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各章考点必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对顶角(X型):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同位角(F型):在截线的同旁, 又分别在直线的相同一侧的位置.
3.内错角(Z型):在截线的两旁, 又分别在直线之间.
4.同旁内角(U型):在截线的同旁, 又分别在直线之间.
5. 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小于平角的角,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直线的夹角.
6.两条直线互相斜交:两条直线的夹角是锐角.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斜线 .
7.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夹角是直角.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8.垂线的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联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地说:垂线段最短.
9.垂直平分线:过线段中点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11.平行线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直线、是平行线,记作:
12.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方法1 文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图形:如下左图; 符号:
方法2 文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图形: 如上中图; 符号:
方法3 文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图形:如上右图; 符号:
13.平行线的性质
基本性质(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的传递性: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若,则a//c.
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图形:如下左图; 符号:
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图形:如上中图; 符号:
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图形:如上右图; 符号:
14.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任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15.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1)平移的概念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的方向移动,这种图形的平行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平移是指图形的平行移动,平移时图形中所有点移动的方向一致,并且移动的距离相等.
(3)确定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只需确定其中一个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6.平移的性质
(1)平移的条件
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2)平移的性质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17.作图-平移变换
(1)确定平移后图形的基本要素有两个: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2)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第六章 实数
1.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正数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注意:①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读作“根号”,叫做被开方数.
② 规定:的算术平方根是0.
2.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数叫做的平方根.
注意:①正数的平方根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
②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是;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数叫做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一个数的立方根用符号表示为.
注意:正数的立方根为正数;负数的立方根为负数;的立方根为.
4.两个重要公式
①; ②.
5.实数有关概念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统称为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6.实数与数轴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7.估算
①开平方法:();
②开立方法:().
8.比较大小
①平方(立方) ②估算法
注意:
还有其他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如数形结合法(数轴上右边的实数始终比左边的大),作差法,作商法等.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
注意:有序数对是有顺序的,可以准确地表示出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两条互相垂直的共原点数轴组成.水平的数轴叫做横轴(x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纵轴(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公共的原点为坐标原点.
注意: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两轴上的单位长度也相同.
3.点的坐标:
如下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A在x轴上的坐标是a,垂足B在y轴上的坐标是b,则点P的坐标为,其中a为点P的横坐标,b为点P的纵坐标.
4.象限和坐标轴:
(1)第一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满足:,;
(2)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满足:,;
(3)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满足:x<0,;
(4)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满足:,.
(5)x轴上的点的坐标满足:;
(6)y轴上的点的坐标满足:;
注意:两条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5.坐标系中的特殊直线:
(1)与x轴平行的直线:所有点的纵坐标都相等,即直线为;
(2)与y轴平行的直线:所有点的横坐标都相等,即直线为.
(3)一、三象限角平分线: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且直线为;
(4)二、四象限角平分线: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且直线为.
6.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
(1)点到x轴的距离为;到直线(m为常数)的距离为;
(2)点到y轴的距离为;到直线(n为常数)的距离为.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变换
1.坐标系中的平移:
(1)将点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可得对应点或.
(2)将点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可得对应点或.
总结:点的左右平移横坐标满足左减右加,点的上下平移纵坐标满足上加下减.
2.坐标系中的对称:
(1)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总结:点关于哪条坐标轴对称则哪个坐标不变,另外一个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3)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
(4)点关于点的对称点是.
(5)点关于的对称点是.
(6)点关于的对称点是.
(7)点关于一三象限的平分线的对称点为.
(8)点关于二四象限的平分线的对称点为.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①首先是整式方程.②方程中共含有两个未知数.③所有未知项的次数都是一次.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都不叫二元一次方程.
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1)定义: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在二元一次方程中,任意给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总能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一个唯一确定的值,所以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解.
(3)在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时,往往采用“给一个,求一个”的方法,即先给出其中一个未知数(一般是系数绝对值较大的)的值,再依次求出另一个的对应值.
三.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解.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时,往往采用“给一个,求一个”的方法,即先给出其中一个未知数(一般是系数绝对值较大的)的值,再依次求出另一个的对应值.
四.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
(1)由实际问题列方程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2)一般来说,有2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出2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①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类量;②同类量的单位要统一;③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
(3)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和难点.常见的一些公式要牢记,如利润问题,路程问题,比例问题等中的有关公式.
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满足三个条件:
①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②方程组中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③每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定义: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唯一的.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与出发点,当遇到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时,要回到定义中去,通常采用代入法,即将解代入原方程组,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求方程中的字母系数.
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组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②将变形后的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或y)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求得的x、y的值用“{”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②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的任意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所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得到原方程组的解,用的形式表示.
八.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由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2)一般来说,有几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出几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①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类量;②同类量的单位要统一;③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
(3)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和难点,有如下规律和方法:
①确定应用题的类型,按其一般规律方法找等量关系.②将问题中给出的条件按意思分割成两个方面,有“;”时一般“;”前后各一层,分别找出两个等量关系.③借助表格提供信息的,按横向或纵向去分别找等量关系.④图形问题,分析图形的长、宽,从中找等量关系.
九.同解方程组
同解方程组定义:如果两个方程组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组就是同解方程组.
关于两个方程组同解的问题,要知道两个方程组四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同一组公共解,即随便把其中两个方程联立成方程组,解仍然相同.
十.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1)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①首先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一个方程与另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两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得到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②然后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这两个未知数的值.③再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得到一个关于第三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⑤最后将求得的三个未知数的值用“{”合写在一起即可.
十一.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找出题中的两个关键的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挖掘题目中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4)根据未知数的实际意义求其整数解.
十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设元:找出题中的两个关键的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列方程组:挖掘题目中的关系,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求解.
(5)检验作答:检验所求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并作答.
(二)设元的方法: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
当问题较复杂时,有时设与要求的未知量相关的另一些量为未知数,即为间接设元.无论怎样设元,设几个未知数,就要列几个方程.
十三.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若未知量较多,要考虑设三个未知数,但同时应注意,设几个未知数,就要找到几个等量关系列几个方程.
(1)把求等式中常数的问题可转化为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为以后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奠定基础.
(2)通过设二元与三元的对比,体验三元一次方程组在解决多个未知数问题中的优越性.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的定义
(1)不等式的概念: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凡是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都叫做不等式.常用的不等号有“<”、“>”、“≤”、“≥”、“≠”.另外,不等式中可含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
二.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若a>b,那么a±m>b±m;
②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若a>b,且m>0,那么am>bm或>;
③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若a>b,且m<0,那么am<bm或<;
(2)不等式的变形:①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具体体现为“移项”,此时不等号方向不变,但移项要变号;②两边都乘、除同一个数,要注意只有乘、除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才改变.
【规律方法】
1.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一定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当不等式的两边要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的数时,一定要对字母是否大于0进行分类讨论.
2.不等式的传递性:若a>b,b>c,则a>c.
三.不等式的解集
(1)不等式的解的定义: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集: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解不等式的定义: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4)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区别和联系
不等式的解是一些具体的值,有无数个,用符号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式的每一个解都在它的解集的范围内.
四.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两定”:
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定边界点时要注意,点是实心还是空心,若边界点含于解集为实心点,不含于解集即为空心点;
二是定方向,定方向的原则是:“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规律方法】不等式解集的验证方法
某不等式求得的解集为x>a,其验证方法可以先将a代入原不等式,则两边相等,其次在x>a的范围内取一个数代入原不等式,则原不等式成立.
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概念解析
一方面: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相似,即都含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都是一次,但也有不同,即它是用不等号连接,而一元一次方程是用等号连接.
另一方面:它与不等式有区别,不等式中可含、可不含未知数,而一元一次不等式必含未知数.但两者也有联系,即一元一次不等是属于不等式.
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基本操作方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基本相同,都有如下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化系数为1.
以上步骤中,只有①去分母和⑤化系数为1可能用到性质3,即可能变不等号方向,其他都不会改变不等号方向.
注意:符号“≥”和“≤”分别比“>”和“<”各多了一层相等的含义,它们是不等号与等号合写形式.
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得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再根据题目中对于解集的限制得到下一步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得到的条件进而求得不等式的整数解.可以借助数轴进行数形结合,得到需要的值,进而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
八.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不超过(不低于)、是正数(负数)”“至少”、“最多”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
因此建立不等式要善于从“关键词”中挖掘其内涵,不同的词里蕴含这不同的不等关系.
九.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1)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解不等式可以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2)列不等式解应用题需要以“至少”、“最多”、“不超过”、“不低于”等词来体现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因此,建立不等式要善于从“关键词”中挖掘其内涵.
(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①弄清题中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③解不等式,求出解集.
④写出符合题意的解.
十.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
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概念解析
形式上和方程组类似,就是用大括号将几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但与方程组也有区别,在方程组中有几元一般就有几个方程,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的个数可以是两个及以上的任意几个.
十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方法与步骤:①求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公共部分.
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
十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1)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整数解).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得不等式组或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再根据题目中对于解集的限制得到下一步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得到的条件进而求得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2)已知解集(整数解)求字母的取值.
一般思路为:先把题目中除未知数外的字母当做常数看待解不等式组或方程组等,然后再根据题目中对结果的限制的条件得到有关字母的代数式,最后解代数式即可得到答案.
十三.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首先把题意弄明白,在此基础上找准题干中体现不等关系的语句,根据语句列出不等关系.往往不等关系出现在“不足”,“不少于”,“不大于”,“不超过”等这些词语出现的地方.所以重点理解这些地方有利于自己解决此类题目.
十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对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考虑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求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主要是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其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不等关系;
(2)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从不等式组解集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作答.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