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文言小短文,完成练习。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④齿之,又不得。瞋⑤甚,复于地取内⑥口中,啮⑦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⑧,以事不相得,自往数⑨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屐:木制的鞋,下有齿以防滑。⑤瞋:愤怒。⑥内:通“纳”,放入。⑦啮(niè):咬。⑧粗强:粗暴蛮横。⑨数:数落。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
举以掷地:___
3.用自己的话翻译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了 ___件事。请概括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短文写的第一件事,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
A.退一步海阔天空
B.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C.杀鸡取蛋,目光短浅
6.王蓝田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凿壁偷光》,完成下列问题。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帮助。⑤资:借。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
7.“衡乃穿壁引其光”中“其”的意思是( )
A.其中 B.我家的 C.匡衡家的 D.邻居家的
8.《凿壁偷光》是匡衡勤奋读书的故事,像这样关于古人勤奋刻苦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以下哪一项不是( )
A.悬梁刺股 B.邯郸学步 C.入木三分 D.闻鸡起舞
9.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原句。
(1)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匡衡给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子曰:“与①善②人居③,如④入芝兰之室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⑧,漆⑨之所藏者黑,是以⑩君子必 慎 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六本》)
注释:
①[与]和。②[善]品德高尚。③[居]交往。④[如]像。
⑤[芝兰之室]兰、芷,两种香草;室:房间。用来比喻良好的环境。⑥[化]同化。
⑦[鲍鱼之肆]肆,店铺;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⑧[丹之所藏者赤]朱砂所放的地方一定是红色,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⑨[漆]油漆。⑩[是以]所以,因此。 [必]一定,必定。 [慎]谨慎。
10.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___________
11.这段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__________
12.这段话是告诉我们如何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你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伊犁凿井(节选)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④活?”乃拔木就⑤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⑥汲水须修⑦绠⑧耳。
【注释】①汲(jí):打水,取水。②佐领:清朝官名。③苟:如果,假设。④安得:怎么会。⑤就:接近,靠近。⑥特:只,仅。⑦修:长。⑧绠(gěng):绳子。
13.下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西出阳关无故人 B.低头思故乡 C.故草木不生 D.依然如故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B.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C.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河中去打水。
D.佐领聪明,领导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
15.试着理解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并写下来。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文后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dǒu dòu),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6.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划出。
17.我会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
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 日始出:__________ 日中时:_________
18.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将他们的观点和理由补充完整。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
第二个孩子 __________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9.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0.“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④其侄曰:“汝⑥胡不早问,致余⑦忘之。”
【注释】①流象:同象,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像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话:责骂,⑥汝:你,①胡:为什么 ⑦余:我
2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
A.优点多的 B.常容易(发生某事) C.喜爱 D.表示赞许
(2)执所书问曰( )
A.坚持 B.拿着 C.捉住 D.凭证,单据
2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廩食以数百人等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通“悦”,喜欢、高兴。⑤廩(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25.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好一一听之 好书画
B.宣王说之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C.所宝以百数廪食以数百人等
26.湣王喜欢怎么听竽?用“ ”在文中画出米。
27.读短文,想一想:南郭处士为什么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崖山”是广东的山名。②弘范: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29.说说下列加点的字或词的意思。
(1)使为书招张世杰 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事毕矣 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找出文中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并写下来。
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结合选文,说说文天祥为什么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扔 3.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接着王蓝田下地用木屐踩它,又没踩到。 4. 2 王蓝田性子急,吃不到鸡蛋的故事。 5.B 6.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分析】参考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他把鸡蛋举起,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他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起鸡蛋,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王蓝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1.考查句子朗读的停顿划分。划分句子,首先要理解句意,再根据句子成分进行划分。A项中“复于地取”和“内口中”是承接关系,故句子划分为:复于地取/内口中,故选择A。
2.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答题。“举以掷地”的意思是“举起鸡蛋,扔到地上。”所以“掷”的意思是:扔。故答案为:扔。
3.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结合平日的学习和积累,进行翻译,注意语句通顺,合乎逻辑。根据译文,可知,答案为: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接着王蓝田下地用木屐踩它,又没踩到。
4.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
由译文可知,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王蓝田心急而吃不到鸡蛋的故事;第二件事:谢无奕数落王蓝田,王蓝田容忍不发的故事。故答案为:王蓝田性子急,吃不到鸡蛋的故事。
5.考查文段的理解和俗语的理解与掌握。
退一步海阔天空:指用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过错,包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精彩。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指在急促的情况下做事,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失败。
杀鸡取蛋,目光短浅: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利益而损害长久的利益,形容没有远见。
通过第一件事王蓝田性子急,吃不到鸡蛋的故事,可知,选择B。
6.考查人物形象。先翻译全文,找出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语句,结合典型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文章围绕王蓝田写了两件事,突出他性急却能宽容别人的品质,原文“其性急而能有所容”可以概括,故答案为: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7.D 8.B 9.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衡乃穿壁引其光”意思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其”在这里的意思是邻居家的。故选D。
8.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多阅读。
A项,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B项,邯郸学步:意思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D项,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结合以上可知,“邯郸学步”不符合题意,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抓住关键字词分析。“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于是,匡衡给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意思是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0.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11.近墨者黑。 12.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慎重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分析】译文:孔子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那个环境里去了。’收藏储存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收藏储存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因此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交往的人。”
1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注意“居”,交往;“化”,融合;句意:与品行高尚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种植芝兰的房间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了,就与香味融合在一起了。
11.考查词语的识记能力,成语概括这段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易染成红色,靠近墨汁就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1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阅读题。谈论的话题为“交友”。从来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要注意选择交友的对象:交友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着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慎重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3.C 14.C 15.现在城里有那么多老树,如果地下没有水,树怎么能活下来?
【分析】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13.考查了对文言词“故”的理解。结合句意理解,根据句意可知,A、B、D句中“故”都是老,旧,过去的,原来的的意思。C.不同,“故”是因此的意思。故选C。
14.考查了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有误,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水深。B.有误,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附近。D.有误,佐领聪明智慧,带人们在城中探出了水井。C.正确。
15.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现如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16.dòu 17. 争辩、辩论 开始 时候 18.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19.C 20.B
【分析】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16.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
斗:
dǒu。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形容事物之大:~胆。形容事物之小:~室。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圆形的指纹:~箕。~纹。古同“陡”,高耸的样子。〔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古同“陡”,突然。
dòu。对打:~殴。战~。比赛胜负,争胜:~力。~劲。~智。~志昂扬。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牛。~蟋蟀。拼合,对准,凑近:~眼。古同“逗”,逗引。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能力。
“组词法”:将要解释的字组词,通过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单个字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围绕太阳为话题的争辩。辩:争。
日始出:太阳刚刚升起的。始:刚刚,才。
日中时:正午的时候。时:时候。
1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一个孩子观点的理由可以定位到第四自然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可以定位到可以定位到第三自然段,“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9.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朗读。
从音节划分古诗节奏: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根据意思划分。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综上所述,朗读停顿最恰当的划分应该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孔子不能决也。”译文: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21. C B 22.你为什么不早点儿问我?导致我都忘记了 2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24.要知错就改,不能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
【分析】 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 ”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好:喜爱;
(2)执所书问曰: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执:拿着。
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这里的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你为什么不早点儿问我?导致我都忘记了。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句子“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可知原因是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24.本题考查读后感受。
根据译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示例:《草书大王》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遇事要先反思自己有没有缺点,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头上。
二是做事贵在勤于用功,到关键时才派得上用场。
三是无论任何事情,都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
四是当听到旁人对自己的批评时,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
25.C 26.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27.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术不精。 28.滥竽充数
【分析】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相同。好一一听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好书画:爱好书画。好:喜欢、爱好。
B 相同。宣王说之: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之:代词。
C 不同。所宝以百数: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廪食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数:几。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湣王听竽时喜欢“好一一听之”,故答案是: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没有真本事,混在人群中装模作样蒙骗别人,最终露出马脚,湣王“好一一听之”,因此逃走。据此作答即可。
2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没有真本事,混在人群中装模作样蒙骗别人,最终露出马脚。这个故事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和成语滥竽充数相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主要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等。
29. 写信。 赤诚之心。 完结。 30.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1.文天祥有民族气节,不屈服,不受威逼利诱,忠于国家,因此他至今仍为人民所敬仰。
【分析】参考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 ”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
29.考查加点的字或词的理解。
结合句意理解,(1)使为书招张世杰 ,句意: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书:写信。(2)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意: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丹心:红心、忠心。(3)吾事毕矣,句意:我的事情完成了。毕:完毕、结束。
30.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意思是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1.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内容及主旨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是因为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保持了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