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8.2 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8.2 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30 10: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神奇的压强
8.2 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材分析】
《液体的压强》是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知识模块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及产生的原因,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分工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少,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探究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烧杯、矿泉水瓶、水、盐水、橡皮膜、压强计、水槽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
以马航370事件引入“深海打捞”的难处,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实际。 
(二)多角度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1.实验演示:向橡皮膜蒙上的去底的矿泉水瓶中倒水,学生观察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得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结合电子白板视频功能,将演示实验视频直播)
学生思考,总结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
2.演示实验: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
3.演示实验: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师生对实验现象共同分析,总结得出:液体具有流动性。
学生切身感受液体压强
学生用薄透明塑料手套感受液体内部压强。(分享感受)
5.初步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1)多媒体视频播放:加油向未来:再现帕斯卡裂桶实验。
(2)演示:水从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小孔中流出。
(三)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引导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对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猜想。
2.集体设计实验:  
讨论得出: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3.分组进行探究:
(1)教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并演示。
(2)明确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进行探究:先完成用水进行探究;再换成盐水进行多次实验。
(4)分组汇报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推导证明
1.根据各组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同一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理论分析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支柱体对桌面压强的计算
V=-----------------  
m=-----------------  
F=G=mg=-----------------------  
P=F/S=----------------P=ρgh
(2)类比:液柱模型的建立。(原理: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的液柱在某一深度正如一个支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从而推出液体压强可以用公式P=ρgh 计算。
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ρ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  
知识应用
实验演示: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应用)
学生观察现象,师生共同总结连通器原理。
2.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教学小结】
结合电子白板课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对液体压强知识、相应教学理论、学习方法进行了较为周全的考虑,对各个实验环节也进行了预演,效果还可以。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是很高,教师导的较多,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还需培养。
2.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活动中,从小组分工,到协助完成实验的环节都能尽然有序,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还是很好的。但实验中两组实验的对比没有很好设计,对于控制变量的方法理解还不是很透彻。
3.在理论推导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有对教学内容完成度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