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雪 课型 新授 设计者 阮亚娟
日期 2006年 月 日 第 节 教具 投影
教学目的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课文精练生动、意蕴绵长的语言;
2、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3、体味文中“雪”的意象的内涵,理解作者热爱生活、顽强战斗、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追求。
重点难点 物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雪》,首先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的景色,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2、南方的雪景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出来。3、北方的雪景又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出来。4、在作者的笔下,雪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让我们来透过文字,去品味文章的内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雪的灵性的句子,并圈点出关键的词语加以分析。5、在朗读中再来体味两幅雪景图所传递出来的画意。6、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三、精读、揣摩课文: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讨论明确:A、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
(板书: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
B、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C、作者详细描绘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景,表现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使画面更加富于动感和活力。
要点一:堆雪罗汉的过程,重点体味孩子们的动作和快乐心情。
要点二:雪罗汉“消释”的过程,可通过与上段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体味孩子们此刻的心理感受。
思想感情:热爱生活、歌颂美好,但又感叹其孱弱。
(板书: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叹其孱弱)
象征意义:江南的雪象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顽强生命力的人和事物。
四、归纳小结
问题讨论:你认为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讨论明确:赞美其美丽、快乐、富于活力,但又感叹其孱弱,缺乏顽强的斗志。
五、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2、江南的雪,作者在赞其美好的同时,又流露出叹惜之情。课后请自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样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价,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学生思考回答课题,讨论探究合作。朗读。找出其中生动描写的词语,品味语言及蕴含的感情。抄记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决然辞别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
板书设计: 《雪》 南方的雪 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 作者感情 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叹其孱弱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