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常常,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__①__。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根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间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瞬间倾泻而下,重重地砸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从地接纳着瞬息万变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
好在,草原上的风雨总是__②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刚刚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消失,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__③__的美,将途经此地的人们,瞬间击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熟语。(3分)
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改成“无处逃避,也不去逃避”?请说明理由。(3分)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 ① ,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 ② ,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 ③ 。
4.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含义丰富。
7.本诗后四句以议论为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放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晚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往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块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线的攻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褚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桶破星天。靠近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线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用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拳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向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却是新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孩子越来越太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二胡质劣导致技艺发挥不出来,盲人尽管演奏着哀伤的曲调,却无法打动行路的人。
B.面对“我”关于蜡烛的质问,盲人半天才答复,且语气吞吐,有一丝做了亏心事的慌张。
C.盲人没拿过50元这么大面额的钞票,而反复摩挲钞票正反面,可见他是一个谨慎的人。
D.盲人虽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却有着质朴而美好的心灵,他心里装着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看似矛盾,实则表明盲人虽看不见大千世界,但胸中却装着美好的世界,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的。
B.小说以盲人接孩子放学作为开头,又以盲人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着孩子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写法高明。
C.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了作者对窗人的两次误解,而实质上要表达的是对盲人的赞美之情。
D.小说语言生动,表现力很强,如“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蚊穴”等都能体现这一特点。
3.有人说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本文中的盲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
4.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有何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坦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
(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弓而祝鸡矣”与“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两句中的“张”字含义不同。
B.“害之必也”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C.“贱不能临贵”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今君有士见过人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认为朝廷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飞翔千里的愿望,但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B.田让认为卫国国君不能招致贤士的原因是:臣子既不能凭借功绩获得赏赐,也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惩罚。
C正是由于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治国理政所应具备的条件,管仲才得以帮助齐桓公取得了天下霸主地位。
D.杨因曾因品行差而三次遭乡人驱逐,因对国君不忠而五次被撤职,而赵简主还是接见了他并授给他相位。
8.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4分)
(2)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4分)
9.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3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757练)
【基础训练】
1.【参考示例:①不期而至②转眼即逝(瞬息即逝)③无与伦比
2.不能。“不去逃避”是前文“顺从”的结果,“无处逃避”是后文“空旷”的结果,改后衔接不顺畅。
3.①把草原的土地、野草、河流比喻成婴儿的纹理和褶皱,生动形象,写出了雨后草原的清新与生机。②连续五个“每一……”相同结构,构成排比,富有音韵美,感情饱满,表达了对雨后草原美丽景物的喜爱之情。(确认修辞手法2分,赏析表达效果2分。)
4. D
【解析】D项,文段中的“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ABC项中“我们”指向对象具体明确,D项中“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
5.【示例】
①因为白色不吸热 ②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 ③更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含蓄”错误。“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内心的哀伤。
7.①最后四句的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②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
诗歌第三句“且为一日欢”写热闹欢饮,末句“还君老与衰”却一落千丈,写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使感慨更加深沉,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据此可分析出,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综合训练】
1.D
【解析】A.“由于二胡质劣导致技艺发挥不出来”错,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快远离”可知,盲人本身技艺也不好,并非是琴的问题导致发挥不出来。
B.“做了亏心事的慌张”错,盲人吞吞吐吐是因为被我误解之后内心的伤感。并非是故意卖假货,所以并不是做了亏心事。
C.“可见他是一个谨慎的人”错,根据“我从来没收到过假钱”,可知,盲人并不担心收到假钱,谨慎的说法错误。反复摩挲钞票正反面是在用心感受“这么大的票子”。
故选D。
2.C
【解析】C.“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了作者对盲人的两次误解”错,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的是盲人演奏二胡。
故选C。
3.①虽然天生残疾,但是靠摆摊养活自己,被误解时态度诚恳;②面对我的善意,坚持找零;③学习按摩,自立自强。
【解析】根据“后来,他摆了一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可知,盲人为了生计,摆摊做生意而不是靠乞讨生活,维护自己尊严和价值;根据“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可知,在面对我的“不用找”的“施舍”时,盲人坚持找零,维护自己尊严和价值;根据“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成了亲”可知,盲人坚持学习,自立自强,学习按摩改善经济条件,维护自己尊严和价值。
4.手法: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手法(或插叙)。
作用:①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表现了人物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的形象特征。③突出文章主旨,应胸怀美好的世界,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美好生活的真谛。
【解析】本文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手法(或插叙),记述盲人的几件事儿。文章内容方面:文章开头描写盲人在学校门口接孩子,这是现实。接着文章从多年前我与盲人的相遇开始叙述,补充交代了我与盲人的几次相遇,丰富了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方面:写盲人接送孩子上学,表现了其对孩子的爱;写盲人拉二胡的惨状和后来学按摩改善经济条件,前后对比,表现了盲人自立自强的性格;写我与盲人的两次误会,表现了盲人内心的纯洁;写盲人带妻子看风景,表现了盲人内心阳光、热爱生活;文章主旨方面: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穿插的手法,记述了盲人的一连串故事,表明盲人虽看不见大千世界,但胸中却装着个美好的世界,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同时也启发我们,只有内心阳光,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美好生活的真谛。
5. C(3分。原文标点为: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6. C(3分。A拉开弓弦/调好弦,准备调奏;B危害,伤害/嫉妒;C统治,控制/靠近;D 均为“责备”或“指责过失”)
7. D(3分。“品行差”“对国君不忠”是近臣的主观看法,而非赵简主的看法)
8.(1)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4分。“托”“致”“霸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4分。“仇”“并”“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9.①依功论赏,以理责罚(赏罚有道);②尊贤而下士;③明察善辨,独具慧眼;④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文言文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卫国国君问田让说:“寡人分封爵位时用尽千里之地,赏赐贤士时用尽国库里的丝绸布帛,可是贤士仍不前来,是什么原因呢 ”田让回答说“您的赏赐,臣子不能够凭借功绩获得:;您的惩罚,(臣子)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这就像拿起棍棒去呼唤狗,拉开弓去逗引鸡;虽然有香饵去引诱,它们却不会到来,原因就在于它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伤害是一定会出现的结果。齐桓公命令管仲管理国政,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桓公任命管仲做上卿,可是齐国还不安定。桓公说:“国家为什么还不安定呢 ”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桓公赐给他齐国一年所征收的税,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为什么还不安定呢 ”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升他到极高的地位,尊称他为仲父,齐国就变得国家太平,人民安乐,终于称霸天下。孔子说:“像管仲那么有才干;若是他得不到这三种权柄,那么也就不能使他的君主成为天下霸主。”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近臣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遭别人责备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之人,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中行氏尊重有才能的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没有才能的人却不能罢免他们;有才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