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大附中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 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 现代社会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 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 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 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 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 下列选项,最贴合林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
A.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 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 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 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铡刀铡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哞——哞——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有了人,日子便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羊呢,比较挑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一种暖意会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蘖,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或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嘬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呓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嘹亮,村庄在仲夏的氤氲里安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鸡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 “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C.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
D. 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
7. 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孤独的心灵。
B. 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C. 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她期盼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
D. 对马儿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8. 本文题目“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膝轩记
管同①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②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③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④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注】①管同:清代教文家,师从姚闹。②杨吴城濠:今南京外秦淮河。③僦(jiù)宅:租房。④颜:匾额。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B.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C.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D.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见鸡笼,意为“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其中“见”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不同。
B. “予自归江宁”中的“归”,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含义相同。
C. 所,表被动,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所”含义不同。
D. 容膝易安,意为“住在简陋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清照亦以此自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符合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主张。
B. 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无法舒适居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 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又没有砖墙隔档,但作者却抗声高诵,悠然自得。
D. 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1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1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 “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意为莫愁女已经死了,有谁能写出《招魂》的诗篇,把她招回到故国来呢?
C. 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头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
D. 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而绵渺,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沉咽与凄楚,实属上乘之作。
16. 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体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而“是人”却很少见。从字意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彩更浓烈,有感慨之意。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 ① ”呢?当然有必要。对“斯”与“是”的较真,木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为汉语 ② ,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 ③ 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
18.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B.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C.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D.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 ① 。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 。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 。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2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 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曹禺《雷雨》)
C. 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人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却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重新思考的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根据以上两段话,结合你个人的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大附中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 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 现代社会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 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 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 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 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 下列选项,最贴合林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
A.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 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 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 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D
4. ①作品反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背景,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的社会现实;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被宗法观念、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主题,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②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③汲取世界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错误,材料二“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指出市场化的客观作用,但不等于说“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错误,材料二是说“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林料中的文艺观指的是: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
A.体现儒家“仁”的思想;
B.是说人志向远大,有正大刚直的精神;
C.是说如何学诗;
D.是白居易的观点,体现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最贴合材料中的文艺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可知,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积极反映生活,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这时正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政权,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被宗法观念、封建礼教所束缚,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则更为严重。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结合材料一“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可知,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就要塑造和刻画一系列典型人物。《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文中的“我”是启蒙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无动于衷又不知所措。这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线索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命运遭遇的悲惨。其中,“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和“五处写钱”等精彩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和材料二“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概括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
结合“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概括出: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
结合材料二“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概括出:汲取世界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铡刀铡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哞——哞——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有了人,日子便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羊呢,比较挑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一种暖意会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蘖,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或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嘬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呓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嘹亮,村庄在仲夏的氤氲里安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鸡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 “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C.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
D. 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
7. 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孤独的心灵。
B. 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C. 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她期盼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
D. 对马儿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8. 本文题目“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6. C 7. C
8. ①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不如庄稼活得自由纯粹。
②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人希望,值得学习。
③人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9. 真实:
①用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真正的乡村图景。
②站在农民的角度,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
力道:
①人与庄稼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
②物、人、事交织,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状、人情的审视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错误。原文“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可知,上文并非只写乡村景物,也有思考和抒情;下文也描写了乡村景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她期盼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错误。原文“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想念时,哪怕是梦呓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可知,七奶的期盼不是让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而是无论走多远,能回望故乡和母亲,不忘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可知,标题意思是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不如庄稼活得自由纯粹。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蘖,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可知,标题意思是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人希望,值得学习。
由原文“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标题意思是人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真实:由原文“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哞——哞——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等内容可知,作者用狗、歪脖子柳树、牛、刺槐树、打滚的娃等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真实的乡村图景。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可知,文本站在农民的角度,描写种庄稼、收割等乡村事件,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
力道:由原文“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作者将人与庄稼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使文本有深刻的力度。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蘖,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马儿嘬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可知,文本将物、人、事交织,既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状、人情的审视思考,写的深刻有力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膝轩记
管同①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②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③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④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注】①管同:清代教文家,师从姚闹。②杨吴城濠:今南京外秦淮河。③僦(jiù)宅:租房。④颜:匾额。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B.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C.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D.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见鸡笼,意为“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其中“见”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不同。
B. “予自归江宁”中的“归”,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含义相同。
C. 所,表被动,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所”含义不同。
D. 容膝易安,意为“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清照亦以此自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符合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主张。
B. 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无法舒适居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 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又没有砖墙隔档,但作者却抗声高诵,悠然自得。
D. 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1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1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①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菘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
②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14. ①仰慕居隆中的诸葛亮;
②效仿陶渊明,在容膝小室之中、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读书自娱;
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
“仅四间”补充说明屋的数量,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
“自……外”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见,望见,句意: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见,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我,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B.归,回、回来,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归,特指女子出嫁,句意: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C.所,与“为”组合,表示被动;所,与“遇”构成所字结构,所遇到的事物,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作者无法舒适居住”错误,由“予居之未尝不适也”可知,作者住在这里并没有感觉不适应,只是因为“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即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因此修葺了抱膝轩。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率”,全,都;“属”,类;“映带”,映衬环绕。
②“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名词作动词,指砌上矮墙;“栏楯”,栏杆;“胜”,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是概括“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首先找到答题范围,在第二段,然后根据具体句子进行概括。
由“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可知,作者仰慕诸葛亮,仰慕他的志向。
由“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可知,尽管“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但是作者依然能够“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因此作者命名为抱膝轩,是为了效仿陶渊明。
综合以上两点以及“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可知,作者命名为抱膝轩,是为了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建都江宁,杨吴城濠便被围到了江宁城内,河水逐渐变得狭小。直到它向东到了竹桥,有一条河水穿过城墙前来汇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一曲”。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桥,又与从钟山流出的河水汇合。又慢慢向南流,过了大中桥,只见淮水流入东关,与它汇合,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矮小,但与这三条水流汇合,半里之间,水势还是变得激荡宽广。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菘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虽然处于城中,大概和郊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后来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炎热夏日,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起居俯仰,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犬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大概没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神会志得,大声诵读,家人总是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当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然而我既厌恶鄙视虚假文辞,又不急切地追求科举功名,只有这斗室一间,读书不辍。有人问我,我拿什么来回答他呢?轩修好后,住了一年。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请,不常在家。这座屋子于是荒废了。然而当时的兴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怀,所以就追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 “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意为莫愁女已经死了,有谁能写出《招魂》的诗篇,把她招回到故国来呢?
C. 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头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
D. 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而绵渺,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沉咽与凄楚,实属上乘之作。
16. 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两个“自”字都含有春色依旧而无人欣赏之意,都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②“垂杨自碧”是写尽管绿杨依旧,但人事全非,表面是对莫愁女一个人的怀念,实则抒发了词人对时事的哀叹和国家垂亡之感。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表面上也是在写碧草无人赏玩,实则是写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蜀相诸葛亮的痛惜。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错误,这里应是“抒发了国家垂亡之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词中“垂杨自碧”是说绿杨依旧,而人事全非;《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无人欣赏。都描写春色,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尽管绿杨依旧,而人事全非。在词人的眼中,同样一个莫愁,物是人非,这里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怀念,而是抒发了对时事的慨叹,以及国家垂亡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阶,无人欣赏;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借眼前遗迹荒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体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答案】 ①.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过春风十里 ⑥.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汩、扪、胁、膺、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而“是人”却很少见。从字意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彩更浓烈,有感慨之意。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 ① ”呢?当然有必要。对“斯”与“是”的较真,木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为汉语 ② ,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 ③ 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
18.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B.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C.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D.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锱铢必较 ②博大精深 ③以讹传讹 19. B
20. 构成:上下句由“有……就找……”构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从“疑惑”到“问题”意思相近。
表达效果:都是七字句,语言高度凝练,相同的句式,形成整齐美;前后句内容上互相补充和映衬,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做事较真、严谨,可用“锱铢必较”。锱铢必较: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
②语境形容汉语语言丰富深奥,可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③语境指网络传播错误流行,可用“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据……称”,保留一个,删掉“据”或“称”;
语序不当,“历套该出版社教材中”,“历套”是数量词,放在领属性短语“该出版社的”后面;
句式杂糅,“的原因是”与“是因为”保留一个。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对偶的构成,要指出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如本题,“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形式上,两个“有……就找……”的句式,上下句句式一致,都是七字句;内容上,“疑惑”与“问题”,“证据”与“答案”意义相近,形成语义的补充。
分析表达效果,对偶句主要是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 ① 。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 。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 。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2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 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曹禺《雷雨》)
C. 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21. C 22. (1)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2)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3)而且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开头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
A.用于引文后,交代作者、出处;
B.表示说话中断;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语意的转折。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衔接前句“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用“而是”,强调“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应填: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
(2)衔接前句“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用“而是”,呼应“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强调总体利益,应填: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
(3)衔接前句“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用“而且”,再结合下文“发生冲突”,应填:而且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人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却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重新思考的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根据以上两段话,结合你个人的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两段话形成相互阐释的关系。第一段文字是说,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渠道繁多,生活处在信息满溢状态。这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冗余信息挤占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人们被信息的浪潮裹挟着,不由自主地前行,容易失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失去思想的独立性。第二段文字是引用的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我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这是由“思”而知“在”,强调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看,那么,本则作文命题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考: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何避免被碎片化的信息浪潮淹没,如何排除冗余信息,如何去分辨信息,如何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性、保持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
本道作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由第一段材料引入,指出人们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严重性,为后面提出观点做铺垫。接下来,可以理论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论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理论论据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周韬奋的“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事实论据如: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考,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思考。然后,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怎样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批判反思的精神。
立意:
1.莫被信息之潮裹挟,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2.我思考永不已,我人生有活力。
3.既要善于占有信息,又应具备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