高级,因此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5)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和种类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6)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关系。图甲表示互利共生,图乙表示一方寄生关系,图丙表示捕食关系。蛇以鼠为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用图丙表示最合适。压轴题01 生物和生物圈
考向一:考查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一般需要结合生活实例或诗词来进行判断生物的生命特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考向二:考查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认识,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几部分内容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以分析说明题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通过对教科书有关图表的拓展的考查,突出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以综合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摄取的食物关系,以填空题形式考查食物链书写,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生命特征及现象的判断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2、生物能进行呼吸。举例: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举例:植物落花、落叶;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举例: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态瓶等都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4、正确书写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②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③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④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突出表明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温度 B.土壤 C.水分 D.风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
A.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
B.鲨鱼在太平洋中自由遨游
C.源自雪山和草原的黄河水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
D.在亚洲施用的DDT农药出现在南极生物体内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D.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4.一个生态学家在比较一种生长在两个不同点地点A和B的草本植物的生长。为比较来自2个地点的群体数目,她从每个地点分别收获了30个个体,然后测量每个个体的根的长度、根生物量和茎生物量。下面总结了这些测量结果:根据这些数据,下面陈述哪个很可能是正确的?( )
地点 平均根长(cm) 平均根生物量(g) 平均茎生物量(g)
地点A 27.2±0.2 348.7±0.5 680.7±0.1
地点B 13.4±0.3 322.4±0.6 708.9±0.2
A.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于地点A
B.在地点A的植物生长力高于地点B
C.在地点A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于地点B
D.在地点B可利用的土壤营养少于地点A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丙代表兔,则它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可形成骨骼
B.丙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C.甲代表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可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6.萌萌同学很喜欢动手实践。她用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观赏。奶奶担心瓶子被碰倒里面的水洒出来,
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请问,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 )
A.敞口的瓶子会吸收阳光和空气
B.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阳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空气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C
C.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8.下列有关大豆根瘤菌固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B.大豆根瘤菌必须生活在大豆植物根部,吸收大豆的有机物,才能从空气中转化大豆所需的含氮物质
C.由于大豆根瘤菌生活在大豆体内,并从大豆体内获得现成有机物,因此,大豆根瘤菌属于寄生
D.大豆根瘤菌不但能生活在大豆根部进行固氮,而且还能在蚕豆、花生根内进行固氮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这句话中黄雀身上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A.螳螂 B.蝉 C.植物 D.光能
10.地球上包含着种类多样、大小不一的生态系统。有关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B.“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C.产氧量最多——海洋生态系统
D.调控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
11.深秋季节我国北方地区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马尾松比杨柳更适应寒冷
B.马尾松不受环境的影响
C.杨、柳落叶说明不能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杨、柳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1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B.“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3.如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不易分解的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A.几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可用食物链表示为D→A→B→E→C
B.这几种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生物C
C.若生物A的数量大量减少,生物B的数量也会减少,而生物D的数量会增多
D.物质和能量会随着几种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循环流动
14.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疏松土壤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较小
C.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
D.枯叶蝶双翅合拢时像枯叶
15.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生态系统都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生态平衡永远不会被打破
B.一个生态系统无论简单还是复杂,被破坏后,都不能再次恢复
C.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生态平衡一旦形成,只要没有人为干预,就不会被打破
16.下列各项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7.在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出了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下列内容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与此一致的是( )
A.变色龙随环境改变体色
B.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
C.常刮大风的岛上出现许多无翅残翅的昆虫
D.地衣被称作是陆地上的“开路先锋”
19.“一山不容二虎”用能量流动来解释,合理的是( )
A.老虎食量太大
B.老虎所处的营养级高,流到它体内的能量少
C.老虎生性喜欢独处
D.老虎食性单一
20.如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与它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除该食物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
B.图二表示该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其中丙对应的是蚱蜢
C.图一中蚱蜢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蚱蜢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D.草原生态系统成分简单,所以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21.在某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2.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该是( )
A.A→B→C→E B.A→B→E C.A→D D.A→B→C
23.“硅藻→虾→小鱼”为东营某农业科技合作社的水塘中的一条食物链,如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C.物种甲的数量突增,物种丙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D.若水体内存在汞等有害物质,则丙体内的含量一般最高
24.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土壤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
C.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物圈中是最强的
D.水稻和杂草之间的关系为合作关系
25.《说苑 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映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露水→蝉→螳螂→黄雀
B.螳螂和蝉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C.在上述反映的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树
D.黄雀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26.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等缓流水体,引起浮游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进而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底栖藻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河蚬(xiǎn)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它可以吸取富营养水体内的营养元素,进而改善水质。请分析回答:
(1)河蚬主要以水体内的有机碎屑为食,还能滤食水中微小的生物个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期间分别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内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
①两组实验中的对照组的水体内均 (有/无)河蚬的参与。
②图1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内浮游藻类的密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三个实验组出现的状况均是随时间增加逐渐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河蚬滤食了浮游藻类,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水质。
③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能 底栖藻类生长,底栖藻类的密度能够体现水体内氧气含量。
④苦草是一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是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物种之一。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水质,促进沉水植被的恢复。请你根据以上实验进行预测,在一定范围内,苦草的相对生长率会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 。
⑤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机理是: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密度, (提高/降低)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 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7.狮子鱼(如图示)被誉为“会游泳的蝴蝶”,早期生活在太平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水族爱好者带到了大西洋,狮子鱼在这里迅速繁殖和蔓延,消灭了大量本地鱼类,从此成为大西洋中可怕的“诅咒”。
(1)大西洋生态系统在分类上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
(2)狮子鱼按生活环境分类,属于 生物。它有着醒目的褐红色、棕色和白色条纹,在遇到危险时会用鲜艳的颜色恐吓天敌,并且用身体上的毒刺攻击对方。狮子鱼华丽的颜色和毒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
(3)狮子鱼会猎杀鲷鱼等食肉鱼类的幼鱼作为食物,而鲷鱼则会捕食毛虾、磷虾和糠虾等虾类。磷虾、糠虾等喜食水中的浮游藻类,例如硅藻。硅藻等浮游藻类是这一水域中的 。请通过上述文字信息,写出一条包含狮子鱼的食物链: 。
(4)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向海洋中排出的废物日渐增多。如果某种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那么在上述所写的食物链中, 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5)狮子鱼入侵给大西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地鱼类的数量和比例迅速下降,难以恢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巴哈马群岛的伊柳塞拉岛附近,通过生态模型计划的、为期18个月的绝地大反攻,使潜水员们终于捕杀了足够多的狮子鱼,从而使本地鱼类的数量开始回升。这一报道说明短期内大西洋生态系统的 能力不足以维持其平衡,需外力参与才能得以恢复;该事例同时说明 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
28.春暖花开,小麦返青,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绘制了有关物质循环图、食物网图及喷洒农药后有毒物质含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能同时表示图二中小麦叶蜂的是 。
(2)图二中,共包含 条食物链,小麦分别对应图一和图三中的 。
(3)图二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该生态系统中,占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原因是 。
(4)此生态系统中,如果麦田遭受病虫害,农民首先使用杀虫剂,这样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到所有消费者包括人类的健康,请你提出一条环保可行的措施: 。
29.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而达到相对“零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不仅在于减少碳排放,更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碳汇能力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碳的能力,指标有碳储量和碳密度等。碳储量与森林面积和林木数量有关,碳密度与树龄有关。图1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简图,图2是某研究团队对福建省森林资源进行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的统计分析。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乙的能量最终来自 ,甲通过 获得能量。该系统的碳循环要实现“碳中和”,需要②过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 (写图中序号)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由图2可知,福建森林分布特征中,碳储量与碳密度随树龄增长的特征 (选填:相同/不同)。为提高森林整体碳汇能力,优化龄级结构,建议合理提高 (写出一种龄组)的比例。
30.阅读下面《蛇与庄稼》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某地曾经发生了一次洪水,许多田地被洪水淹没了。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后来,二位农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来也奇怪,那二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这位农民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又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被它们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被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获得了好收成。
(1)在故事中的田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请写出故事中的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该食物链中的蛇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者。
(3)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是非生物部分和 。
(4)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庄稼,那么积累有毒物质DDT最多的生物是 。
(5)该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 能力。
(6)如图哪幅图可以表示田鼠与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