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组
课题 日 课型 探究 设计 郑炜飞
时间 2006年 3月 6 日 工具 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日的主题表达。2、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在文中的深意。3、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重点难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3、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谈话导入(板书文题,作者)二、走近巴金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位具有无情自剖的勇气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三、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四、整体感知1、 播放配乐朗读材料,理解、积累生字。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日》。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思考:(1)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写到了哪两个例子?(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这是为什么? 五、深层探究(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六、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七、课堂练习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绿色—— ; 白色 ;红色 ; 白鸽 ;玫瑰 ; 大地 ;风帆 ;六、布置作业阅读巴金的《朋友》,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进行鉴赏。 学生交流学生积累听课文,积累字词分析“夸父追日”神话传说。朗读并思考问题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并明确再次体验作者的内心学生练笔
板书设 计 日 (激情洋溢 ) 巴金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舍弃生命) 追求光明而献身我 (愿做飞蛾)
教后心得(共15张PPT)
日
巴 金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位具有无情自剖的勇气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走近巴金
巴 金 的 主 要 作 品
中长篇小说集: 《灭亡》《激流三步曲》( 《家》《春》《秋》)《爱情三步曲》 (《雾》 《雨》 《电》 )
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神 ·鬼 ·人》
散文集: 《海行集记》《还魂草》 《龙 ·虎 · 狗》
文革后出版了回忆性散文《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背景:
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同时,依然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抗日战争激发了巴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运动之中,在8年抗战中,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汉口、昆明、成都、重庆、贵阳、桂林之间,和人民同患难共命运,自觉地用笔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和散文。 巴金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把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作家。他在1942年出版的《废园外·后记》中写道:“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朗读课文
感知、品味
读读写写
旸
炀 砀 殇
yáng
yáng dàng shāng
1、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写到了哪两个例子?
整体感知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这是为什么?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深入探究
课堂练习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 白色 ;
红色 ; 白鸽 ;
玫瑰 ; 大地 ;
风帆 ;
作业布置
阅读巴金的《朋友》,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进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