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25.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精选真题
1.(2022·娄底)塞罕坝曾森林茂密,后因过度围是变为荒原。为防风固沙,在5年内,经三代人的努力,再次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对此,你有何认识( )
A.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
B.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C.植树造林只是为了获得大量的木材
D.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温室效应
【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再次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可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可以修复的,A不符合题意。
B.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如:砍伐森林,也可以改善环境,如碳中和,B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
2.(2022·阜新)下列气体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故答案为:C。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3.(2022·益阳)为研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以杨树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年轮宽度为观测指标,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每公顷地上部分生物量kg/hm2
各部分 受害材 健康材 降低百分率//%
树干 87231.3 120620.5 27.68
树皮 20500.0 27807.0 26.28
树枝 29437.5 48437.5 39.22
树叶 6862.5 9997.0 31.36
总计 122031.2 206862.8 30.37
A.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
B.酸雨降低受害材地上部分生物量
C.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
D.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结合题干折线图可知: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A不符合题意。
B.结合表格数据可知,酸雨降低受害材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等地上部分生物量,B不符合题意。
C.结合表格数据可知,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树枝的食物量降低了39.22%,C不符合题意。
D.因为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无法得出“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的结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4.(2022·宁夏)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
A.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
B.使用节能电器,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使用一次性木筷,多用纸质品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A不符合题意。
B.使用节能电器可以节约电,避免电厂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绿色低碳出行,可以避免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B不符合题意。
C.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因燃烧燃烧而排放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使用一次性木筷、多用纸质品,都会导致大量砍伐树木,减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5.(2022·梧州)下列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的是( )
A.退耕还林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毁林开荒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这是一道简单试题,考查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认识。我们发展经济要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故退耕还林与此观念相符。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2022·襄阳)小敏做家务劳动时,发现了一盒过期药品。在投放垃圾时,她应该将过期药品投入到有“( )”标识的垃圾桶中。
A.有害垃圾 B.可回收物 C.厨余垃圾 D.其它垃圾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过期的药品属于有毒、有害垃圾,故应投入有“有害垃圾”标志的垃圾桶中。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活垃圾分成四类:(一)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旧木材等。(二)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三)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及废纸类。(四)其他垃圾,是指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除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之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混杂、污损、易混淆的纸类、塑料、废旧衣服及其他纺织品、废弃日用品、清扫渣土、骨头贝壳、水果硬壳、坚果果壳、玉米棒,陶瓷制品等生活垃圾。
7.(2022·贵港)“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图是投放不同垃圾的垃圾桶,下列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
A.矿泉水瓶、易拉罐——可回收垃圾
B.剩饭、剩菜——厨余垃圾
C.电池、水银温度计——有害垃圾
D.废旧纸张、果皮——其他垃圾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A.泉水瓶、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利用,A不符合题意。
B.剩饭、剩菜属于厨余垃圾,集中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电池、水银温度计属于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
D.废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果皮属于厨余垃圾(湿垃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活垃圾分成四类:(一)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旧木材等。(二)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三)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及废纸类。(四)其他垃圾,是指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除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之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混杂、污损、易混淆的纸类、塑料、废旧衣服及其他纺织品、废弃日用品、清扫渣土、骨头贝壳、水果硬壳、坚果果壳、玉米棒,陶瓷制品等生活垃圾。
8.(2022·宿迁)“打造宜居之城,扮靓美丽新姿”,宿迁市先后三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提倡( )
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③毁田建房,发展经济 ④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题目中的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两种做法都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④植树造林,净化空气,通过植树造林活动更能保护 好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③毁田建房,发展经济 ,只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或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我们坚决不提倡的,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2022·枣庄)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
A.将秸秆焚烧还田 B.大面积植树造林江
C.将垃圾分类回收 D.使用充电式电池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增多,污染环境,不利于空气质量的提升,A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垃圾可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可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
D.使用充电式电池,而不是一次性电池,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0.(2022·常德)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面积,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符合题意。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利用风能,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利用清洁能源,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022·福建) 资料:我国“三北”工程主要在荒漠区造林,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40年累计造林4614万公顷,2018年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回答下列小题。
11.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12.下列不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 )
A.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 C.减少降雨 D.净化空气
【答案】11.A
12.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1.荒漠是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耐旱,故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答案为:A。
12.三北防护林使荒漠区植被面积大大增加,植物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能将大量水蒸气散失到大气中,增大空气湿度,促进降雨。
故答案为:C。
13.(2022·徐州)生态浮岛能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水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是兼具污水治理、水景美化的实用生态设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生态浮岛中的绿色植物属于 。
(2)生态浮岛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根的 (填结构名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还能通过遮蔽阳光抑制蓝细菌等藻类进行 作用,控制其大量繁殖。
(3)如果大量含铅的污水流入该水域,一段时间后,在“水生植物→食草鱼类→食鱼水鸟”食物链中,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4)保护家乡良好的水环境要从自身做起,下列做法中不可行的有 。(填序号)
①节约生活用水;②随意捕捞水中的小动物;③向水中扔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等垃圾;④选用无磷洗涤用品;⑤将买来饲养的鱼、龟等宠物放生到水中
【答案】(1)生产者
(2)根毛;光合
(3)食鱼水鸟
(4)②③⑤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生态浮岛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水的面积。因此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生态浮岛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根的根毛(位于成熟区)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可见,生态浮岛还能通过遮蔽阳光抑制蓝细菌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控制其大量繁殖。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如果大量含铅的污水流入该水域,一段时间后,在“水生植物→食草鱼类→食鱼水鸟”食物链中,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食物链最末端的食鱼水鸟。
(4)①节约生活用水,有利于保护水资源,①正确;②随意捕捞水中的小动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错误;③向水中扔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等垃圾,会污染水体环境,③错误;④选用无磷洗涤用品,防止发生水华,能保护水资源,④正确;⑤将买来饲养的鱼、龟等宠物放生到水中,可能会引起外来物种入侵,⑤错误。所以,做法中不可行的有②③⑤。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4.(2022·北京市)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在北京的部分郊野公园,你会发现一些石块和枯枝落叶堆积在一起。这些石块和枯枝落叶真的是园林作业后随意丢弃或遗忘的吗?它们究竟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其实这是工作人员特意堆砌而成的本杰士堆(如图1)。
本杰士堆的搭建过程并不复杂:先选择枯木和树枝等搭建框架,然后选取石块放置在周边进行固定,最后倒入含有种子的土壤与落叶。搭建后,随着植物的生长,吸引来取食其叶片的昆虫,一些食虫鸟也会来此栖居。慢慢地,还会有小型兽类到访此处。本杰士堆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构成了微小的生态系统,
如图2所示。
本杰士堆有生态修复型和科普教育型等类型。生态修复型的搭建地点要选择人为干扰程度低的地方,让野生动物有自由的栖息空间,加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科普教育型可修建在公园休憩区附近,以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本杰士堆搭建的意义是用小生态的构建促进大环境的改善,实现“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森林和郊野公园中搭建更多的本杰士堆,这将推进首都生态环境的改善。
(1)本杰士堆中的所有生物和 构成了生态系统。其中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有食虫鸟的食物链: 。
(2)下列关于本杰士堆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动物会取食植物,对生态系统只有负面作用
B.微生物能够分解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
C.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有关部门组织搭建本杰士堆的志愿活动,图3中适宜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的地点为 (填字母)。
(4)如果有机会参与搭建本杰士堆的活动,你希望搭建的类型及理由是 。
【答案】(1)环境;生产者;植物→昆虫→食虫鸟
(2)B;C
(3)a
(4)科普教育型。环保要靠每一个公民,科普教育型本杰士堆可以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本杰士堆中的所有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文中信息中包含的食物链如:植物→昆虫→食虫鸟
(2)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能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并不是只有负面作用。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本杰士堆是一个微小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BC。
(3)生态修复型的搭建地点要选择人为干扰程度低的地方,让野生动物有自由的栖息空间,加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故图3中适宜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的地点为a。
(4)1.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快,修复效果好。
2.搭建科普教育型本杰士堆,有科普教育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灵活选择一种作答即可。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二、精选模拟题
15.(2019·长沙模拟)人类人口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A.资源有限
B.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
C.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D.大量的人类活动使环境逐渐恶化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所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目前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符合题意。
D、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 ,所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为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16.(2023·乾安模拟)下列哪种气体和酸雨的形成有关( )
A.氮气 B.臭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氮气是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17.(2023·昆明模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下列与该要求不相符的是( )
A.绿色出行 B.垃圾分类 C.污水治理 D.围湖建房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围湖建房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环境的恶化,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8.(2023·龙川模拟) 经过三年疫情使露营意外成为一种热门的户外活动。在露营时我们要注意( )
A.爱护植物,因为它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
C.看到公园的花朵很美丽便摘回家欣赏
D.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但是并不是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说法错误。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说法正确。
C、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能随意摘取花朵,C说法错误。
D、使用纯电动车,可以减少骑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但不是硬性规定,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游玩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垃圾分类处理。
19.(2023·平顶山模拟)“低碳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低碳”主要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只有生产者
B.②过程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C.太阳能汽车的研发能有效减少③过程
D.减少人类对③过程的依赖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A.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生产者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费者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A符合题意。
B.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一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汽车充分利用了新能源,节约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有效减少③过程,C不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0.(2022·湛江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在“绿色奥运”的影响下,“绿化城市、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逐渐深入大家的生活当中。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B.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来驱动“空气取水”装置,用于浇灌植物
C.在大型场馆的房顶设“光线导入”装置,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
D.餐厅使用一次性木筷充当“公筷”和“私筷”,以确保饮食卫生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能节约电能和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和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会造成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能节约电能,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理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21.(2022·澄城模拟)下表是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数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处理 清水(pH~7) 模拟酸雨(pH=5) 模拟酸雨(pH=4)
玉米种子发芽率 91% 42% 5%
注:pH数值越小,表明水体的酸性越强。
A.模拟酸雨可以由食醋和清水混合配制而成
B.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C.随着水体酸性的增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
D.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用2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模拟酸雨可以由食醋和清水混合配制而成,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所以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水体酸性的增强,玉米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即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每组应用2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太少,可能出现偶然性,应多用几颗种子,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pH小于 5.6的雨水就是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库位,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2.(2022·陇县模拟)绿化祖国,从我做起!某校生物小组同学进行了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其中谁的设计方案不恰当(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绿化校园时,应仔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和分布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书籍,或访问附近环境优美的学校、社区、公园,吸收其中设计的优点;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要对校园环境布局做大的改动,最好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绿化树种在形态选择和空间安排上要注意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尽量使校园春有花开,夏有树荫,秋有花果,冬季有绿;教学楼大厅及室内应注意盆花和观叶植物的配置。所以图中甲、乙、丁设计方案恰当,而丙种植珍惜名贵的植物的设计不恰当。
故答案为:C。
【分析】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23.(2022·英德模拟)以下处理有机垃圾的方法中,最有益于城市环境保护的是( )
A.高温焚烧 B.挖坑填埋
C.倾倒入自然水体 D.微生物发酵降解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高温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挖坑填埋污染了土壤,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倾倒入自然水体,污染了水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发酵降解,有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4.(2022·江海模拟)日本福岛核电站储水罐已出现多次泄漏,放射性物质随水流入海洋,下列有关这些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水会被海水稀释,不会影响海洋环境
B.核废水只影响附近的海域,不会影响到附近国家海域
C.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洋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危害
D.放射性物质会随食物链进入海产品体内,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C.虽然核废水会被稀释,但是,与普通的工业废水不同,这些放射性核废水即使在海洋中被扩散和稀释,也是有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久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这意味着核污染不能很容易地分散,海洋生物也会长期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中。动植物暴露于辐射下,许多会变异,一些甚至会大范围消失,AC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大洋环流、洄游生物的存在,被核污水污染的海水会随着大洋环流和洄游生物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威胁整个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5.(2022·贺州模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下列活动与此主题不一致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退耕还林还草
C.围湖造田,拓展耕地 D.垃圾分类回收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可以节省塑料袋,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恢复植被,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B不符合题意。
C.围湖造田、拓展耕地会破坏植被,不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C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26.(2022·文山模拟)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生活方式与倡导的“低碳生活”不相符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可以大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目前处理废弃塑料袋最常见的方式是焚烧,焚烧塑料袋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生物的伤害很大,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所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不仅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白色污染的泛滥,还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大了森林的砍伐、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塑料餐盒,废旧塑料不易处理,目前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如果将其焚烧,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的形成,要是选择填埋的话,无法被自然所吸收且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所以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不符合“低碳生活”,C符合题意。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27.(2022·五华模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下列人类活动中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①绿化造林 ②围湖造田 ③滥捕野生动物 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⑤随意排放工业污水 ⑥少用一次性碗筷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①绿化造林,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围湖造田会使许多生物失去家园,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③滥捕野生动物不利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圈;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会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圈;⑤随意排放工业污水会污染水域环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不利保护生物圈;⑥贺卡和一次性木筷的使用要耗费大量的木材,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8.(2022·富平模拟)“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太阳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B
【知识点】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还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B符合题意。
C.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C不符合题意。
D.一次性木质筷子的制造都需要消耗木材。所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能够保护森林资源,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29.(2021·天津模拟)根据下列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到19世纪中期,人口增长一倍又用了多少时间
?
(2)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变化
?你能推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3)假设1995年我国18岁、19岁和20岁的女性各有800万人,每人只生一个孩子。如果她们都没有晚育的要求,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
;如果她们都有晚育的要求,到25岁才生孩子,那么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
。
【答案】(1)大约1600~1700年;大约85年
(2)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3)2400万;800万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数据可知,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大约是1600一1700年。从1764年的2.0亿人至1849年4.1亿人,人口增长一倍又用了大约85年。
(2)从1949年一1989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这时人口数量翻一番用了不到40年。我国是1949年1月成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致使人口不断增加。
(3)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50亿。假设1995年我国18岁、19岁和20岁的女性各有800万人,每人只生一个孩子。如果她们都没有晚育的要求,都是20岁生孩子,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2400万人,如果有晚育要求,都到25岁时才生孩子,每人生一个孩子,5年后只有20岁的女性800万人生育,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800万人。
【分析】 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第一次是从1600到1700年,在19世纪中期,人口增长一倍,是在1785年左右,所以用了大约85年的时间,近半个世纪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没有实施晚育,那么增加的人口是3×800万=2400万,如果是晚育,那么到2000年,只有20岁的女性达到生育的年龄,那么增加的人类数量就是800万。
30.(2023·瑞金模拟)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于是某市某校学生进行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了pH为3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
设计过程如下:
Ⅰ.取三个培养皿,分别标号为甲、乙、丙,在每个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并均匀地摆放30粒大小一致且新鲜的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Ⅱ.每天在甲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在乙中喷洒等量pH为3的“模拟酸雨”,在丙中喷洒等量pH为5的“模拟酸雨”。
Ⅲ.记录和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一周后,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
注:pH值越小,雨水酸性越大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在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 。
(2)实验中设置甲培养皿的作用是 ;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 。
(3)每个培养皿不用1粒绿豆种子而用3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原因是 。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中学生,如何从自身做起减少酸雨的危害: 。
【答案】(1)水分
(2)形成对照;要保证变量唯一
(3)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4)酸雨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酸性越大影响越大
(5)节约用电;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绿色出行)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1)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步骤Ⅰ中“在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或水分)。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甲培养皿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甲培养皿是对照组,作用是对照。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所以,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要保证变量唯一。
(3)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在进行实验时用30粒种子而非1粒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4)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酸雨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酸性越大影响越大。
(5)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由此可知,为控制酸雨提出合理的建议有:节约用电可以减少煤的燃烧,从而可以减少煤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也可以步行上学、上班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石油的燃烧,从而可以减少石油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合理即可)。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31.(2022·湛江模拟)资料分析
2022北京冬奥会
资料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一度成为大家的追捧的“新星”。该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外形酷似航天员。冰墩墩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资料二: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的花样滑冰“三套娃”一度冲上热搜,不仅因为她们在花样滑冰的高超技术上,还因为天才少女瓦利耶娃之前比赛是否使用兴奋剂问题倍受争议。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刺激剂类,能激活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刺激人体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等。
资料三:在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尤其是在比赛场地的制冰技术上不再使用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也是一种保护。
(1)资料一中提到的“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是 ,该原型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动物;“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 ,意味着更好地突出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该原型服装在生物技术上利用了 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的兴奋剂可刺激或增强 系统的活性,还能增强血液 的功能等,从而违背了奥运体育精神的公平与公正。
(3)资料三中提到的奥运会的“绿色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亮点一:在冬奥场馆建设中,首次大规模采用了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等对 的破坏。
亮点二:“氢”车成为赛事用车主力(如图)。加氢站的氢气来源是利用绿色电能通过电溶解产生氢气,属于100%的绿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冬奥”,碳排量接近于零,在减缓 效应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亮点三: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所谓“绿”电即绿色电能,主要体现在哪些电力来源途径?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亮点四:“绿”色生活 轻享低碳,趣玩冬奥。在冬奥期间推出“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鼓励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低碳冬奥贡献力量。例举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答案】(1)大熊猫;哺乳;宇航员;仿生
(2)中枢神经;运输氧气
(3)臭氧层;温室;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骑自行车或公交车回校;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在家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达到绿化的效果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与仿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大熊猫是“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宇航员的宇航服。科学家通过对长颈鹿的研究研制出了宇航服。仿生技术是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了兴奋剂能刺激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增强了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
(3)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积极作用。
“绿”电即绿色电能,通过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电节约水、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25.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精选真题
1.(2022·娄底)塞罕坝曾森林茂密,后因过度围是变为荒原。为防风固沙,在5年内,经三代人的努力,再次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对此,你有何认识( )
A.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
B.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C.植树造林只是为了获得大量的木材
D.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温室效应
2.(2022·阜新)下列气体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2022·益阳)为研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以杨树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年轮宽度为观测指标,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每公顷地上部分生物量kg/hm2
各部分 受害材 健康材 降低百分率//%
树干 87231.3 120620.5 27.68
树皮 20500.0 27807.0 26.28
树枝 29437.5 48437.5 39.22
树叶 6862.5 9997.0 31.36
总计 122031.2 206862.8 30.37
A.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
B.酸雨降低受害材地上部分生物量
C.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
D.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
4.(2022·宁夏)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
A.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
B.使用节能电器,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使用一次性木筷,多用纸质品
5.(2022·梧州)下列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的是( )
A.退耕还林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毁林开荒
6.(2022·襄阳)小敏做家务劳动时,发现了一盒过期药品。在投放垃圾时,她应该将过期药品投入到有“( )”标识的垃圾桶中。
A.有害垃圾 B.可回收物 C.厨余垃圾 D.其它垃圾
7.(2022·贵港)“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图是投放不同垃圾的垃圾桶,下列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
A.矿泉水瓶、易拉罐——可回收垃圾
B.剩饭、剩菜——厨余垃圾
C.电池、水银温度计——有害垃圾
D.废旧纸张、果皮——其他垃圾
8.(2022·宿迁)“打造宜居之城,扮靓美丽新姿”,宿迁市先后三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提倡( )
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③毁田建房,发展经济 ④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2·枣庄)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
A.将秸秆焚烧还田 B.大面积植树造林江
C.将垃圾分类回收 D.使用充电式电池
10.(2022·常德)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2022·福建) 资料:我国“三北”工程主要在荒漠区造林,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40年累计造林4614万公顷,2018年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回答下列小题。
11.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12.下列不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 )
A.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 C.减少降雨 D.净化空气
13.(2022·徐州)生态浮岛能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水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是兼具污水治理、水景美化的实用生态设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生态浮岛中的绿色植物属于 。
(2)生态浮岛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根的 (填结构名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还能通过遮蔽阳光抑制蓝细菌等藻类进行 作用,控制其大量繁殖。
(3)如果大量含铅的污水流入该水域,一段时间后,在“水生植物→食草鱼类→食鱼水鸟”食物链中,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4)保护家乡良好的水环境要从自身做起,下列做法中不可行的有 。(填序号)
①节约生活用水;②随意捕捞水中的小动物;③向水中扔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等垃圾;④选用无磷洗涤用品;⑤将买来饲养的鱼、龟等宠物放生到水中
14.(2022·北京市)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在北京的部分郊野公园,你会发现一些石块和枯枝落叶堆积在一起。这些石块和枯枝落叶真的是园林作业后随意丢弃或遗忘的吗?它们究竟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其实这是工作人员特意堆砌而成的本杰士堆(如图1)。
本杰士堆的搭建过程并不复杂:先选择枯木和树枝等搭建框架,然后选取石块放置在周边进行固定,最后倒入含有种子的土壤与落叶。搭建后,随着植物的生长,吸引来取食其叶片的昆虫,一些食虫鸟也会来此栖居。慢慢地,还会有小型兽类到访此处。本杰士堆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构成了微小的生态系统,
如图2所示。
本杰士堆有生态修复型和科普教育型等类型。生态修复型的搭建地点要选择人为干扰程度低的地方,让野生动物有自由的栖息空间,加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科普教育型可修建在公园休憩区附近,以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本杰士堆搭建的意义是用小生态的构建促进大环境的改善,实现“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森林和郊野公园中搭建更多的本杰士堆,这将推进首都生态环境的改善。
(1)本杰士堆中的所有生物和 构成了生态系统。其中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有食虫鸟的食物链: 。
(2)下列关于本杰士堆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动物会取食植物,对生态系统只有负面作用
B.微生物能够分解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
C.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有关部门组织搭建本杰士堆的志愿活动,图3中适宜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的地点为 (填字母)。
(4)如果有机会参与搭建本杰士堆的活动,你希望搭建的类型及理由是 。
二、精选模拟题
15.(2019·长沙模拟)人类人口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A.资源有限
B.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
C.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D.大量的人类活动使环境逐渐恶化
16.(2023·乾安模拟)下列哪种气体和酸雨的形成有关( )
A.氮气 B.臭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17.(2023·昆明模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下列与该要求不相符的是( )
A.绿色出行 B.垃圾分类 C.污水治理 D.围湖建房
18.(2023·龙川模拟) 经过三年疫情使露营意外成为一种热门的户外活动。在露营时我们要注意( )
A.爱护植物,因为它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
C.看到公园的花朵很美丽便摘回家欣赏
D.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
19.(2023·平顶山模拟)“低碳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低碳”主要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只有生产者
B.②过程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C.太阳能汽车的研发能有效减少③过程
D.减少人类对③过程的依赖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20.(2022·湛江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在“绿色奥运”的影响下,“绿化城市、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逐渐深入大家的生活当中。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B.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来驱动“空气取水”装置,用于浇灌植物
C.在大型场馆的房顶设“光线导入”装置,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
D.餐厅使用一次性木筷充当“公筷”和“私筷”,以确保饮食卫生
21.(2022·澄城模拟)下表是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数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处理 清水(pH~7) 模拟酸雨(pH=5) 模拟酸雨(pH=4)
玉米种子发芽率 91% 42% 5%
注:pH数值越小,表明水体的酸性越强。
A.模拟酸雨可以由食醋和清水混合配制而成
B.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C.随着水体酸性的增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
D.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用2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22.(2022·陇县模拟)绿化祖国,从我做起!某校生物小组同学进行了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其中谁的设计方案不恰当( )
A.甲 B.乙 C.丙 D.丁
23.(2022·英德模拟)以下处理有机垃圾的方法中,最有益于城市环境保护的是( )
A.高温焚烧 B.挖坑填埋
C.倾倒入自然水体 D.微生物发酵降解
24.(2022·江海模拟)日本福岛核电站储水罐已出现多次泄漏,放射性物质随水流入海洋,下列有关这些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水会被海水稀释,不会影响海洋环境
B.核废水只影响附近的海域,不会影响到附近国家海域
C.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洋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危害
D.放射性物质会随食物链进入海产品体内,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
25.(2022·贺州模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下列活动与此主题不一致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退耕还林还草
C.围湖造田,拓展耕地 D.垃圾分类回收
26.(2022·文山模拟)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生活方式与倡导的“低碳生活”不相符的是( )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
27.(2022·五华模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下列人类活动中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①绿化造林 ②围湖造田 ③滥捕野生动物 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⑤随意排放工业污水 ⑥少用一次性碗筷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
28.(2022·富平模拟)“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太阳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9.(2021·天津模拟)根据下列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到19世纪中期,人口增长一倍又用了多少时间
?
(2)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变化
?你能推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3)假设1995年我国18岁、19岁和20岁的女性各有800万人,每人只生一个孩子。如果她们都没有晚育的要求,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
;如果她们都有晚育的要求,到25岁才生孩子,那么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
。
30.(2023·瑞金模拟)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于是某市某校学生进行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了pH为3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
设计过程如下:
Ⅰ.取三个培养皿,分别标号为甲、乙、丙,在每个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并均匀地摆放30粒大小一致且新鲜的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Ⅱ.每天在甲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在乙中喷洒等量pH为3的“模拟酸雨”,在丙中喷洒等量pH为5的“模拟酸雨”。
Ⅲ.记录和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一周后,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
注:pH值越小,雨水酸性越大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在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 。
(2)实验中设置甲培养皿的作用是 ;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 。
(3)每个培养皿不用1粒绿豆种子而用3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原因是 。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中学生,如何从自身做起减少酸雨的危害: 。
31.(2022·湛江模拟)资料分析
2022北京冬奥会
资料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一度成为大家的追捧的“新星”。该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外形酷似航天员。冰墩墩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资料二: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的花样滑冰“三套娃”一度冲上热搜,不仅因为她们在花样滑冰的高超技术上,还因为天才少女瓦利耶娃之前比赛是否使用兴奋剂问题倍受争议。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刺激剂类,能激活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刺激人体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等。
资料三:在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尤其是在比赛场地的制冰技术上不再使用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也是一种保护。
(1)资料一中提到的“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是 ,该原型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动物;“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 ,意味着更好地突出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该原型服装在生物技术上利用了 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的兴奋剂可刺激或增强 系统的活性,还能增强血液 的功能等,从而违背了奥运体育精神的公平与公正。
(3)资料三中提到的奥运会的“绿色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亮点一:在冬奥场馆建设中,首次大规模采用了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等对 的破坏。
亮点二:“氢”车成为赛事用车主力(如图)。加氢站的氢气来源是利用绿色电能通过电溶解产生氢气,属于100%的绿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冬奥”,碳排量接近于零,在减缓 效应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亮点三: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所谓“绿”电即绿色电能,主要体现在哪些电力来源途径?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亮点四:“绿”色生活 轻享低碳,趣玩冬奥。在冬奥期间推出“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鼓励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低碳冬奥贡献力量。例举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再次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可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可以修复的,A不符合题意。
B.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如:砍伐森林,也可以改善环境,如碳中和,B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
2.【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故答案为:C。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3.【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结合题干折线图可知: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A不符合题意。
B.结合表格数据可知,酸雨降低受害材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等地上部分生物量,B不符合题意。
C.结合表格数据可知,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树枝的食物量降低了39.22%,C不符合题意。
D.因为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无法得出“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的结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4.【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A不符合题意。
B.使用节能电器可以节约电,避免电厂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绿色低碳出行,可以避免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B不符合题意。
C.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因燃烧燃烧而排放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使用一次性木筷、多用纸质品,都会导致大量砍伐树木,减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5.【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这是一道简单试题,考查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认识。我们发展经济要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故退耕还林与此观念相符。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过期的药品属于有毒、有害垃圾,故应投入有“有害垃圾”标志的垃圾桶中。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活垃圾分成四类:(一)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旧木材等。(二)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三)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及废纸类。(四)其他垃圾,是指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除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之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混杂、污损、易混淆的纸类、塑料、废旧衣服及其他纺织品、废弃日用品、清扫渣土、骨头贝壳、水果硬壳、坚果果壳、玉米棒,陶瓷制品等生活垃圾。
7.【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A.泉水瓶、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利用,A不符合题意。
B.剩饭、剩菜属于厨余垃圾,集中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电池、水银温度计属于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
D.废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果皮属于厨余垃圾(湿垃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活垃圾分成四类:(一)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旧木材等。(二)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三)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及废纸类。(四)其他垃圾,是指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除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之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混杂、污损、易混淆的纸类、塑料、废旧衣服及其他纺织品、废弃日用品、清扫渣土、骨头贝壳、水果硬壳、坚果果壳、玉米棒,陶瓷制品等生活垃圾。
8.【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题目中的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两种做法都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④植树造林,净化空气,通过植树造林活动更能保护 好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③毁田建房,发展经济 ,只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或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我们坚决不提倡的,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增多,污染环境,不利于空气质量的提升,A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垃圾可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可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
D.使用充电式电池,而不是一次性电池,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0.【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面积,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符合题意。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利用风能,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利用清洁能源,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11.A
12.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1.荒漠是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耐旱,故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答案为:A。
12.三北防护林使荒漠区植被面积大大增加,植物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能将大量水蒸气散失到大气中,增大空气湿度,促进降雨。
故答案为:C。
13.【答案】(1)生产者
(2)根毛;光合
(3)食鱼水鸟
(4)②③⑤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生态浮岛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水的面积。因此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生态浮岛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根的根毛(位于成熟区)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可见,生态浮岛还能通过遮蔽阳光抑制蓝细菌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控制其大量繁殖。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如果大量含铅的污水流入该水域,一段时间后,在“水生植物→食草鱼类→食鱼水鸟”食物链中,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食物链最末端的食鱼水鸟。
(4)①节约生活用水,有利于保护水资源,①正确;②随意捕捞水中的小动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错误;③向水中扔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等垃圾,会污染水体环境,③错误;④选用无磷洗涤用品,防止发生水华,能保护水资源,④正确;⑤将买来饲养的鱼、龟等宠物放生到水中,可能会引起外来物种入侵,⑤错误。所以,做法中不可行的有②③⑤。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4.【答案】(1)环境;生产者;植物→昆虫→食虫鸟
(2)B;C
(3)a
(4)科普教育型。环保要靠每一个公民,科普教育型本杰士堆可以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本杰士堆中的所有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文中信息中包含的食物链如:植物→昆虫→食虫鸟
(2)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能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并不是只有负面作用。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本杰士堆是一个微小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BC。
(3)生态修复型的搭建地点要选择人为干扰程度低的地方,让野生动物有自由的栖息空间,加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故图3中适宜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的地点为a。
(4)1.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快,修复效果好。
2.搭建科普教育型本杰士堆,有科普教育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灵活选择一种作答即可。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5.【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所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目前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符合题意。
D、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 ,所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为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16.【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氮气是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17.【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围湖建房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环境的恶化,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8.【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但是并不是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说法错误。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说法正确。
C、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能随意摘取花朵,C说法错误。
D、使用纯电动车,可以减少骑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但不是硬性规定,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游玩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垃圾分类处理。
19.【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A.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生产者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费者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A符合题意。
B.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一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汽车充分利用了新能源,节约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有效减少③过程,C不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0.【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能节约电能和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和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会造成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能节约电能,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理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21.【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模拟酸雨可以由食醋和清水混合配制而成,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所以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水体酸性的增强,玉米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即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每组应用2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太少,可能出现偶然性,应多用几颗种子,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pH小于 5.6的雨水就是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库位,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2.【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绿化校园时,应仔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和分布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书籍,或访问附近环境优美的学校、社区、公园,吸收其中设计的优点;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要对校园环境布局做大的改动,最好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绿化树种在形态选择和空间安排上要注意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尽量使校园春有花开,夏有树荫,秋有花果,冬季有绿;教学楼大厅及室内应注意盆花和观叶植物的配置。所以图中甲、乙、丁设计方案恰当,而丙种植珍惜名贵的植物的设计不恰当。
故答案为:C。
【分析】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23.【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高温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挖坑填埋污染了土壤,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倾倒入自然水体,污染了水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发酵降解,有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4.【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C.虽然核废水会被稀释,但是,与普通的工业废水不同,这些放射性核废水即使在海洋中被扩散和稀释,也是有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久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这意味着核污染不能很容易地分散,海洋生物也会长期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中。动植物暴露于辐射下,许多会变异,一些甚至会大范围消失,AC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大洋环流、洄游生物的存在,被核污水污染的海水会随着大洋环流和洄游生物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威胁整个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5.【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可以节省塑料袋,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恢复植被,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B不符合题意。
C.围湖造田、拓展耕地会破坏植被,不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C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符合题干所体现的主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26.【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可以大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目前处理废弃塑料袋最常见的方式是焚烧,焚烧塑料袋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生物的伤害很大,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所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不仅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白色污染的泛滥,还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大了森林的砍伐、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塑料餐盒,废旧塑料不易处理,目前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如果将其焚烧,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的形成,要是选择填埋的话,无法被自然所吸收且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所以出门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盒不符合“低碳生活”,C符合题意。
D.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27.【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①绿化造林,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围湖造田会使许多生物失去家园,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③滥捕野生动物不利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圈;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会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圈;⑤随意排放工业污水会污染水域环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不利保护生物圈;⑥贺卡和一次性木筷的使用要耗费大量的木材,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8.【答案】B
【知识点】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还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B符合题意。
C.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C不符合题意。
D.一次性木质筷子的制造都需要消耗木材。所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能够保护森林资源,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29.【答案】(1)大约1600~1700年;大约85年
(2)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3)2400万;800万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数据可知,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大约是1600一1700年。从1764年的2.0亿人至1849年4.1亿人,人口增长一倍又用了大约85年。
(2)从1949年一1989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这时人口数量翻一番用了不到40年。我国是1949年1月成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致使人口不断增加。
(3)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50亿。假设1995年我国18岁、19岁和20岁的女性各有800万人,每人只生一个孩子。如果她们都没有晚育的要求,都是20岁生孩子,到2000年因她们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2400万人,如果有晚育要求,都到25岁时才生孩子,每人生一个孩子,5年后只有20岁的女性800万人生育,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800万人。
【分析】 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第一次是从1600到1700年,在19世纪中期,人口增长一倍,是在1785年左右,所以用了大约85年的时间,近半个世纪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没有实施晚育,那么增加的人口是3×800万=2400万,如果是晚育,那么到2000年,只有20岁的女性达到生育的年龄,那么增加的人类数量就是800万。
30.【答案】(1)水分
(2)形成对照;要保证变量唯一
(3)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4)酸雨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酸性越大影响越大
(5)节约用电;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绿色出行)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1)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步骤Ⅰ中“在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或水分)。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甲培养皿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甲培养皿是对照组,作用是对照。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所以,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要保证变量唯一。
(3)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在进行实验时用30粒种子而非1粒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4)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酸雨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酸性越大影响越大。
(5)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由此可知,为控制酸雨提出合理的建议有:节约用电可以减少煤的燃烧,从而可以减少煤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也可以步行上学、上班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石油的燃烧,从而可以减少石油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合理即可)。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31.【答案】(1)大熊猫;哺乳;宇航员;仿生
(2)中枢神经;运输氧气
(3)臭氧层;温室;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骑自行车或公交车回校;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在家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达到绿化的效果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与仿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大熊猫是“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宇航员的宇航服。科学家通过对长颈鹿的研究研制出了宇航服。仿生技术是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了兴奋剂能刺激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增强了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
(3)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积极作用。
“绿”电即绿色电能,通过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电节约水、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