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 期末复习
五代
十国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南宋
元
西夏
辽
北宋
多民族政权并立
统一是大势所趋
民族融合加速
北乱南安,经济重心南移
你能看到哪些信息?
。。。。。。
建立顺序 灭亡顺序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1) (1) 上京
北宋 (2) (2) 汉 宋太祖赵匡胤
西夏 (3) (3) 兴庆
金 (4) (4) 上京
南宋 (5) (5) 汉 宋高宗赵构
元 (6) (6) 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开封(东京)
临安(杭州)
识记技巧
大都(北京)
(1)口诀:辽宋夏金元,南宋在元上(2)联词:契机、党员(元)、真金、真打
(3)灭亡他国的政权:金灭辽和北宋;蒙古灭金、西夏,元灭南宋
党项
元昊
契丹
耶律阿保机
女真
完颜阿骨打
北宋时:
1. 开国皇帝:( )
2.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 )
3. 辽宋澶州之战,澶渊之盟的是( )
------------------------------------------------------------------------------------------------------------------------------------------------------------------------
南宋时:
开国皇帝: ( )
杀害岳飞的 : ( )
两宋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
宋神宗
宋真宗
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
谐音联词识记:
安神
真馋
构陷莫须有的罪名
搞死了岳飞
两宋的名臣名将
北宋时:
1.北宋与辽 澶州之战时,宰相( )力劝宋真宗亲征
2. 宋神宗支持( )变法
南宋时:
1. 抗金英雄( )被宋高宗和奸臣( )杀害
2. 南宋灭亡后,( )坚持抗元斗争,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
寇准
王安石
岳飞
秦桧
文天祥
识记技巧: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宋夏和议》 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宋辽为兄弟之国;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 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影响 积极: 使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 是屈辱的条约, 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两宋时期的和议
两宋重大事件
一、 北宋
1. 宋太祖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2. 王安石变法
3. 辽宋澶渊之盟
4. 辽灭掉西夏和北宋
二、南宋
1. 岳飞抗金
2. 南宋偏安东南
3.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宋 代 经 济 的 发 展
{
农业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从南到北传播
手工业
{
瓷器之都:江西的景德镇
造船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
指南针用于航海
商业
经商的时间、地点不再受到限制 (早市、夜市;农村的草市)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东京(开封)的繁荣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
南 移
原因: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技术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表现:开封、杭州的繁华;政府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方
北方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战乱
南方安定
人口南迁
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如引进占城稻)
材料一.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北宋控制军队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材料三.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愈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材料五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四 今世用人,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原因:1. 赵匡胤自身就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
2. 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弊端
措施:1.杯酒释兵权; 2. 派文臣治理地方 3. 频繁的调动将领 4. 重文轻武
影响:1. 解决了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稳定
2. 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
1.“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反映王安石推行 募役法的目的是
A 打击大商人 B 增加政府收入 C 保证农业生产 D 确保人人服徭役
中外府库,无不充裕,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2. 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先后所方之田,仅及五路,所清丈的田却达2484349顷,占全国垦田总数的一半以上·······到元丰十八年被迫停止,共推行了十余年
材料二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 《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 宋神宗常常感叹,“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于齐,商鞅之于秦,吴起之于楚,皆使政令必行”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1) 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2) 宋神宗受法家思想影响,支持变法
内容
1.募役法
2.方田均税法
3. 农田水利法 4. 保甲法
影响:
增加政府收入;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另因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废除了新法
C
政治格局
重新统一
制度创新
传承后世
边疆管理
因地制宜
疆域辽阔民族交融
元朝重新实现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疆域大大扩展,奠定了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的版图。
创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域、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
元朝的政治示意图
皇 帝
中 央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管理“腹里”地区:山东、山西、河北)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管理西藏地区
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
路、府、县
地方
治理边疆
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宣政院:管理西藏
都市 生活 兴盛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都市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瓦子与 勾栏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圈出的表演场地
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宋词 特征 长短句,便于歌唱
代表 豪放派: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婉约派:两宋之间李清照
元曲 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
活字 印刷术 发明者 北宋平民毕昇
传播 经波斯人传入欧洲
影响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指南针 发展 战国时期:制成“司南”;北宋:制成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传播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为明朝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火药 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传播 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影响 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 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冶铁技术的进步C. 抑商政策的演变
D. 征税方式的变化
A
2. 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 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 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 。材料中的 “中国皇宫”是指
A. 唐朝的长安 B .元朝的大都
C. 北宋的东京 D .明朝的北京
B
3. 《元史 ·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A. 便利赋税征收 B. 改善民族关系
C. 促进物资交流 D. 加强各地联系
4. 《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据此可知
A.巡检司比行省更为独立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C.巡检司主要职能是收税
D.中央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直接交流
D
B
5. “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材料认为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D.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