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1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夜弧
(1)划分:晨昏线(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下图所示:
(2)意义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
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极夜范围达最大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4)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思考 据图说出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二、四季的更替
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①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3)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思考 不同温度带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哪些特征?
答案 温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1.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三大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注:公式中日出、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可以求对称纬度的昼长(夜长)。
3.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图
(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方位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等。
(2022·6月浙江选考)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2.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关键信息点拨]
?北极星出现于正北天空,其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不发生变化,故北 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的大小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冬至日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角α达到最大值,可判断甲~戊所代表的节气。 ?北半球“昼变短,夜比昼长”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可判读出对应的时间段。 ?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结合图中北极星的仰角(即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对图示位置关系进行判读。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对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光线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则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据图示信息判断,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符合北半球“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在向南移动”,即秋分日到冬至日,是图中的丁至戊,选D。第2题,图中有三个角度,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代表正午太阳高度,因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可以逐个选项计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①错误;②图中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②错误;③图位于36°N,正午太阳高度是77.5°,③正确;3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83.5°,④错误。故选C。
考向1 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区域认知”
(2023·山东青岛期中)10月30日,小贾乘坐由伦敦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起飞2小时后,提前得知消息的同学小明在柏林(13°E)拍到了该飞机经过时的照片,并发了朋友圈(下图)。该航班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1:18抵达香港,共飞行11小时18分。据此完成1~2题。
1.小明拍照时大致朝向( )
A.东 B.西 C.南 D.北
2.拍照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是( )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北京时间10月31日1:18到达,且飞行总时长为11小时18分,得到起飞时的北京时间为10月30日14:00。北京位于东八区,伦敦位于零时区,间隔8个时区,根据“东加西减”规律得到起飞时的伦敦时间为10月30日6:00。起飞后两小时到达柏林,即伦敦时间10月30日8:00,此时柏林为上午9:0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地物影子朝向西北,据图中的物体影子朝向可知拍照时大致朝向正北方向。第2题,拍照时为10月份,北半球极圈内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排除B和D;拍照时伦敦时间为10月30日8: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50°E,故选C。
考向2 通过“四季的更替”考查“区域认知”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
3.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4.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赤道,太阳高度较大
B.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分布有植被、山地。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四季更替,植被覆盖率高,故选D。第4题,低纬度范围为0°~30°,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而赤道附近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B正确。
课时精练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差值。据此回答1~2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1.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
A.8小时31分 B.9小时9分
C.10小时42分 D.11小时22分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纬度越高,昼长最大差值越大,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②④①③。第2题,根据同一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昼夜时长相反,即同一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等于冬至日黑夜时长,并且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长,则冬至日白昼最短,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短,则冬至日白昼最长。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出:x-(24-x)=5小时42分,由此可得x=14小时51分,则④地最短昼长等于24小时-14小时51分=9小时9分,故选B。
(2023·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某科考人员随科考船于某地前后10天P、Q二日拍摄的日出(图中所示为北京时间)合成照片。完成3~4题。
3.P日该地的昼长为( )
A.7小时20分 B.11小时20分
C.12小时 D.16小时40分
4.该地位于( )
A.南印度洋 B.北印度洋
C.南太平洋 D.北太平洋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由于Q日8:00日出且方位为正东,可以确定为春分日或秋分日且日出时当地地方时为6:00,晚于北京时间2小时,所以P日时,该地日出地方时为6:20,故P日时该地昼长为11小时20分,故选B。第4题,春分日或秋分日,正东日出,根据观测日出常识可知,P日日出时为东偏北方向,同时该地昼长小于12小时,故可确定在南半球,B、D错误。地方时晚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2小时的经度为90°E,故为南印度洋,A正确、C错误。故选A。
2019年1月6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看到了“带食日出”。“带食日出”是日偏食的一种景象,初升的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就缺了一块儿。下图示意某天文爱好者在北京某地拍摄的“带食日出”景象。据此完成5~6题。
5.与形成“带食日出”景象密切相关的是( )
①地球的自转 ②地球的公转 ③月球的自转 ④月球的公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仅考虑天文因素,与北京某地(40°N,116°E)相比,天文爱好者在潍坊某地(36°N,119°E)看到“带食日出”景象时的( )
A.时刻较早,方位偏北 B.时刻较晚,方位偏南
C.时刻较早,方位偏南 D.时刻较晚,方位偏北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所以“带食日出”与地球的自转有关,①对、②错;“带食日出”是日偏食的一种景象,而日食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发生的,③错、④对,故选B。第6题,1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越往南昼长越长,潍坊较北京昼长较长,且相对位置偏东,故日出时刻较早,B、D错;潍坊纬度较北京低,该日潍坊较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较长,故潍坊较北京日出位置偏北,A对、C错。
下面图1为“南半球某地全年日出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为“T日北京时间8:10成都某街道悬日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1所示地区位于( )
A.亚洲南部 B.大洋洲西北部
C.南美洲西部 D.非洲中部
8.图2中,成都街道的走向是( )
A.正东—正西 B.正南—正北
C.东北—西南 D.东南—西北
答案 7.D 8.D
解析 第7题,据图1可知,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为北京时间12:10,日出最晚为北京时间12:30,可知二分日时该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20。二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各地均在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据此可以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25°E。结合选项中地区经度位置可知,该地可能位于非洲中部,故选D。第8题,图1为南半球某地全年日出时间变化曲线图,T日为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的一天,当地昼长夜短,为南半球夏半年,而成都位于北半球,该日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图2为T日北京时间8:10成都某街道悬日景观,可知应是日出时刻,故此时太阳位于东南,进而可知街道走向为东南—西北。故选D。
(2023·广东深圳市模拟)下图为一中学生根据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绘制的“甲、乙、丙三个地点一年的昼夜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甲、乙、丙三地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乙、甲、丙 B.乙、丙、甲
C.甲、乙、丙 D.丙、甲、乙
10.甲地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大约出现在( )
A.冬至日的第二天 B.冬至日的前一天
C.夏至日的第二天 D.夏至日的前一天
11.与甲、丙相比,乙地( )
A.昼夜变化幅度大于12小时
B.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四季交替明显
D.地方时早于甲、丙两地
答案 9.B 10.C 11.C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甲地夏至日刚好出现极夜,冬至日刚好出现极昼,处于南极圈。乙地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大于12小时,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昼长小于12小时,应位于北半球。丙地全年昼长为12小时,应位于赤道。因此三地由北向南排列顺序为乙、丙、甲。故选B。第10题,甲地地处南极圈,夏至日出现极夜,极夜之后的第一次日出应出现在夏至日的第二天。故选C。第11题,由图可知,乙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12小时,A错误。太阳直射该地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错误。甲地终年较为寒冷,丙地终年炎热,因此乙地的四季交替较为明显,C正确。不能判断乙地地方时是否早于甲、丙两地,D错误。故选C。
《田家四时》宋朝·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读“二十四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图”,完成12~14题。
12.《田家四时》所描述的节气是( )
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立夏
13.此节气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14.下列各组选项中,北京昼长相近的是( )
A.立春和立秋 B.惊蛰和寒露
C.谷雨和雨水 D.立夏和夏至
答案 12.C 13.A 14.B
解析 第12题,古文的大意:昨夜春雷轰隆,早晨扛着锄头去南山坡锄草。杏花应着时节开放,农事劳动不能迟缓。女子独自在家养蚕,放牛的孩子跟随我下地。在田里遇见老父亲,一个人在辛勤劳作着。由此可推测此节气应为惊蛰,故选C。第13题,惊蛰为3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贵阳昼短夜长,A正确、C、D错误;悉尼位于南半球,应昼长夜短,B错误。第14题,由图可知,立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京昼长差异较大,A错误;惊蛰为春分前一个节气,寒露为秋分后一个节气,北京昼长相近,B正确;由雨水到谷雨北京昼渐长,C错误;由立夏到夏至,北京昼渐长,D错误。故选B。(共57张PPT)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3讲 课时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基本概念]
昼长、夜长
[基本原理]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
(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
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3)意义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
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晨昏线
夜弧
昼弧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南半球反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自春分日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反之。
自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缩短,夜增长;南半球反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南半球反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小于夜弧,昼长短于夜长;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为极夜;南半球反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自秋分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缩短,夜增长。南半球反之。
自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反之。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南半球反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2小时
12小时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点北北昼长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大于夜
点南南昼长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
纬度越高,昼夜差别越大
3.昼夜长短的3大规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变化——抓直射点“移动方向”
点北北昼长
太阳直射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点南南昼长
太阳直射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昼夜长短的3大规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3.昼夜长短的3大规律
极昼极夜是从极点处开始的
极点的极昼极夜各长达半年
极圈的极昼极夜只有一天
23.5°S
66.5°S
66.5°N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
=(24-日落时间)×2。
注:公式中日出、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
4.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晨线
日出
正午
12:00
昏线
日落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
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相等
北半球各地的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昼长相等
4.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 据图说出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从天文角度看: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其他季节依次类推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3、4、5月
春季
6、7、8月
夏季
9、10、11月
秋季
12、1、2月
冬季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思考 不同温度带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哪些特征?
答案 温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图
(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方位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等。
(2022·6月浙江选考)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6月浙江选考)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
2.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当地的地理纬度
?北极星出现于正北天空,其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 ,不发生变化,故北
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的大小随当地 的变化而变化;冬至日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角α达到 值,可判断甲~戊所代表的节气。
?北半球“昼变短,夜比昼长”时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且向 移动,可判读出对应的时间段。
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
南
南
命题方向
明确
答案 1.______ 2.______
D
C
?丙为 日,太阳直射于 ,结合图中北极星的 (即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对图示位置关系进行判读。
夏至
北回归线
仰角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对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光线来自南方,正午太
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则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
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据图示信息判断,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符合北半球“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在向南移动”,即秋分日到冬至日,是图中的丁至戊,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图中有三个角度,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是当地的
地理纬度,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代表正午太阳高
度,因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可以逐
个选项计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①错误;
②图中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②错误;
③图位于36°N,正午太阳高度是77.5°,③正确;
3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83.5°,④错误。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区域认知”
(2023·山东青岛期中)10月30日,小贾乘坐由伦敦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起飞2小时后,提前得知消息的同学小明在柏林(13°E)拍到了该飞机经过时的照片,并发了朋友圈(下图)。该航班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1:18抵达香港,共飞行11小时18分。据此完成1~2题。
1.小明拍照时大致朝向
A.东 B.西
C.南 D.北
√
考向预测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由北京时间10月31日1:18到达,且飞行总时长为11小时18分,得到起飞时的北京时间为10月30日14:00。北京位于东八区,伦敦位于零时区,间隔8个时区,根据“东加西减”规律得到起飞时的伦敦时间为10月30日6:00。起
飞后两小时到达柏林,即伦敦时间10月30日8:00,此时柏林为上午9:0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地物影子朝向西北,据图中的物体影子朝向可知拍照时大致朝向正北方向。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2023·山东青岛期中)10月30日,小贾乘坐由伦敦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起飞2小
时后,提前得知消息的同学小明在柏林(13°E)拍到了该飞机经过时的照片,并发了朋友圈(右图)。该航班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
1:18抵达香港,共飞行11小时18分。据此完成1~2题。
2.拍照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是
√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拍照时为10月份,北半球极圈内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排除B和D;
拍照时伦敦时间为10月30日8: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50°E,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四季的更替”考查“区域认知”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
3.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1
2
3
4
√
命题方向
明确
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分布有植被、山地。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四季更替,植被覆盖率高,故选D。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
4.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赤道,太阳高度较大
B.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低纬度范围为0°~30°,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而赤道附近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B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差值。据此回答1~2题。
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纬度越高,昼长最大差值越大,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②④①③。
12
13
14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1.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差值。据此回答1~2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8小时31分 B.9小时9分
C.10小时42分 D.11小时22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同一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昼夜时长相反,即同一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等于冬至日黑夜时长,并且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长,则冬至日白昼最短,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短,则冬至日白昼最长。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出:x-(24-x)=5小时42分,由此可得x=14小时51分,则④地最短昼长等于24小时-14小时51分=9小时9分,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3·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某科考人员随科考船于某地前后10天P、Q二日拍摄的日出(图中所示为北京时间)合成照片。完成3~4题。
3.P日该地的昼长为
A.7小时20分 B.11小时20分
C.12小时 D.16小时40分
由于Q日8:00日出且方位为正东,可以确定为春分日或秋分日且日出时当地地方时为6:00,晚于北京时间2小时,所以P日时,该地日出地方时为6:20,故P日时该地昼长为11小时20分,故选B。
12
13
1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春分日或秋分日,正东日出,根据观测日出常识可知,P日日出时为东偏北方向,同时该地昼长小于12小时,故可确定在南半球,B、D错误。
地方时晚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2小时的经度为90°E,故为南印度洋,A正确、C错误。故选A。
12
13
14
(2023·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某科考人员随科考船于某地前后10天P、Q二日拍摄的日出(图中所示为北京时间)合成照片。完成3~4题。
4.该地位于
A.南印度洋 B.北印度洋
C.南太平洋 D.北太平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9年1月6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看到了“带食日出”。“带食日出”是日偏食的一种景象,初升的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就缺了一块儿。下图示意某天文爱好者在北京某地拍摄的“带食日出”景象。据此完成5~6题。
5.与形成“带食日出”景象密切相关的是
①地球的自转 ②地球的公转
③月球的自转 ④月球的公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13
1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所以“带食日出”与地球的自转有关,①对、②错;
“带食日出”是日偏食的一种景象,而日食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发生的,③错、④对,故选B。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9年1月6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看到了“带食日出”。“带食日出”是日偏食的一种景象,初升的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就缺了一块儿。下图示意某天文爱好者在北京某地拍摄的“带食日出”景象。据此完成5~6题。
6.仅考虑天文因素,与北京某地(40°N,116°E)相比,天文爱
好者在潍坊某地(36°N,119°E)看到“带食日出”景象时的
A.时刻较早,方位偏北 B.时刻较晚,方位偏南
C.时刻较早,方位偏南 D.时刻较晚,方位偏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越往南昼长越长,潍坊较北京昼长较长,且相对位置偏东,故日出时刻较早,B、D错;
潍坊纬度较北京低,该日潍坊较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较长,故潍坊较北京日出位置偏北,A对、C错。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面图1为“南半球某地全年日出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为“T日北京时间8:10成都某街道悬日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12
13
14
7.图1所示地区位于
A.亚洲南部 B.大洋洲西北部
C.南美洲西部 D.非洲中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据图1可知,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为北京时间12:10,日出最晚为北京时间12:30,可知二分日时该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20。二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各地均在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据此可以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25°E。结合选项中地区经度位置可知,该地可能位于非洲中部,故选D。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面图1为“南半球某地全年日出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为“T日北京时间8:10成都某街道悬日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8.图2中,成都街道的走向是
A.正东—正西 B.正南—正北
C.东北—西南 D.东南—西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图1为南半球某地全年日出时间变化曲线图,T日为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的一天,当地昼长夜短,为南半球夏半年,而成都位于北半球,该日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图2为T日北京时间8:10成都某街道悬日景观,可知应是日出时刻,故此时太阳位于东南,进而可知街道走向为东南—西北。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3·广东深圳市模拟)下图为一中学生根据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绘制的“甲、乙、丙三个地点一年的昼夜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甲、乙、丙三地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乙、甲、丙
B.乙、丙、甲
C.甲、乙、丙
D.丙、甲、乙
√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由图可知,甲地夏至日刚好出现极夜,冬至日刚好出现极昼,处于南极圈。乙地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大于12小时,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昼长小于12小时,应位于北半球。丙地全年昼长为12小时,应位于赤道。因此三地由北向南排列顺序为乙、丙、甲。故选B。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广东深圳市模拟)下图为一中学生根据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绘制的“甲、乙、丙三个地点一年的昼夜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10.甲地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大约出现在
A.冬至日的第二天
B.冬至日的前一天
C.夏至日的第二天
D.夏至日的前一天
√
甲地地处南极圈,夏至日出现极夜,极夜之后的第一次日出应出现在夏至日的第二天。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广东深圳市模拟)下图为一中学生根据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绘制的“甲、乙、丙三个地点一年的昼夜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11.与甲、丙相比,乙地
A.昼夜变化幅度大于12小时
B.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四季交替明显
D.地方时早于甲、丙两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由图可知,乙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12小时,A错误。
太阳直射该地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错误。
甲地终年较为寒冷,丙地终年炎热,因此乙地的四季交替较为明显,C正确。
不能判断乙地地方时是否早于甲、丙两地,D错误。故选C。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田家四时》宋朝·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读“二十四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图”,完成12~14题。
12.《田家四时》所描述的节气是
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立夏
12
13
1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古文的大意:昨夜春雷轰隆,早晨扛着锄头去南山坡锄草。杏花应着时节开放,农事劳动不能迟缓。女子独自在家养蚕,放牛的孩子跟随我下地。在田里遇见老父亲,一个人在辛勤劳作着。由此可推测此节气应为惊蛰,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田家四时》宋朝·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读“二十四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图”,完成12~14题。
13.此节气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惊蛰为3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贵阳昼短夜长,A正确、C、D错误;
悉尼位于南半球,应昼长夜短,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田家四时》宋朝·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读“二十四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图”,完成12~14题。
14.下列各组选项中,北京昼长相近的是
A.立春和立秋 B.惊蛰和寒露
C.谷雨和雨水 D.立夏和夏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图可知,立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京昼长差异较大,A错误;
惊蛰为春分前一个节气,寒露为秋分后一个节气,北京昼长相近,B正确;
由雨水到谷雨北京昼渐长,C错误;
由立夏到夏至,北京昼渐长,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