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森林狂想曲》 课型 欣赏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新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欣赏课,这是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轻音乐,采用清新明快的民歌旋律为主题,加入森林中各种鸟鸣,构成一部有现代意味的森林狂想曲。鸟虫的鸣叫,动物的声息是在原始森林中采录的。台湾作曲家吴金黛利用自然之声的创作,“奏”出了一首优美的音乐,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已有一定的积累。而且这两个班级学生素质很高,上课可以跟着老师思维思考,所以我会以舞蹈律动的手段,进行开场引导教学。在本单元“绿色畅想”中,学生也学会用合唱、独唱等演出形式来表现对地球绿色生命的赞美。本课《森林狂想曲》,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是自然声音与音乐融合的一部佳作。本课,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明白音乐与自然音效结合在一起给人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本课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聆听中了解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过程与方法 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及吉他的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及主奏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很高兴又要开启我们的音乐之旅,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声音,看你们谁能猜到是什么地方。(播放音效)对了,森林。(大自然)今天我们要随着一首乐曲来一次奇妙的森林音乐之旅。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你听到一个怎样的森林?(播放《森林狂欢曲》的片段音乐)我们刚才听的乐曲就叫做《森林狂欢曲》,是台湾有一位音乐家,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 森林(大自然、野外……)热闹、欢快、和谐、美丽…… 开门见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乐曲的情绪介绍乐曲,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三、新课教授1、听赏主题A2、听赏主题B3、听赏主题C4、听赏全曲,分辨主题及乐器。 现在就让听赏一下全曲,在欣赏的同时,希望同学们可以跟我一起来做几个动作,一会你们告诉我,我们刚才做了几组动作?其实我们们刚才这三组动作分别代表了我们这段音乐的三个主题。下面我们给这三个主题分别用一个符号来代替(板书:A、B、C),现在我们来看一下A主题的旋律谱。(出示A主题旋律)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整首乐曲中A主题出现了很多次,可是每次出现时所使用的乐器是不一样的,现在我要考验一下大家的耳朵,看你能听出哪几种乐器。(分别播放三种乐器主奏的A主题旋律)刚才我们分别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A主题,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我放一段音乐,如果你听到A主题的出现请举手示意,并大声说出它所使用的乐器。(播放《森林狂想曲》第一部分)刚才我们对A主题的旋律和主奏乐器有了一定了解,现在我来考研一下B主题,你们听一听B主题分别使用了生么乐器演奏?(分别播放三种乐器主奏的B主题旋律)同样,我现在放一段音乐考考大家记忆力,当你听到主题B的旋律出现时,请举手示意,并大声说出它所使用的乐器。(播放《森林狂想曲》第二部分)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里没有出现哪种乐器?没关系,一会老师还会有音乐播放,到时候我看你们能不能听出小提琴演奏的主题B。 接下来还有主题C,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它的主奏乐器都有什么?(提示学生主题C有两种乐器)刚才我们把乐曲的各个主题及所使用乐器做了简单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迎接大的考验,现在我播放整首乐乐曲,你来辨别各个主题及使用乐器。(播放全曲) 学生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曲毕,回答所做的3组动作分别是什么。笛子小提琴竖琴A主题出现时举手示意,并回答所使用乐器 小提琴吉他曲笛B主题出现时举手示意,并回答所使用乐器小提琴曲笛+竖琴(电声乐器)学生可做动作来辨别来主题,并一一作答 此部分的三组动作分别是主题A出现时模仿小草生长,主题B出现时模仿青蛙动作,主题C出现时模仿鸟飞动作,学生模仿老师同时可以很好的理解乐曲的中的三个主题。锻炼学生听力,多次播放让学生熟知A主题的旋律,并能辨别乐器音色。如果听不出可多次播放,让学生先说音色的特点,再揭晓所使用乐器,并模仿乐器演奏方式哼唱旋律。锻炼学生听觉记忆,并继续熟知A主题旋律。同样是对B主题的旋律和使用乐器进行了解和熟知。同理,锻炼学生听觉记忆,并继续熟知B主题旋律。主要让学生了解吉他的音色。因为刚才在听B主题使用乐器中有三种乐器出现,而我播放的第二部分的旋律中没有出现小提琴演奏的B主题旋律,这个问题直接解除学生疑惑。同理,锻炼学生听觉记忆,并熟知C主题旋律,模仿乐器演奏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是不是能够记住各个主题及了解各个乐器的音色。学生在说的同时点击PPT出现正确答案,让学生有成就感。
四、合作与创造 看来同学们对我们这首乐曲的主题分布已经非常了解了,现在我们分组来表现一下我们的乐曲。老师来给你们伴奏。 分为两组,一组演奏出现的乐器,一组做主题的律动(动作)。 再次熟悉整首乐曲,了解乐曲中三组音效的出现,熟知三个主题旋律及所使用乐器。
五、小结 十年来,吴金黛将青蛙的情歌、鸟儿的欢唱、鲸鱼的呢喃,甚至总是被人们忽略的风声、水声、雨声搭配上音乐,揭示了天地间宽广深厚的美丽,提醒人们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万物。她上山下海,记录大自然的声息,希望唤醒人们对环境的珍爱 ,对动物的热爱。 升华主题,激起学生热爱环境,保护动物之心。
板书及课件设计
主题出现顺序:
课后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本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我一直采用聆听并考验学生的过程,改变了以前那种“播放音乐——谈谈感想——再播音乐”的呆板的教学流程。而是利用学生们喜欢探索的精神,将学生引入到“绿色的大森林中”。然后出示了美丽的大森林的图片让孩子们畅想“森林中的美妙音响”,当孩子们的思绪在活跃的追寻着森林中的美妙音响时,我让学生们跟我一起律动,把三个主题分辨出来。接着是学生们喜欢的听辩乐器环节,这样让学生在听主题的同时还了解了乐器音色,整体下来学生们兴趣浓厚,效果显著。在整个乐曲欣赏中,里面还有森林中各种真实种昆虫、流水的音效,使这首乐曲更加生动美妙。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这是大自然真实的声音,孩子们深深陶醉在乐曲中,欣赏的效果不言而寓。反思本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使教学形成多样化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但是不足之处是,由于这个调太高,我本身素质问题,没能教唱学生唱主旋律,还有在音效中没能让学生自己体验大自然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