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阅读常考题真题汇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022秋·湖南湘西)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附加题)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1、兴平:汉献帝年号。2、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3、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段煨;东汉末年将领。
1.给下列加点的字释义。
①好学:__________ ②其义自见:____________ ③或问“三余”之意: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苦渴无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上海)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①衣冠而之市。适②鬻(yù)③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日: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1.清旦:清早。2.适:往,去,到。3.鬻: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昔齐人有欲金者____________ ②因攫其金而去____________
③吏捕得之____________ ④徒见金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吏捕得之 C.学而时习之 D.驱之别院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因攫其金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攫金者”这样的人也是不少的。“攫金”的形式可能不同,但结果往往相同。你能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则寓言讽刺了社会上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浙江杭州)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②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致:得到。 ②逾:超过。)
13.【想一想】你能用现在哪个词来换加点词呢?
嗜学( ) 弗之怠( ) 因得遍观群书( )
14.【说一说】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理一理】这篇小古文紧扣“嗜”字,写了宋濂的哪几件事?
(2022秋·江苏扬州)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出师表(节选)
〔三国〕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②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猥④(wěi) 自枉屈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⑥。
【注释】①南阳:汉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②闻达:有名声。 ③卑鄙:地位低下,学问浅陋。④猥:谦词,含有“辱”意。 ⑤枉屈:屈尊的意思。 ⑥驱驰:奔走效劳。
16.下列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借助注释,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诸葛亮感激先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了这段文言文,你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辽宁大连)古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③。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⑥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东安:县名。 ②邑令:县令。 ③旦而过之: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④物色:察看。⑤逮:等到。⑥踉跄:跌跌撞撞。
20.对“漫悬于壁”的“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漫画 B.浪漫 C.遍,到处都是 D.随意,漫不经心地
21.这篇文章是要表现东安人士画鼠的技艺超群,作者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通过描写猫的急于追鼠、体现鼠画得逼真,用一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侧面描写 栩栩如生 B.外形描写 画龙点睛
C.侧面描写 笔走龙蛇 D.外形描写 栩栩如生
(2022春·西藏林芝)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 ,甚聪惠。孔君平诣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 。”
22.按原文填空。
23.解释词语。
惠:___________ 诣:___________
24.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5.文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湖北襄阳)我会读小古文。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gěng)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yuē)藕(ǒu)。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选自民国老课本)
26.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或红或白( ) A.或者 B.有的
断之有丝( ) A.藕 B.荷梗
27.照样子再写几个。
夏日 ______ ______ ______
荷叶形圆 荷花色______ 荷花气______ 荷藕味 ______
28.把下面与荷有关的诗句填写完整。
(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接天( )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29.仿照画线句子,试着根据开头接着写几句。
院中种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江西萍乡)阅读理解。
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①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曝:晒 ②输租氓,来交租的农民。 ③髀(bì),大腿。④膂(lǚ)力,指全身的力气。膂,脊背。
30.阅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暇日”应该是“假日”的意思。( )
(2)“公疑之,问其故”,这里的“故”是农民窃笑的原因。( )
(3)故事中的农民是个会画画而且是艺术上颇有造诣的人,所以马正惠才对他很佩服。( )
31.翻译句子。
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划出句子朗读停顿(两处)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
33.结合我们本册学过的课文《书戴嵩画牛》,说说农民指出了这幅画中的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喜欢 见同“现” 有人 2. 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苦于没有时间。 3.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4.①书要多读;②要抓紧空余时间读书。 5.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分析】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考查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①好学:喜欢学习。好:喜欢。
②其义自见:它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见:同“现”,出现。
③或问“三余”之意:有人问“三余”是什么。或:有人,有的人。
2.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义:意思,意义。见:同“现”,显现,出现。意思是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②“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余:空闲。岁:一年。日:白天。时:时间。意思是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③“苦渴”是偏义复词,为……而苦恼。意思是苦于没有时间。
3.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只依靠别人来教传书中的知识,自己认真地去读几遍,其中所含的知识就可以领悟了。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4.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知第一方面主要讲要多读书,结合“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另一方面主要讲读书要抓紧空余时间。
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原文可知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也就是冬天、夜间和雨天。
6. 从前 走,离开 抓住 只,仅仅 7.A 8. 人们都在这里,你为何还要偷金? 我在拿金子的时候,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而已。 9.“攫”的意思是“抓、夺”,非常形象地刻画出齐人见钱眼开的贪婪之态。 10.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1.掩耳盗铃的故事 12.讽刺那些利令智昏、见钱眼开的人。
【分析】翻译: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好衣服带好帽子到市场去,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抢了金子就走。巡官抓住了他,问他:“有这么多人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6.考查字词翻译。
“昔齐人有欲金者”中“昔”的意思是“以前、 从前”。
“因攫其金而去”中“去”的意思是“离开”。
“吏捕得之”中“捕”的意思是“抓住、捉拿”。
“徒见金”中的“徒”的意思是“只”。
7.考查“之”的用法。
“清旦衣冠而之市”中“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吏捕得之”中“之”,代词,指代“偷金的人”。
“学而时习之”,“之”,代词,指代“学习的知识”。
“驱之别院”,“之”,代词,指代“癞蛤蟆”。
8.考查句子翻译。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子攫人之金何”,一般说成“子何攫人之金”(你为什么要抓取别人的金子),“何”作状语。子:你。攫:抓取,攫取。何:为什么。
译: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抓取别人的金子呢?
徒:只,意思是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旁边的人,只看到了金子。”
9.考查字词赏析。
解释词语,再答词语的作用。
“攫”是“抓取,攫取”的意思,生动细腻地刻画出齐人对于金子的贪婪。
10.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齐人说的话“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可知他眼里只有金子,没有了法度。
11.考查内容理解。
文中的“攫金者”是一个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之人,他做出了有悖常理的野蛮行径,现实中有贪官,掩耳盗铃之人,知法犯法的人等。
12.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文段内容可知,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见钱眼开,为了利益盲目做事的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欲,是人之常情,但利欲薰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13. 喜欢 放松 于是 14.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1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分析】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放松。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阅读很多书。
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嗜学:喜爱读书。嗜:喜爱。
弗之怠:即“弗怠之”,宾语前置,不懈怠,不放松抄写。怠:放松。
因得遍观群书: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因:于是。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文主要讲述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主要写了: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三件事。
16.B 17.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来我的茅庐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18.刘备求贤若渴,对他有知遇之恩。 19. 三顾茅庐 求贤若渴
【分析】译文: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为: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根据译文,“由是”是因此的意思,是状语,“感激”是主句中的谓语,“由是/感激”应该断开。按照“答应/谁/干什么”的结构来断句,正确为“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为:就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17.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就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通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从这一句得知是因为先帝三顾茅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和识记。
根据文段的内容,想到的成语类似还有: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临危受命:意思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20.D 21.A
【分析】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作画,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又屡屡落下。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又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20.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漫悬于壁”意思是: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漫”解释为:随意,漫不经心地。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的意思“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又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分析可知,文章通过猫看到画时急于追鼠,侧面体现鼠画得逼真,可以用成语“栩栩如生”来形容。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22.九岁 其父 杨梅 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3. 聪明
拜访 24.世说新语·言语 25.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分析】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本题出自文言文《杨氏之子》,全文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甚聪惠:非常聪明。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其父: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
2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5.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文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婉转地回答,显得幽默有趣。
26. B A 27. 春日 秋日 冬日 丽 香 美 28. 小荷 莲叶 荷花 荷叶 29.秋日开花,或紫或黄。菊梗直立,菊瓣似钩。
【分析】译文:池中种着荷花,每到夏天荷花开花,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白色。荷花的梗是笔直的,荷叶的形状很圆,荷花的根茎横着生长在泥中,叫做藕。藕有几节,中间有孔,断的时候有丝。
2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或红或白”意思是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白色。或:有的。
“断之有丝”意思是藕断的时候有丝。 之:代词,指代藕。
27.本道题考查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示例词语的特点仿写词语。
“夏日”指的是夏天。 根据积累,写出“春天、秋天、冬天”。即:春日、秋日、冬日。
“圆”是对荷叶形状的描写。根据例句,分别写出形容荷花的颜色、气味和味道的形容词即可。
28.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意思是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思是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意思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29.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例句是先说明写的是“荷花”,接着写“荷花开花的时节”,再写“荷花的颜色”,紧接写“荷花的梗”,最后写“荷叶的形状”。仿写菊花时,按照例句的顺序来写即可。
30. × √ × 31.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使尽全身力气,也不能拉出来。 32.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 33.牛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夹在大腿中间,这张图里,两只牛在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高高举起,这和生活实际不一样。
【分析】译文: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闲暇的日子就在厅前展开晒太阳。有一个缴纳田租的农民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公对他的举动感到疑惑,问他偷笑的原因。农民回答说:“我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这个图上的牛都是竖着尾巴的,不像是斗牛时的样子。”马正惠被他所说服。
30.(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暇日:闲暇的日子。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公疑之,问其故。翻译:马正惠公对他的举动感到疑惑,问他偷笑的原因。这里的“故”是农民窃笑的原因。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故事中的农民并不是一个会画画而且是艺术上颇有造诣的人,而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人,所以马正惠才对他很佩服。
3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翻译: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使尽全身力气,也不能拉出来。
32.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学生可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朗读节奏划分。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翻译: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朗读节奏划分: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翻译: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这个图上的牛都是竖着尾巴的,不像是斗牛时的样子。可知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