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 马说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 马说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08: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23* 马说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了解并学习本课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重点)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的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朗读法 点拨法
1.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
2.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
外见(xiàn)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
词语解释
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sì,同“饲”,喂)
食不饱(动词,shí,吃)
策:
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③是马也(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3.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人志士。“食马者”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第3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个“之”字用法不同:前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千里马;最后一个“之”是助词,无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主要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另外还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课堂小结
本文以千里马喻指杰出的人才,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才能的人不被统治者识别和重用,以致终生被埋没,抨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5.扩展延伸
假如将来你也遭遇怀才不遇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态度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
④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⑤姜子牙:垂钓等待;
⑥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时代不同,人们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几率。
6.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